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测测你的社交焦虑程度

在对抗不公时,莫伊要是不开口说话,那看上去就像只被围困的猛虎。

莫伊是位律师,聪明绝顶,待人谦逊真诚。他身材矮小瘦削,有点儿秃顶,戴着一副圆框金丝边眼镜,留着一撮八字胡。莫伊看起来温文尔雅,但在维护老年人权益、保护弱势女性等社会事务方面很有原则。到现在,他已经在分处全球三大洲的三个国家工作过了。

为了实现理想中的正义,他不得不经常置身于最不理想的环境——会议之中。莫伊的故事就是在这些会议中,在社区中心和教堂的地下室里,在咖啡的余味中,坐在折叠椅上发生的。他这样说自己的故事:“那天在会场上,一位会议组织者转身对我说,‘你知道吗,莫伊,我们两个聊天的时候,你都谈话自如,但在会议上,你总是很安静,我好像没听你在会上开口说过话’。”

莫伊非常尴尬,但他清楚那个人说得没错。开会时他总是认真倾听、彬彬有礼,但的确是从来不发一言。这番话让他猛然意识到,他的沉默如此明显,根本躲不过别人的眼睛。

莫伊说:“不是我什么都不想说,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别人说话时似乎都很坦然、很自信,等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张开嘴时,却发现话题已经变了。一直都是这样。”

不只是莫伊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这种情况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尤其在今天这个难以捉摸的世界,我们时常会纠结于“该怎么回这条信息”“这段文字发到朋友圈里是否合适”等问题。如果你天生内向,或者和莫伊的情况类似(稍后会讨论这二者的区别),那么技术和互联网能让你有无数理由去质疑自己。当然,你还要与和他人面对面互动时的焦虑做斗争。

和莫伊一样,你可能也体会过张口说话前的那种折磨。就像站在10米高的跳台上,一想到要跳进水里,你的心就怦怦直跳。保持沉默会带来挫败感。你可能在想“其实我知道答案”“那是我的点子”,但一想到要说出来,你就仿佛跳进了谈话的深渊,全身无力。那个会议组织者的话开始让莫伊觉得,保持沉默有时会更糟。一直保持沉默就像放在膝部的砖块越堆越多,最终会让你不堪重负。片刻沉默很容易被打破,但要打破数小时的沉默,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是真的打破了,一定会有人转过头来惊呼:“呀,我忘了你也在!”

所以,莫伊决定不再等了。他说:“后来有一次开会前,我提前在手机里记了些笔记,我想先写出来再说会容易些,但还是没能做到。最糟的是,我旁边的家伙拿起我的手机,给大家念了一遍我的笔记。他肯定觉得是在帮我,但我真是连想死的心都有了。谁会连自己的笔记都念不出来?”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莫伊花了很长时间才再次鼓起勇气去尝试。之后一次会议前,他提前准备了更多的笔记,但最后还是什么也没说出来。“我尽力了,当时我的视线突然模糊,身体也开始发抖。太可怕了。为什么我总是这样?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别人能轻松做到的,我就是做不到?”

和政界打交道的工作经历让莫伊习惯了一次次的尝试,他决定鼓励自己再试一次。他说,那一次,“我要参加个朋友聚餐,于是准备试着说个祝酒词。我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排练过,之前我还编了个笑话,但起身后,说第一句话时就卡住了,大脑一片空白,根本说不出话来了。我说了句‘谢谢’,就坐了下来。我当时想,天哪,我真是个白痴!”

莫伊的经历很普遍,这就是所谓的“社交焦虑”,一种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有社交焦虑的人先是会感觉自己很突兀、很惹眼,之后会有想要躲藏的冲动。他们有时会彻底躲开,有时虽然在场但始终保持沉默,或是专注地盯着地板。他们担心自己说错话或做错事,因为肯定会被严厉地批评。很多人无论是在课堂、聚会、团体、工作中,还是和陌生人在一起,抑或在社交媒体上,都备感压力。他们深信自己在某些方面有问题,比如太古怪、太笨拙、太烦人,或者在其他方面不够好,比如不自信、不擅社交、能力不足。而且,他们的身体也会出卖他们。他们确信别人都会注意到他们令人尴尬的脸红、手掌出汗或双手颤抖这些生理现象。

这些你可能听着都很熟悉。你是否对莫伊的故事有同感?你是否边读边点头?我敢打赌,你和莫伊还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在这段尴尬、焦虑旅程中的某个时刻,也许是在约会、面试或开学前,你身边的某个支持者曾给过你那句经典的建议:“做你自己!”

