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成瘾行为的CBT解释

成瘾行为,特别是物质使用障碍,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这些生物学因素影响患者对于使用酒精、咖啡等物质的体验和感受,也影响患者的耐受性和戒断反应,对于某些患者而言,由于生物学因素方面的原因,他们往往特别渴求这样的物质。至于像病理性的赌博、购物、玩手机等成瘾行为,也存在生物学因素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人们从事这些活动时的大脑特定区域特别活跃,相对于正常人来说,这样的反应不太正常。

在认可生物学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我们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出发,分析成瘾行为中的心理学因素的影响,认识成瘾行为形成并得以维持的机制,探究成瘾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

1.2.1 成瘾行为的习得与维持

在开展下面的讨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有些成瘾行为的物质或活动(如酒精、烟、玩手机、玩游戏等)在轻度或中度使用的情况下被视为是正常的,也是可以合法取得的(当然,赌博在中国是不合法的)。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下面讨论成瘾行为的心理原因的时候,是包括上述两种情况在内的,既包括合法来源的使用,也包括非法来源的使用。

个体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或动机而接触到与成瘾行为相关的物质或活动,例如,朋友推荐或邀请。接触并初次使用成瘾物质或活动时,所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成为该物质或活动的强化因素,促使个体重复这样的行为。

例如,玩游戏或玩手机,对许多初次接触的人来说就是愉快的情绪体验,而这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促使个体重复这样的行为——继续玩游戏或玩手机。记得有一位退休老人,每日在家练习写字、下楼散步、看书读报,后来子女为其购买了智能手机后,老人就天天刷手机、看新闻、看短视频,还把自己从手机上看到的内容讲给同为退休老人的朋友们听,因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手机上,他已经不再写字、散步和读书看报了。

当然并非与成瘾行为相关的物质或活动的初次体验都是美好的,对许多人而言,喝酒、抽烟的初次体验并不好,带来的是糟糕的感觉,也有人使用以后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尽管如此,但对其行为起到强化作用的是社会关系。当朋友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人邀请你喝酒、抽烟时,尽管你使用之后的感觉不好,但朋友或他人会对你的行为表达认可,接纳你成为他们的一部分。这足以使你克服初次的糟糕体验,而继续重复这样的行为。对于某些成瘾行为来说,社会关系的强化是致命的。人们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归属的需要,它是指个体对于进入某个群体、被某个群体接纳的心理需要。

初次使用后继续采取成瘾行为,起到强化作用的除了社会关系(即满足归属需要)以外,成瘾行为本身带来的积极体验成为主要原因。许多成瘾活动,除了我们上面谈到的玩游戏、玩手机以外,像病理性赌博、过度购物、过度性活动等,个体能从重复这些活动本身收获快感、避免痛苦或空虚无聊。对于众多的成瘾性物质,个体重复使用后能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个体从事使用成瘾物质或者从事成瘾活动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就强化了这一行为。具体表现为行为频率增加、行为持续时间增加。如果把他们的行为与正常人相比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这件事上。

然而,个体的成瘾行为不是没有后果的,个体的成瘾行为不仅会带来健康问题,也会给个体的学习工作、婚姻家庭生活、社交活动等方面带来严重的后果。消极后果的显现让个体自身和家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促其戒断或终止成瘾行为。

大家需要了解,戒断对许多成瘾行为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在戒断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所感受到的生理反应和情绪状态,无疑是对个体戒断行为的惩罚。所以,许多有成瘾行为的个体,其戒断没有获得成功。例如,尼古丁(烟草)的戒断症状有情绪低落、失眠、易怒、挫折感或者愤怒、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坐立不安、食欲增强等。

个体进行成瘾行为时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行戒断行为时体验到痛苦的情绪体验,一种行为得到强化(成瘾行为),一种行为受到惩罚(戒断行为),其结果自然就是被强化的行为得以维持,而受到惩罚的行为被停止,这就是差异强化原理的典型表现。在个体尝试戒断成瘾行为失败之后,在成瘾行为本身带来积极体验的情绪下,成瘾行为就得以维持下来了。

