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审美幻觉:“举杯邀明月”缘何“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其中第一首最著名。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在这首诗中,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为什么会“对影成三人”呢?

炽热专注的情感状态容易产生审美幻觉

“对影成三人”其实是诗人在进行审美创作时的一种幻觉,即审美幻觉。一般说来,产生审美幻觉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是情感处在炽热状态,并为某种情绪支配时产生的。如郑愁予《错误》中写的“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其中的幻觉是由炽热的情感带来的。日夜盼望着与自己的心上人见面,以至于听到外面传来马蹄声就误以为他归来了。宝玉产生接客船和接客人的幻觉,就是由炽热情感引起的。

二是澄心凝思、专注于审美对象时产生的。当人们对某一对象非常专注、心无旁骛时,就会进入幻觉。如祭奠亡人时,凝视亡人肖像或遗物时,想起亡人的点点滴滴,就会产生似乎亡人还活着、就站在自己的面前的感觉,“祭君疑君在,天涯哭此时”。再如苏轼和朋友在白茫茫的江面上驾一叶扁舟,饮酒诵诗时,突然产生了“浩浩乎如冯[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幻觉。

审美幻觉是一神不真实的审美知觉

审美幻觉和审美错觉一样,都不是真实的知觉。但两者还是有差别的:错觉是对存在事物的错误知觉,然而幻觉是对不存在事物的虚幻知觉。幻觉中除知觉活动外,常与联想、幻想联系在一起。人们一般认为,幻觉会破坏感知的真实性、准确性,但在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审美幻觉经常起特殊的作用。因为幻觉能让人超越现实,将客体主观化,让人进人想象世界,引导人们进人审美境界。也即我们经常所说的,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是这样来形容荷花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再如,当我们心情高兴时,花儿对我笑,小鸟对我唱的情形,这都是将审美客体主观化的一种现象。

审美幻觉引发人们的审美统觉

审美幻觉往往能将人带人一个幻化的整体境界,这种整体境界的形成就是人们的审美统觉的作用了。统觉,现代心理学定义为,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动(知觉)同已有知识经验相融合,从而理解事物意义的心理现象。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建立的“主题统觉测验”和瑞士心理学家罗夏建立的“墨迹统觉测验”都是让被测试者观赏墨迹或墨彩卡片。结果在这些模糊意象的模糊启示下,他们看到了云、山、战场等各种模糊的形象,甚至编出了完整的故事。统觉就是这样的一种心理过程。先是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产生幻想,进人美感状态,然后它使人幻化出奇妙的、游动的、虚拟的形象,能将朦胧的对象所提供的朦胧信息,与主体经验融合,产生朦胧的知觉印象,从而理解对象的意蕴。把卡片上的模糊意象看成云、山、战场,对卡片中的意象有了整体知觉,并把它们连成整体,通过观察和分析,调动起人们已有的经验,对这幅画形成完整的、立体的、动态的形象感知,这时也就进人审美统觉了。

审美统觉是审美知觉的高级形态。在审美时,人人都会产生审美统觉,但审美统觉的能力不相同。艺术家的审美统觉往往比常人更敏锐、更丰富。当然,经过审美训练和审美熏陶,每个人都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统觉能力的。 JtUiwBTk95kwBb25oODeVuTFvfcl2HeAJtCRfqiQtXadAcdW55o2UiW7ZRZQ+o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