这句话出发点虽好,但可能会让你格外恼火。它听着简单,但你根本做不到。和莫伊有类似经历的人都知道在焦虑的嗡嗡声中思考有多难,焦虑能“劫持”我们思考、说话和回应的能力。而且,“做你自己”这条建议似乎在说你从没想过要这么去做。“只要这样做就可以?我可真傻!”

即使这样,“做你自己!”也是个好建议。幸福地独处或者和亲密的朋友、信任的家人在一起时,你真实的自我就会浮现出来。面对所有焦虑情绪时,你具备自己需要的一切——你不需要假装或营造任何形象,做你自己就已足够。想象一下,如果那个真实的自我出现在你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会怎样呢?你可以分享你的想法和观点。你终于能放轻松了,你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这个世界。你觉得做真实的自己很舒服。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感受到那种只有温暖的家才能带给你的温馨、联结感和亲密感。

因此,在本书中,你将学会如何将建议付诸行动。你会了解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你能学会如何应对。读完这本书,你会拥有一整箱新工具,等着你去试用。我们将揭开你未曾意识到的一些观念上的迷思,打破你从未察觉到的一些习惯。

很多人都有社交焦虑,因而早已有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焦虑的程度。如果你自认为多多少少有点社交焦虑,也可以用摘自两个社交焦虑常用量表的这25个场景自测(如下文所示)。你认同的场景越多,说明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焦虑就越多。

1.必须和有权威的人(老师、老板等)对话时,我就会紧张。

2.和别人进行眼神接触对我来说有困难。

3.必须谈论自己或者自己的感受时,我会紧张。

4.我发现很难和同事融洽相处。

5.和别人单独相处时,我会紧张。

6.我担心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让自己显得很愚蠢。

7.到店里退货让我感到焦虑。

8.我发现自己很难对别人的观点提出异议。

9.我总是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不知道该说什么。

10.我和不熟悉的人交往时会很紧张。

11.我觉得自己在和他人沟通时会说一些令人尴尬的话。

12.在一群人中,我会担心被忽视。

13.我不确定是否要和一个仅仅算得上认识的人打招呼。

14.如果别人能听到我打电话,我就会不自在。

15.在公共场所吃饭或喝酒,我会感到尴尬或焦虑。

16.在公众面前表演、演奏或演讲让我感到焦虑。

17.当别人看着我做事时,我会感到不自在。

18.打电话、发邮件或发短信给不太熟悉的人时,我会焦虑。

19.我在课堂上或会议上发言时有困难。

20.上公共厕所让我感到焦虑和害羞。

21.我很难与吸引我的人自如地交谈。

22.考试让我焦虑。

23.我在主持聚会或活动时,会感到有压力,会焦虑。

24.我发现自己很难拒绝推销员或律师。

25.我不喜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以上仅仅是25个场景,还有很多其他场景。例如,有社交焦虑的人宁愿选择同时做热蜡除毛和牙科手术,也不愿去参加拓展人际关系的社交活动。我们可能会问隔壁桌的同事:“我发邮件前,你能帮我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怪话吗?”在健身房或在超市里排队时,抑或在任何可能有人会打量我们的地方,我们都有可能感到不安。我们会在点餐前先想好要点什么,在接客服电话前先想好提什么要求,或是反复琢磨在聚会上要讲的段子。当然,我们还会想办法偷偷溜出那个聚会。

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果说社交焦虑以前是“慢燃”模式,那么科技发展对它而言就是“火上浇油”。为什么呢?因为焦虑源于不确定,还有什么比现代交流更不确定的呢?比如,“为什么他只回了一个省略号?”“为什么老板回我邮件只用了一个字?”“她为什么发短信说‘我可以打电话给你吗?’”“他为什么发短信说自己是蝙蝠侠?”