1.2.2 成瘾行为的认知机制

前面我们围绕成瘾行为,从行为后果角度(强化或惩罚)探讨了成瘾行为的习得与维持,如果我们把认知因素也考虑进去,就能对成瘾行为有更为完整的理解。依据认知行为疗法理论或模型,我们知道,认知是行为的先导,也是行为的结果(见图1-1)。在特定情境中,个体出现一个具体的想法(即自动思维),基于这个想法,个体产生某个行为加以应对,而这个行为应对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认知。

图1-1 CBT的认知与行为关系

例如,个体面前出现游戏机时,他会出现一个认知“这有意思吗”,带着好奇,他选择了尝试玩游戏,玩过之后,个体可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也可能感到乏味、不好玩。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就会反过来影响个体对游戏机的认知,前面的结果会让个体认为游戏机有意思、好玩(新的认知),后面的结果会让个体认为游戏机没意思、不好玩(新的认知)。在有意思、好玩的新认知的影响下,个体就更可能选择玩游戏机;而在没意思、不好玩的新认知的影响下,个体就更可能选择不玩游戏机。

基于认知影响行为和行为后果影响认知的观点,认知行为疗法研究者发现,个体对于成瘾物质的预期(认知的一种形式)会影响物质使用的决定,例如,“喝杯啤酒后,我会轻松不少”“喝杯酒能改善我的睡眠”“没有烟我就活不了”等。

上述解释说明了个体成瘾行为的认知过程,它与成瘾行为的强化理论共同说明个体在陷入成瘾行为之后是如何继续维持下去而难以自拔的。但这些解释没有说明正常人为什么不选择成瘾行为,也没有说明什么样的人容易陷入成瘾行为的问题中。

要回答这一点,我们就需要从正常人与成瘾行为者“做”和“不做”两个方面来认识:正常人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这里指成瘾行为),而成瘾行为者做了什么(即成瘾行为)、又没有做什么。

我们可以用亚伦·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T字模型(见图1-2)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讨论的成瘾行为及其相关认知在这个模型中属于自动思维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它只是心理问题的表面现象,按照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是核心信念及其补偿策略。

图1-2 认知行为疗法T字模型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其他重要他人的影响下,童年时期个体有可能形成负性核心信念,例如,个体可能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可爱的和无价值的。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他就会认为自己无法搞定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无论是学习、工作、婚姻家庭,还是社会交往、躯体健康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他就会认为自己不被他人喜欢和接纳,无论是学习工作中的同学、同事、老师、领导,抑或是婚姻家庭中的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子女等人;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是无价值的,他就会认为自己对他人是没有贡献的、没有用的,甚至是他人的累赘、包袱或负担,这里的他人包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配偶、兄弟姐妹、老师、同学等。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负性核心信念是各类心理问题的根源。但个体形成这样的负性核心信念后,他需要想办法克服这样的信念,于是就发展出努力、顺从、回避、警惕等补偿策略,将其应用于家庭、学校、职场、婚恋、社交和健康等诸多领域。在这些生活领域中,个体都需要证明自己并非无能的、不可爱的和无价值的,如果个体通过应用补偿策略成功地证明了自己,这个时候个体自己看起来就是有能力的、可爱的和有价值的。

例如,在学校或学习领域中,一个认为自己无能的学生,就需要通过学习成绩来证明自己;一个认为自己不可爱的学生,则需要通过学习成绩(如果重要他人在乎学习成绩的话)或者通过得到他人的喜爱来证明自己;一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学生就需要通过帮助他人或者能够让他人感到开心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总体来说,一个有负性核心信念的学生,就需要通过好成绩、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得到家长对其学习的认可等方式来证明自己。

