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作为哲学家的孔子

孔子当年是不可能把自己看作哲学家的,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还根本没有哲学这样一个概念。“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的“爱”(philos)与“智慧”(sophia)两个词的组合,直到19世纪末,经日本传入中国,中国人才开始使用这个概念。

“sophia”一词本意是指理性的智慧。在希腊语中,它与实践的智慧“phronesis”是不同的概念。西方哲学从很早就开始倾向于关注理性的和命题性的知识,恐怕与哲学一开始就被如此定义有关。 与此相比,孔子的思想却始终集中关注如何生活和怎样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关注如何“弘道”。他的学说主要是关于“怎样”的教导,而不是关于“什么”的描述。对命题性知识的描述或论证的评价,在于其可信或不可信,或者说是真理还是谬误,而对一个教导的评价,则是好或坏、有效或无效。有关实在的命题性观点,一般都是使用推理,而指导性的观点,则往往需要权威,因为其说服力不是依靠劝说来使人接受某个结论,而是依赖于实践经验和这种指导最终导致的结果。借用一个凭借动作片而非常流行的词来说,指导性观点的目的在于使人获得“功夫”,即某种能力,而不是理性知识。其实“功夫”是宋明儒家阐述儒学时经常使用的概念。鉴于上述两种追求(即对理性命题知识的追求和对实践指导的追求)的不同,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我们用命题性知识的标准去读孔子,就好比把菜单当作美食来吃一样的离谱。

这就意味着儒家传统应当被理解为更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哲学:追求智慧,而不仅仅是理性智慧。儒家学说的功夫论倾向,不仅使它引出了许多被西方主流哲学所忽视的重要哲学问题和概念,而且还蕴含了关于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甚至语言哲学等等的不同观点,而这些,即便对于最狭义的哲学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课题。 IaEYbsRkIP38dKxMKEcHNQoGZrM9SniEotgAhgNsrR8jkVKftIkuYn9oq4GybN4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