社交媒体让这一切变得更糟。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调查了近2000名年龄在19~32岁的年轻人,发现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越多,焦虑感就越强。这和在社交媒体上花了多少时间无关,而是和社交媒体本身的独特性有关。具体是什么独特性呢?社交媒体是公开的社交评论,具体评论数量也是公开的。对青少年来说,形成身份认同和巩固自尊已经很难,而社交媒体上的朋友可以全天候地观察和评论他们,这无疑会让他们的成长过程变得更为艰难。

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世界中,面对社交评论时,我们都会选择逃避或忍受。与大多数心理学专业术语不同的是,逃避和忍受这两个术语的含义与你的直觉理解完全相同。逃避就像是边用手指堵住耳朵,边唱“我听听听不见你!”但逃避可能比较费事,你装咳嗽,就得记得隔天还要咳嗽,选择走人少但距离更远的路费时长,准时到会场就可以不用跟别人聊天——把控到场时间的精确度也很累人。逃避可以是公开的,比如你没出现在派对上、把来电转到语音信箱;也可以是隐蔽的,你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在逃避,避开眼神交流就是典型的逃避。或者,我们可能会去参加派对,但大多数时间都在抚摸主人家的猫或躲在阳台上看短信,然后悄悄溜回家,捧着麦片粥追剧。虽然逃避能让我们马上解脱,但随之而来的几乎总是内疚、羞愧、失望或沮丧的苦涩滋味。

忍受带给我们的则是无比紧张地挨过公司的团建活动、报告会或婚宴。希望老天能帮下那位竭力把你拉进舞池的好心的伴娘,你宁愿用餐叉戳她,也不想跟着跳集体舞。忍受完整个活动的你回到家时,常常会烦躁不安,莫名胃痛,面部肌肉因一直假笑而酸痛。有时你会直接把自己灌醉。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感觉由来已久。对于3/4有社交焦虑的人而言,这种漫长而尴尬的经历始于8~15岁的某个阶段,并让我们在未来几十年里宁愿选择翻看手机,也不愿与人交谈。对我们中很多人而言,社交焦虑就像褐色的眼睛或卷曲的头发,是身体的一部分,从第一天起,我们记忆中就是这样。


现在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我说的是“我们”。学术界有句话:研究就是我的找寻。许多科学家之所以选择某一领域,是因为研究主题对他们或他们的生活来说是真实的。研究“坚毅”的专家在遭遇任何挫折之后都会重新振作起来。创伤研究专家经历了危及生命的事件后能幸存下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研究者无视身边一碰即倒的纸堆,专心伏案工作。我在波士顿大学著名的焦虑与焦虑相关障碍研究中心(CARD)工作,这一点也很能说明问题。

我最早的记忆可以揭示我的焦虑从何而来。20世纪80年代初,我3岁那年,在上幼儿园,和其他15个孩子一起坐在地板垫上。我的老师菲什太太披着一头中分的棕色长发,边弹吉他边唱《你是我的阳光》《安静,小宝贝》等轻柔的歌曲,哄我们暂时安静下来。我记得自己睁开眼时,看到菲什太太身子伏在吉他上,正专注地看着我,脸上带着微笑。显然她盯着我有一会儿了。她说:“你醒了!早上好,甜心!”我坐起来揉眼睛时,突然意识到其他人都在看着我。我顿时僵住了,就像一只在车灯前呆住不动的小鹿。有些孩子在笑,这笑声并不是嘲笑,但对一个敏感的3岁孩子来说,就像被玩具木棒一下刺穿了小心脏。刚睡醒的我还有点儿晕,这让被人取笑的感觉变得更加强烈。我紧闭双眼,在黑暗中备感窘迫。

这是我很不平常的最早的记忆。我没记住拿哥哥的爆米花去喂湖里的鸭子,没记住第一次玩“不给糖就捣乱”的游戏,我焦虑的大脑只决定记住那次无意的小睡后,友好的老师和被逗笑的同学带给我的那种丢脸的感觉。

焦虑从那时就开始了。小学一年级时,我记得自己总带着胃疼和“我没忘了什么作业吧”这些揪心的担忧去睡觉,没有什么词能形容那种被繁忙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三年级时,我记熟了乘法口诀表,但一直拖到班上最后一个背给老师听。初中时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拼命争取同伴认可完美冲撞,简直是我社交焦虑地狱里的至暗深渊,但这也不足为奇。高中时期,我开始展现自我,有一圈关系很好的朋友,还当上了班干部。之后的大学四年深深地冲击了我。其他学生参加裸体派对,在研讨会上与学术名人讨论,而我在衣着严实的派对上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整个大学四年里,我主动举手发言只有零星那么几次。