再例如,在职场或工作领域,一个有负性核心信念的人,可能会认为出色的业绩、晋级加薪、被领导赏识、被同事喜欢、被客户认可、被委以重任等情形是证明自己有能力、可爱和有价值的重要标志。如果他能够在自己关注的方面获得成功(如业绩出色,或被同事喜欢),个体就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可爱的或有价值的。

如果补偿策略有效,个体就能在所面临的领域中证明自己,他就表现为正常人。如果他们无法成功地应对生活领域(如学习、工作、婚姻家庭、社交)的挑战,达不到自己事先预定的标准,就意味着个体的补偿策略失效了。

补偿策略失效,个体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对学生来讲,成绩不理想、不被同学喜欢、不受老师待见、被家长唠叨,这些负面的环境就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烦恼和心理压力,他们就可能体验到烦恼、焦虑、不安,有可能出现睡眠、腹泻等生理问题;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业绩不好、被领导批评、被同事风言风语、被客户投诉、得不到升迁机会等,这样的负面情境同样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烦恼,可能导致他们出现食欲或性欲下降、睡眠不好等生理问题。婚姻家庭方面也是个体的巨大压力来源,对于夫妻二人来说,不仅要挣钱养家,还要教育子女,也要处理各种家庭成员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如果这些方面处理不好,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使其产生烦恼、焦虑、痛苦、沮丧等情绪,也同样可能导致食欲、性欲和睡眠等生理问题。

当个体面临某个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时,有的个体就选择回避,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或缓解这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个体接触到成瘾物质或活动,就非常有可能陷进去。有一项对青少年吸烟的纵向研究发现,负面情感和负面生活事件的增多与吸烟增多相关,也就是说,那些遭遇更多不幸生活事件和体验消极情绪的青少年更容易选择吸烟。还有研究发现,生活压力与随后的酗酒复发相关,这表明在生活压力增加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选择借酒浇愁、饮酒减压。

个体陷入何种成瘾行为取决于客观条件,成瘾行为所涉及的物质或活动需要在其生活中能够取得。如果无法取得这样的物质或接触不到这样的活动,自然就无法形成这样的成瘾行为了。例如,在中国,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喝咖啡的习惯,而是更喜欢喝茶,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更容易形成尼古丁(烟草)的成瘾行为,而不太容易形成咖啡因(咖啡)的成瘾行为。其他的成瘾活动,如病理性赌博、偷窃、购物、玩游戏等,也都需要客观环境。由此可见,在个体面临巨大压力、承受痛苦的条件下,一旦在其生活中具备某种成瘾行为的客观条件,个体就有可能发展出成瘾行为。

成瘾行为的严重程度和个体面临的生活压力有关,如果个体在学习、工作和婚姻家庭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承受的痛苦自然就多,这个时候,他就需要效果更好或时间更长的成瘾行为来排解。有些时候少量的或短暂的抽烟、饮酒、喝咖啡、购物、玩手机可能不管用,就需要增加用量或延长时间,如果这些常见方式都不管用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个体就可能采取更危险的成瘾行为。

一旦个体投入成瘾行为的时间和金钱足够多,他们就会从面临压力的社会生活中抽离出来、逃离出来,彻底陷入成瘾行为的世界里。他们不再上学、不再上班,也不再照顾家庭、不再尽个人的社会责任,其社会功能遭遇严重损害。

总之,从认知行为疗法来看,个体成瘾行为的基础是负性核心信念。个体的补偿策略失败,使其社会生活某些方面(如学习、工作、婚姻家庭、人际关系)难以应对,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这时如果个体接触成瘾行为的相关物质和活动,基于逃避痛苦或寻求解脱和快乐的心理需要,个体就会选择成瘾行为。前述成瘾行为的强化后果,使得成瘾行为越发巩固和严重,一旦如此,其社会功能损害就更加严重,甚至恶化。 ANZKqeqT2LpjLYKktC+GDbJI7/XAgVNs+lAs2CSs8VN0w7Ba4B5jFYJiEU4CGkB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