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十里出山泉”是清初诗人查慎行诗里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这样得来的:一个雨过天晴的夏日夜晚,诗人漫步于溪边。他放眼望去,天空中繁星点点,远处青山与天浑然一色,近处的树木渐渐隐没在夜色中,萤火虫沿着溪边草丛飞来飞去。四周一片寂静,耳边从山涧传来娃声。这些清新感觉在诗人头脑中汇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查慎行感到十分愉悦,于是诗意从心中涌出:
“雨过园林暑气偏,繁星多上晚来天。渐沉远翠峰峰澹,初长整阴树树园。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其中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至今仍传唱不绝。查慎行为什么能将雨后夜晚的感受吟成诗?审美直觉有什么特点?
查慎行之所以能将雨后夜晚的感受吟成了诗,是他运用了审美直觉的方式。所谓审美直觉,即人们在感受美的时候,不经过加工而直接获得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表象以及审美愉悦的心理特征。用科学语言来表述,即审美直觉是人对事物外在审美特质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在预先掌握的理智、情感作用下的审美感受。
审美直觉往往具有偶然性的特点。生活中的美,往往是不期而遇的。所以诗人在表达审美直觉性这一特点时,喜欢用“偶”字。如吕从庆的《山中作》中有这么一句:“偶因送客出前溪,使过溪桥拾诗句。”
那么,审美感受为什么具有直觉性呢?原因很简单,即由于审美对象具备了直觉所能把握的具体可感形象的特性,而人类具有直接感受美的审美器官。所以人可以根据直觉捕捉到生活中的美。雨后夜晚山溪风景之美,在于繁星、园林、树荫、萤火虫和蛙鸣、水声组成的美丽图画。人通过自己的审美器官就可以直接感受这些美。
审美直觉的第一个特点是“非理性”。正如康德说的那样:“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美的事物“总是对我们的直观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我们感受美,并不需要经过理性思索,不需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而是运用审美感官,接触美,捕捉美。正是由于这种非理性,我们才能进入审美世界,体会到其中的无穷奥妙。如果我们用纯理性的眼光看待审美对象,那么就感受不到诗意的美。
有这么一段逸闻:苏轼有一佳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把初春的景色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是妙不可言。但是清人毛奇龄读苏轼这句诗时,指责说:“鵝也先知,怎只说鸭?”毛奇龄是用理性的、科学的态度读诗,所以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
如果用理性的态度去欣赏事物,审美直觉就会离他而去,那么美感也就不复存在了。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劝友诗》中说得好:大自然给人的知识何等清新,我们混乱的理性,却扭曲事物优美的原形一剖析无异于杀害生命。
审美直觉的另一个特点是“一触即觉,一见倾心”。人们面对美的事物,只要眼睛一瞥,耳朵一听,不用思索,就能立即感受到美,愉悦的情感顿时充盈心间。如春天在野外踏青,看到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听着泉水叮咚的声音,享受着春风的吹拂,心中会顿时升起一种美的愉悦感。再如人们听着美妙的音乐,或者欣赏着逼真的雕塑,都会情不自禁地称赞它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