时隔多年,在拿到了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后,我慢慢发生了变化。我不仅可以在会议上发言,还能主持会议;我举办过非常棒的晚宴,能自信地对着一屋子学生讲课;我还期待能在婚宴上跳舞。我曾经和我的来访者一起,以克服社交焦虑的名义做各种窘事——在五金店向店员买柠檬草,在拥挤的星巴克故意把咖啡弄洒,问完路然后往相反方向走,等等。当我向别人说起自己的焦虑史时,他们的脸上大都写满了不相信:“真是想不到!”“但是你很自在啊!”今天,我可以真心实意地说,我对自己很满意,即使过去并不是这样。我知道你也做得到。那么,我是怎么做到的?你怎样才能做到呢?我将在本书里与你分享所有的答案。

当然,现在的我有时仍会焦虑。我时常要做公共演讲,面对一大群人时,我会忍不住流泪,有时大家看不出来,有时则很明显。我已经学会把流泪看作焦虑的流露。比如,我哭着念完了给已故祖母的悼词。你可能会说在这种场合可以哭,肯定很难过。但我最害怕的,其实是所有人都注视着我。硕士论文答辩时,我也流泪了。这合适吗?不太合适吧。

我的致命弱点是上镜。孩子们用手机录视频时,我总会巧妙地将自己的身体移出镜头。我讨厌视频通话。在弟弟的婚礼上,摄像师跑到我面前问:“你有什么话要对新郎新娘说吗?”我看上去大概像只走鹃,摄像师只看到了我长裙下飞奔离去的双脚和一溜尘土。我可能惊着摄像师了,但对我而言,摄像机上那个小红点就像快要出膛的子弹。我只能说,这方面我还在努力。

但关键是,你可以努力做出改变。这是你能做到的。你可以很自在轻松地与他人交谈,不介意被别人注视,和别人在一起时也很自在。很多焦虑是习得的,这意味着也可以习得如何克服焦虑。你不用努力几十年,通过艰苦的研究学习来克服社交焦虑。我的确费了很大劲儿,也正因为这样才写了这本书。


《如何克服社交焦虑》这本书是写给所有时常或一直陷入社交焦虑的人的,我知道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事实上,焦虑是分层级的,社交焦虑的程度有很大差别。第一个层级,也是最常见的,即“社交尴尬”。即便处事老练的人有时也会感到尴尬或窘迫。比如服务员说“请慢用”时,你脱口而出“你也是”。拥抱一位女士时,你不小心碰到了她的胸部。你热情地和朋友道别,却发现你们要往同一个方向走。这三种情况在我身上发生过不止一次。这些时刻可能会让你只想退缩,却又躲不过去。当然,它们最终会成为不错的故事,甚至是段子。

第二个层级是大家说的害羞,我称之为“日常社交焦虑”。如果听到“害羞”一词,你感觉说的就是你,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我们很多人都有同感:在聚会上,我们一直和自己的伴侣或最好的朋友待在一起;我们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吃午饭;即使知道答案,我们也不会举手发言。我们也都讨厌闲聊、和老板共用一部电梯,会要求某人去影厅外继续打他的电话。自己独处时或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时,我们感觉一切正常;但当会议室里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我们时,我们的心就会怦怦直跳。和朋友喝完酒看完比赛时,我们突然算不出该给服务员多少小费了;试图在路边咖啡店旁停车时,我们会紧张到冒汗。我们担心自己会被认为言行不妥或没有能力,然后又因自己的担忧感到沮丧。我们觉得自己太蠢了,为什么不能更自信一些?我怎么了?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层级,就像莫伊一样,在人生的某个阶段,13%的美国人会认为自己“极度羞怯”,但我认为这属于社交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在社交或工作场合中,害怕被他人审视、评判、被发现缺乏社交能力和个人表现能力,这会妨碍你去做自己想做或要做的事。它是人类第三大常见的心理障碍,仅次于抑郁症和酒精依赖。如果社交焦虑让你痛苦不堪或生活受损,那它就不是小烦恼,而是大问题了。简单说就是,它让你恐惧,无法去过你想要的生活。它让你痛苦不堪,比如为了准备公共演讲,你连续几周紧张不安、失眠,甚至幻想从公司卫生间的窗户那儿逃出去。它让你生活受损,是指你因为不想主持会议或管理他人拒绝了晋升的机会,结果在职业发展上止步不前;或者你决定放弃课堂参与,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了20%;或者当你最好的朋友邀请你在她的婚礼上致辞时,你无法鼓足勇气答应她,这让你俩都很伤心。还有21%的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群,他们的紧张表现为愤怒和易怒,生活受损的表现形式是他们会讽刺和批评他人,这会让他们失去友情,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你确信自己因社交焦虑障碍而痛苦不堪或生活受损,这本书绝对适合你读,但不要止于读书,还要寻求更多帮助。心思缜密的认知行为治疗师可以为你量身定制一个治疗项目——好的治疗师会把你调理到最佳状态。

