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197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以政治家的高瞻远瞩,果断决策恢复高考。尘封11年的高考大门再度开启,这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一代青年,赋予了他们通过公平竞争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

为尽快填补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人才断层,上海交大在招生之初就下定决心要尽可能招收有更好学习基础的青年进入学校深造。秉持“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的原则,学校大胆冲破“唯成分论”思维的羁绊,打破常规,选拔杰出人才,录取出身“反革命”家庭的中学老师糜解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应用数学系研究生,这在当时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让因“家庭成分不好”而升学有困难的青年由此看到了学习成才、报效祖国的希望。

1977、78级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只有15岁,在那个物质匮乏、依赖配给的年代,他们如饥似渴、焚膏继晷地学习新知识,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宣言。他们每周学习90余小时,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食堂窗口前排队的那么一点儿时间也要掏出随身携带的外语单词本;他们执着于每一个问题,下课铃一响便一拥而上向老师提问,绝不放过一个疑问……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在学习上都较着劲儿,“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的信念深深扎根在那一代人的心里。

蛰伏了整整11年,老师们也恨不得将毕生所思所想所学全都传授给学生。校长上讲台为研究生授课,学校的系级干部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参加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工作。甚至许多双鬓斑白的老教师不顾年事已高,主动回到学校,提建议、谈设想,表示要上教学科研第一线,把有生之年献给教育事业。没有课本,老师就自编讲义、油印教材;教室里没有空调和暖气,夏天闷热难当,冬天犹如冰窟,但是老师们却丝毫没有怨言,讲授、板书、答疑、实验,无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学生们只争朝夕、刻苦攻读,老师们满腔热情、勤勉授课。改革开放初期的交大师生靠着自己的努力,再度深刻地诠释了“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的“老交大传统”。

四十载栉风沐雨历尽沧桑,四十载春华秋实尽付轩辕。1977、78级学子靠着勤奋与努力摆脱了历史的泥淖,将梦想埋种在饮水思源碑下。他们求实学、务实事,把热血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繁荣富强。他们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成为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弄潮儿。而他们的感人事迹、人格风范和家国情怀,已潜移默化地融聚成交大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传承交大精神、文化和激励后辈青年学子的宝贵资源。什么是大学的记忆?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串联起来的思想风采;什么是大学的传统?就是通过一代一代的莘莘学子奋发努力积攒起来的精神底蕴。曾经他们以母校为荣,如今母校以他们为荣,百廿年文化积淀的交通大学,正和她的学子们向着这个伟大国家的美好未来不断奋进。

本书精心采撷了68位1977、78级校友的口述回忆。在他们当中,既有独当一面负责重大项目的工程师,也有扎根西部助力脱贫攻坚的基层工作者,既有引领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行业领袖,也有肩负中国未来教育使命的杏坛学者。他们以朴实而又真挚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那段热情似火、慷慨弦歌的岁月,再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壮丽青春和波澜壮阔的时代图卷。我们看到,百廿年来,交大精神在学子的血液中澎湃流淌,交大学子将交大精神的内涵深刻演绎并再度升华,为改革开放、繁荣富强的篇章书写下深情的告白。

我们相信此书的出版将以一种人文记忆的特别方式增进全校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各界对1977、78级校友及其时代的认识,引领我们以老一代校友为榜样,继承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传统,接过改革创新、科技强国的火炬,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9月 SEHz0xXR4czjQdJLopKkEdAz+RyGlO58MzIDUyO72Fn0NcIYmU0/fyzj38Qt2I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