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厂很重视对新员工的培养。我们新员工入职后先要在车间里劳动一年,实实在在地跟工人一起干活。因为我们前面几年都没有新人进来,所以厂里很缺人。我们进厂后,在车间一线劳动一年半后,就被分到了江南造船厂设计工艺所。设计工艺所里有很多项目平行进行,有些小项目缺少专业主办人员,领导问我,你能不能做?我那时到设计所才两三个月,按以往的情况,起码要工作了五六年的熟练设计师才能做。我说试试看。我做了以后,发现设计图纸都是国外的,很多时候还要跟外国人打交道。所以我就向外国船东和验船师学英语。现在我的英语讲和写都比较流利了。
我工作几个月后就做了主办,后来又做了项目主管。之所以做项目主管,一是为了缓解人力资源的不足,二是能给自身加压,促使我前进。工作第三年,也就是1985年,我负责做一个6.5万吨散货船的项目。这艘船性能优异,建造也很成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散货船。接着,我去日本研修了两年,主要学习计算机。所以我除了船舶专业方面的知识,对计算机也是比较熟悉的,后来我在厂里也分管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到了1998年,我又负责液化汽船的设计工作,被调到了船型研发部门做主管。厂里的老前辈退休后,我就被提拔为总工程师。当时我36岁,是船舶行业里面最年轻的总工程师。厂里的领导班子非常信任我,他们说,你只要放心干就好,其他的我们都会支持你。
我最多的时候同时任过七个职务。后来,我虽然有总工程师的头衔,主要管技术方面,但我还是两头抓,一方面是研发新产品,另一方面就是市场营销。船厂的生产模式跟其他工业不同,是需要客户先预订,我们再研发生产,所以营销就很重要。我是具有技术背景的市场营销,设想如果营销人员跟外国船东沟通时,外国船东问到技术问题,你不了解情况,回去再问技术人员,效率就很低,所以营销还需要技术背景。营销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船厂产品设计更新换代的帮助上。做营销时,可以接触很多最新的理念和产品,准确把握市场后,把最新的信息反馈给研发部门,他们才有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在新船市场上,我们江南自主研发的船型很多。
2002年,我在设计部兼任部长,当时,船厂希望有一个针对技术人员特点的考核模式和激励政策。就像学校里评职称要发论文一样,但是船厂不能以此为考核标准,因为船厂里很多人干活能力强,但让他写文章就写不出来了。还有很多老工程师技术水平很高,但在英语、计算机等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我们用了一个关于复合能力的评价指标,还参考了末位淘汰制,设计了一套激励措施和管理措施,用了两三年,效果很好。后来虽然受体制制约,没能持续下去,但是这些管理理念还继续影响着人员考核工作。
我担任了总工程师以后,深度参与到两种新船型的开发中。虽然两个项目几乎没有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主要是用我们厂里的科研费来做,但是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做到了工程化。新船虽然没有签合同,但因十分具有创新意义,已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大家之所以有很大的动力和干劲,就是因为充满了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