但是,无论你发现自己的社交焦虑属于哪个层级,无论它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无论你是畏缩在角落里还是直面一场争斗,它都是因为你害怕人们会看到你不好的一面从而拒绝你。无论社交焦虑的表现方式如何,它都会阻碍我们的工作进展,阻碍爱情和友情的加深,让我们痛苦和孤独。

这种孤独让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事实证明,它不仅仅意味着你在周末的晚上拉上窗帘躲起来。孤独是有毒的。孤独是一种感知:你独自一人时也能拥有联结感,在人群中时也可能备感孤独。事实上,15%~30%的人认为自己长期感到孤独。

通常孤独被视作和饥饿或口渴一样的基本驱动力,这种感觉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缺少生存必需的某种东西,并促使我们寻找联结。如果不加以抑制,孤独就会让我们感到绝望和不安。孤独会扼杀我们的睡眠质量、我们的情绪、我们的乐观精神和我们的自尊。长期的孤独会增加患上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甚至会加大死亡的风险。我们要明白,社会联结至关重要。事实证明,我们的生命依赖于社会联结。焦虑不会杀了你,但孤独可以。

现在,如果你的社会联结没有你希望得那么紧密,那么以上关于孤独的说法可能会令你生畏,而克服社交焦虑又似乎是难上加难。但我向你保证,你已具备很多资源和能力。数十年的研究表明,社交焦虑有利有弊,与之相伴的是强大的技能。社交焦虑会突显出你的一些特质和倾向,这些特质和倾向在21世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对你大有裨益(即使你的恐惧和尴尬消失,这些特质和倾向也不会消失)。

事实上,许多有社交焦虑的人往往拥有以下特质:

·谨慎思考——会考虑自己要说什么;

·有责任心,有强大的内心向导和强烈的职业道德感;

·天生擅长记住他人的面孔;

·极具同理心;

·亲社会,对他人友善、乐于助人、无私利他;

·考虑他人的权利、需求和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特质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有社交焦虑的人经常会:

·省略不必要的话——在一个人人拼命抓人眼球的世界里,跳出了“话越多越好”的讲话方式;

·努力工作,确保他人感到舒适;

·仔细观察和倾听他人——在今天寻求关注度的文化中,这项特质几近失传;

·保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表现堪称典范;

·尊重其他文化和背景。

看上去是不是很眼熟?很多有社交焦虑的人积聚了这些力量。即使你属于焦虑人群中因焦虑而讽刺和批评他人的那“21%”,我知道在你所有的刺下面,你可能也有很多类似的品质。就像河豚一样,你的刺只是因为你恐惧。

再回顾下上述特质。这些都是适用于21世纪日益互联和全球化的社会的技能。我们中很多有社交焦虑的人,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敏感且谨慎地活着。而那些不关心他人想法的人,忽视他人的权利和感受,也丢掉了有可能建立的关系。你可能已经自然而然地做了其中很多事,再通过一些练习,你就可以在做这些事时更自在。

另外,有40%的人认为自己很害羞,这也是社交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再把问题扩展一下,问问人们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刻是否曾感到害羞,这个比例就会飙升到82%。 此外,在特定情境下,高达99%的人会感到社交焦虑,只有1%的人(包括心理变态)从未有过社交焦虑。有了这些数据,我敢说,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焦虑再平常不过了,你的这些经历比你原以为的要普遍得多,尽管你有时(甚至经常)会感到尴尬。

有社交焦虑很正常,但你之所以拿起这本书,就是因为社交焦虑已经妨碍了你的生活。你也许纠结于某条短信该怎么措辞,祈祷老师不会叫你回答问题,正在担心某个结果,生怕冒犯到别人,演讲时害怕大脑会突然一片空白或者全身无力……不管你的社交焦虑属于哪种情况,你都有希望改变。

你可以把这本书看成一条通向改变的道路,让自己摆脱外在的紧张,展示内心舒适自信的一面。不管你现在向世人呈现的是什么样的自己——是尖酸强硬,还是和蔼可亲,或是高度紧张、尴尬窘迫,我知道最好的“你”一直都在。当你和那些让你觉得舒服放松的人(知己或最亲密的家人)在一起,或是独自享受孤独时,你的自我就会浮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你。所以,当我说做你自己时,我指的是做真正的自己、无所畏惧的自己。你或许不相信,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自我是安全的。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将在你的大脑中点亮一盏明灯,让那些有用的特质继续发挥作用,同时抛弃那些没用的特质,给你装满你需要的工具,推动你朝着希望的目标前进。

