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197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以政治家的高瞻远瞩,果断决策恢复高考。尘封11年的高考大门再度开启,这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一代青年,赋予了他们通过公平竞争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

为尽快填补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人才断层,上海交大在招生之初就下定决心要尽可能招收有更好学习基础的青年进入学校深造。秉持“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的原则,学校大胆冲破“唯成分论”思维的羁绊,打破常规,选拔杰出人才,录取出身“反革命”家庭的中学老师糜解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应用数学系研究生,这在当时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让因“家庭成分不好”而升学有困难的青年由此看到了学习成才、报效祖国的希望。

1977、78级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只有15岁,在那个物质匮乏、依赖配给的年代,他们如饥似渴、焚膏继晷地学习新知识,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宣言。他们每周学习90余小时,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食堂窗口前排队的那么一点儿时间也要掏出随身携带的外语单词本;他们执着于每一个问题,下课铃一响便一拥而上向老师提问,绝不放过一个疑问……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在学习上都较着劲儿,“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的信念深深扎根在那一代人的心里。

蛰伏了整整11年,老师们也恨不得将毕生所思所想所学全都传授给学生。校长上讲台为研究生授课,学校的系级干部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参加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工作。甚至许多双鬓斑白的老教师不顾年事已高,主动回到学校,提建议、谈设想,表示要上教学科研第一线,把有生之年献给教育事业。没有课本,老师就自编讲义、油印教材;教室里没有空调和暖气,夏天闷热难当,冬天犹如冰窟,但是老师们却丝毫没有怨言,讲授、板书、答疑、实验,无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学生们只争朝夕、刻苦攻读,老师们满腔热情、勤勉授课。改革开放初期的交大师生靠着自己的努力,再度深刻地诠释了“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的“老交大传统”。

四十载栉风沐雨历尽沧桑,四十载春华秋实尽付轩辕。1977、78级学子靠着勤奋与努力摆脱了历史的泥淖,将梦想埋种在饮水思源碑下。他们求实学、务实事,把热血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繁荣富强。他们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成为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弄潮儿。而他们的感人事迹、人格风范和家国情怀,已潜移默化地融聚成交大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传承交大精神、文化和激励后辈青年学子的宝贵资源。什么是大学的记忆?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串联起来的思想风采;什么是大学的传统?就是通过一代一代的莘莘学子奋发努力积攒起来的精神底蕴。曾经他们以母校为荣,如今母校以他们为荣,百廿年文化积淀的交通大学,正和她的学子们向着这个伟大国家的美好未来不断奋进。

本书精心采撷了68位1977、78级校友的口述回忆。在他们当中,既有独当一面负责重大项目的工程师,也有扎根西部助力脱贫攻坚的基层工作者,既有引领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行业领袖,也有肩负中国未来教育使命的杏坛学者。他们以朴实而又真挚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那段热情似火、慷慨弦歌的岁月,再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壮丽青春和波澜壮阔的时代图卷。我们看到,百廿年来,交大精神在学子的血液中澎湃流淌,交大学子将交大精神的内涵深刻演绎并再度升华,为改革开放、繁荣富强的篇章书写下深情的告白。

我们相信此书的出版将以一种人文记忆的特别方式增进全校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各界对1977、78级校友及其时代的认识,引领我们以老一代校友为榜样,继承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传统,接过改革创新、科技强国的火炬,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9月 zo9NdzB74sssb9UqVR1PWgUcaflHf4AIUb28iSWvGqzISZ4feOIg5bDzsIJ7jP7h



序二

这本书把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四十多年前。当年的我,正下放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小山村做知青,那个村庄邻近云南,距离宜宾市区100里路,距离省城成都700里路。4 000里外的大上海,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个遥远的名词。高中毕业,我背着铺盖卷来到那个两省交界的小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我坚信知识的价值、学习的意义,带着书本下农村,但是不敢奢望有一天能有考大学的机会。1977年10月中旬,恢复高考的消息让整个中国为之激动,也传到了我所在的那个小村庄。就这样,我白天干农活,晚上忙复习,相比那些读完初中就到农村的年轻人,我高中毕业才下农村,学习底子稍好一些。但是也不敢松懈,因为“文革”前接受教育的“老三届”当年受的教育系统、正规,有很多底子不错的人。知道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我的家人和老师都叮嘱我好好复习,争取能够进入大学校园,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在那年的12月,我与570万报考者一起走进了那年的考场,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

恢复高考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1977、78级的大学生是当年千万考生中的幸运儿,站在了国家和时代的拐点上,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和这本书中接受访谈的同辈,以及同级的交大校友们,就是在那样的契机下来到交大,开始了象牙塔里只争朝夕的日子。我们同级的同学,来自天南海北,年龄跨度大,学员身份也多样,有的同学来自农村的地里田间,有的同学来自工厂的生产车间,也有同学应届毕业……能够过五关、斩六将来到交大,他们都是对命运不服输的拼搏者,也都是得到命运女神垂青的幸运者。因此,大家都有不服输、攻坚学习的劲头。“工程学问,非佐以数理,不能深造”,交大的数理基础课的课时多,难度高,是有传统的。那时虽然我们能考入交大,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时代的原因,大家的水平还是有待提高。而老师们总是说交大学子“起点高、基础厚”,你们必须得追赶,于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基础科目学业水平,布置了很多的习题集,有很多的考试,同学们也争分夺秒地学习,自习室的座位长期是要靠抢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对年级里的佼佼者,大家非常地佩服;对教我们的名师,更是崇拜……在这样的氛围里,四年下来,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到了毕业分配的时候,我们的人生选择就是服从学校分配,国家的哪个领域需要人才就去哪里,因此,同学们有的留在了国家直属的部门、留在了大城市,有的同学留下来继续深造,也有同学参加世行交换项目出国留学,也有同学去了边远地区。四十年过去了,无论在哪里的同学,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了成绩,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佼佼者,成为交大的荣耀。可以说,我们经历了时代的考验,经受了生活的磨练,见证了国家的巨变,亲历了改革开放后国家的飞速发展。我们是个人生活的建设者,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无论成就多么闪耀,我们都有共同的标签,那就是,我们都是见证了时代拐点的1977、78级幸运儿,我们都是交大人。忘不了老教授严谨精妙的教学,忘不了考试前宿舍走廊里的挑灯夜战,忘不了图书馆座位的拥挤,忘不了新华书店门口排队的长龙……无论在日常的工作中,还是在专业领域的路上,或者是职业领域的跨界转换,1977、78级为命运拼搏的勤奋精神,交大人坚实的专业基础、实事求是的作风,都是当年生活留在我们身上的深深印记。

如今我回望青春岁月,回望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感谢邓小平制定恢复高考的国策,感谢改革开放改变了千千万万个年轻人的命运;很荣幸我是交大人,很荣幸与这本书中的同龄人成为见证时代、开拓领域的同行者。我们今天书写下回忆,记录这一段特殊年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记忆。

期待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故事和时代篇章。


2020年9月 zo9NdzB74sssb9UqVR1PWgUcaflHf4AIUb28iSWvGqzISZ4feOIg5bDzsIJ7jP7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