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他做个幸福的“笨”孩子

有些孩子成绩不好,或者做的事情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于是父母就会说出类似“怎么这么笨”“真笨”之类的话。其实,“笨”点有什么不好呢?我曾在报纸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塞达斯的父亲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在塞达斯出生之前,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对孩子进行一系列教育试验。塞达斯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每天只要有时间就念给他听。过了大概半年,耳濡目染的塞达斯已经能够读出这26个英文字母了。接着,父亲拿走了这些英文字母,换上了各种各样的教科书,让塞达斯自己翻看。结果,赛达斯2岁时就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发表了3篇简短的文章;12岁时被哈佛大学破格录用……在这种重压之下,14岁的时候,塞达斯终于精神崩溃,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

治愈后,塞达斯重新回到学校,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这时候的他已经对父亲的“教育试验”异常反感。为了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离家出走,隐姓埋名,在一家商店当起了售货员。

塞达斯父亲的教育试验最后以失败告终——他对儿子的高期望、严要求,以及过早的知识灌输给塞达斯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压力,长期重压终致塞达斯精神崩溃。

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盲目地追求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而这有违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要知道,过早地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结果很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就好像一棵幼苗,只有不断地吸取养分才能茁壮成长,一旦硬生生地将其“揠苗助长”,结果不难想象。所以说,为了让孩子“更优秀”,而把孩子一点点逼进死胡同,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聪明的家长在教养孩子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方法:

方法一:不要为孩子“预约”成功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多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极富才华,以至于有些父母急不可耐地为咿呀学语的孩子设计理想发展蓝图,制定成长的目标,企图为孩子“预约”成功。

为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期望,父母强行“征用”孩子本该快乐的童年,强迫他们参加各种并不感兴趣的兴趣班,期待孩子将来在自己认定的“光明前途”中有所成就。但我要说的是,孩子的成功不能预约,成长同样不能预约。

有个8岁的小女孩,一边弹钢琴,一边流眼泪。有人问她为什么哭,她的回答让人震惊:“我恨死这架钢琴了,恨不得砸烂它。但我妈妈喜欢钢琴,一定要让我学,要我长大后做个钢琴家。她喜欢钢琴,为什么自己不去学,非得逼我学?要当钢琴家,为什么自己不去做?”不知道小女孩的妈妈听到女儿这番含泪的控诉会怎么想?

生活中,像这名女孩的父母一样,赶着孩子朝那条所谓的“成功之路”奔跑的不在少数。他们剥夺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童年,急于让孩子到达自己设定的终点,而忽视了孩子沿途看风景的过程和心情。

有的家长让孩子去参加物理竞赛,为未来成为物理学家做准备,却不清楚孩子喜欢田径运动;有的家长让孩子学习会计,梦想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会计师,却不知道孩子酷爱艺术……在没有了解孩子的爱好、兴趣及需要前,家长就急急忙忙地为他们的未来和人生做出选择,着实不妥。

孩子生活的时代不同于父母小时候,父母今天走的路,不一定是孩子明天要走的路。孩子要走入的社会属于未来,谁能预知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今天的社会是多元的、开放的,与其帮孩子做决定,不如跟孩子一起选择,耐心地将各种因素分析给他们听,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父母只需给孩子提建议,而无须包办他们的未来。

方法二:顺应孩子天性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这是很多人都喜欢的《童年》中的歌词。这首歌唱出了人们对少年时代的回忆和期盼。印象中的童年,就应当是这样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家长早早地就开始为孩子的未来担忧。

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的童年是快乐的,成年就会是辛苦的,晚年就会是悲惨的。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很多父母将自己的担心变成了实际行动,即使这些行为转到孩子身上成了一种负担。结果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父母一面心疼孩子,一面又逼着孩子做各种事情。

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收到了一名父亲诉苦的私信:

我对儿子管教得很严苛,儿子不到3岁时,就会背诵近百首的唐诗;4岁时,就对大街上的汽车品牌如数家珍。不得不承认,小时候的儿子确实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可是小学三年级时,儿子忽然得了抽动秽语症,不仅身体会时不时地抽动,还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

现在,儿子已经退学,正在接受心理辅导及药物治疗。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可是,昨天他居然对我说:“我要杀了你。”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我们在肯定这位父亲为孩子付出的同时,也应该明白:孩子之所以会出现抽动秽语症和厌学情绪,就在于他对孩子的不当早教。

在望子成龙的心理作用下,这位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无谓的重复记忆,只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和培养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可是一旦超过了正常尺度,就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压力。成功的教育都是顺应孩子天性的,一意孤行地进行不正常的教育,自然违背了教育的本意,孩子也很可能被此毁掉。 zag5j7gqGVhiBDt+HsBFMs3iS+wyajmNoH2KIP77WEWTp//EjLGC7mpx7y3grp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