实际上,“你自己”始终在变化。你是一个有生命的、会呼吸的生命体,你在10岁或20岁时,和你在30岁、40岁、50岁及更大年龄时,不会是同一个人。每一天你都在改变,并将继续改变。问题是,你需要选择改变的方向。我不会承诺你会收获一个“崭新的你”,因为你没必要改变自己的个性,你只需要看到你本来的自我就已足够。从根本上说,社交焦虑就是一个人以一种扭曲的方式看待真实的自我,并将这种扭曲视为真实。我们放大(甚至完全是在想象)自己的缺点。我们总在担心自以为存在的缺点,全然忘记了自己拥有的巨大天赋。当你找回自信时,你就无须争取别人对你的信心,你需要的只是勇敢尝试的意愿。

做你自己,克服社交焦虑,这将改善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的工作,你的人际关系,甚至只是去趟杂货店。做真正的、真实的你,即使只是站在收银台前工作、在聚会上与人握手或参加公司的研讨会,也能帮助你过好这杂乱、不完美却无比珍贵的人生。有一点我很确信,那就是你没有任何问题。我再说一遍,即使你认为这句话不适合你。你没有任何问题。这本书会让你在做自己时感到无比舒适,了解这一点会帮助你实现无限可能。


开始学习如何做自己时,我们可以从最优秀的人那里汲取一些灵感。比如,圣雄甘地以平静的方式动摇了英帝国主义的根基,带领印度走向独立,并在全球范围内激发了民权运动。他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

1930年甘地领导了一场游行,抗议英国殖民政府对生活必需品食盐的垄断,这是他发起的最伟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一。当时,印度人不仅要以昂贵的价格从政府那里购买盐,还要缴纳巨额税款,穷人难堪重负。于是,甘地开始了走向阿拉伯海长达300多公里的抗议游行,他身边有几十个追随者,一路上,甘地不断呼吁和平、非暴力,每次演讲结束前他都会说上一句:“希望我的这些话能传到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一天天过去,甘地游行的消息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加入了游行队伍。游行的三个多星期里,聚集了几千名追随者。甘地等人最终走到了阿拉伯海海边,只见他涉水走进滩涂,象征性地抓了一把盐,几千名支持者在一旁观看。

数年后,马丁·路德·金写道,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我一直在寻求的社会改革提供了方案”。借鉴甘地的做法,马丁·路德·金先后领导了伯明翰反种族隔离运动、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运动和华盛顿大游行,并最终促成美国国会通过《1964年民权法案》。

从艾哈迈达巴德到亚拉巴马,再到华盛顿特区,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确实影响到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但他也有过公开演讲方面的障碍。还记得本文开头提到的莫伊吗?莫依(Moe)是莫罕达斯·甘地中“莫罕达斯”(Mohandas)的缩写。 甘地在自传中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描述他的社交焦虑,你们在开头读到的那些内容就是我的改编。他写道:“年轻时,每当必须要面对陌生听众时,我都会犹豫,因而会尽量避免做公共演讲。”但甘地的焦虑还不止于公共演讲,“即使是社交拜访,如果有六七个人或更多人在场,我也会说不出话来”。甘地在年轻时连祝酒词都说不了,但在1947年,他面对两万多名现场观众发表了演说。

回顾自己的一生,甘地写道:“我得说,除了偶尔会被别人笑话外,我先天的羞怯感也没什么坏处。事实上,我觉得这个缺点反而对我有利。我说话时的迟疑曾经是我的烦恼,现在倒成了一种乐趣。”

社交焦虑是一种乐趣?乍一想,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似乎没什么可取之处,但再想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甘地说得对。保持适度的社交焦虑,关注他人的信念和观点,这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不管你怎么叫这种力量——共情、尊重还是平等,在今天这个时代,它在我们表达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时尤为重要。

甘地在自传中这样描述他的社交焦虑:“它让我成长,帮我辨明真相。”我希望这本书也能帮助你辨明真相——真相已经在你内心,你足够优秀。让我们一起来克服社交焦虑,找到做回自己的力量吧。 w4cwzqDryWXHf3FiXBWZ877ziQ2SebZ6FJ+C2sae7Hu8S6zgG0rvtnbdrTXuux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