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执 法

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 李世民《指意》

始学书法,久写之后,但觉腕部酸胀,此不善用腕,腕部太紧张之故。善用腕者,腕部放松,久写之后,腕不觉劳,但肩部隐隐酸胀,方得用腕之法。

楷书把笔,妙在虚掌运腕,不宜把笔苦紧,紧则腕转不得,既腕不转,则字体或粗或细,上下不均,虽多用力,元来不当。……楷书只虚掌提腕,不要悬臂,气力有限,行草书即须悬腕,笔势无限。 张敬玄《论书》

执笔不可太紧,太紧则笔死;亦不可太松,太松则无力。宜用力适度,紧而不死,活而不脱,赵宧光所谓不宽不猛,有中和之道也。

用笔之力,不在乎力,用于力,笔死矣! 林蕴《拨镫序》

用力捉笔,腕部紧张,非但笔力不能得到发挥,且使转亦不圆活,笔机自然窒碍。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苏轼《书所作字后》

此一典故,贻误学者不知几许。唯东坡解意,而提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之名言,始正视听。

米元章授陈伯修父子提笔之法曰:“以腕着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字乎?”元章笑顾小史,索纸书其所作《进黼扆赞表》,笔画端谨,字如蝇头,而位置规矩一如大字。伯修父子相顾叹服,因请其法,元章曰:“此无它,自今以后,每作书时,无一字不提笔,久久当自熟矣。” 朱履贞《书学捷要》卷下

作小楷不必悬腕,用着腕或提腕即可。

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姜夔《续书谱》

运笔中一切提按、衄挫、往复、转换、提翻等诸法皆以腕运,纯熟之极,自能臻心手相忘之境界。

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行草即须悬腕,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今代唯鲜于郎中善悬腕书,问之,则瞑目伸臂曰:“胆!胆!胆!” 陈绎曾《翰林要诀》

鲜于枢瞑目伸臂,傲然自得之态,虽则可笑,然所曰“胆”字,亦有深意。作行草书气欲足,力欲遒,合得浑,拓得开,全赖一“胆”字。大胆落笔,自然有气势。

古人贵悬腕者,以可尽力耳,大小诸字,古人皆用此法,若以掌贴桌上则指便黏着于纸,终无气力,轻重便当失准,虽便挥运,终欠圆健。盖腕能挺起则觉其竖,腕竖则锋必正,锋正则四面势全也。近来又以左手搭桌上,右手执笔按在左手背上,则来往也觉通利,腕亦自觉能圆,此则今日之悬腕也,比之古法非矣。然作小楷及中品小草犹可,大真大草必须高悬手腕。如人立志要争衡古人,大小皆须悬腕,以求古人秘法。 徐渭《笔玄要旨·论执管法》

腕能悬则舒展开阔,纵横自如,绰有余地。赵文敏所谓:“古人动称下笔有千仞之势,此必高提手腕而后能之。”

握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笔不灵动,又安能指挥如意哉! 陈彬龢《中国文字与书法》第二章《执笔》

笔力须由肩、肘、腕、指贯注至笔尖,无一处不可紧张用力。前人有“气贯十指,集中一点”之说,执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腕部太紧则力止于腕。

晋以前藉地而坐,书必就膝,楷书就几,几广不过四五寸,修不过一二尺,唯天子玉几广尺二、修三尺耳,故悬掌不期悬而悬,锋不期正而正。 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下《用材五》

几:案。广:宽。修:长。

古人书简无椅桌,皆席地而坐,每作书必悬腕书之,笔力自然可观。

悬掌故古人之顺境,今人之逆境也。自唐以前虽有隐几,聊借倚阁而已,后世巧作台椅,安逸自恣,少而习之,不知身手死矣。及长而后知书法,将革前非,心手抖逆,反称其难,苟能于小时始入家塾即效正法,何尝不顺,更有何难。 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下《用材五》

学书即玩此一支“笔”,能将此笔“玩”得娴熟,从心所欲地写出意象中的字,又全在控制驾驭此笔之能力。唯悬腕最难,小时学书当宜从此法入手。

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脉相连而有势,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 丰坊《书诀》

筋,字之血脉。腕能悬则笔机圆活,气势开张,然写条幅,能立起来写最佳,唯站立时,笔力方易发挥,且能瞻前顾后,左右照应,统视全局。站时,两足分开与两肩距离相近,右足跨出半步,左手按桌,上身微向前倾,这样则腰部力量也易于发挥。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右军曰“意在笔先”,此法言也。 宋曹《书法约言·总论》

清代书家刘墉作书时,喜将手指捻转笔杆,笔随指转,亦是一法。

作小楷易于局促者,病在把笔苦紧,于运腕不灵,则左右牵掣,把笔要在虚掌悬起,而转动自活。若不空其手心,而意在笔后,徒得其点画耳。 宋曹《书法约言·论楷书》

空其手心谓掌虚,虚可容卵,则运腕自如。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五指相次如螺之旋,紧捻密持,不通一缝,则五指死而臂斯活,管欲碎而笔乃劲矣!

擘窠大字则须是五指紧撮笔头,手既低而臂乃高,然后腕力沉劲,指挥如意。 王澍《论书剩语·执笔》

相次如螺之旋:食、中、无名、小指依次相靠,手背严密不露一缝。

擘窠大字:擘,划分;窠,框格。本篆刻之名。古人题额皆正书,欲其点画停匀,故分格书之,今通称大字。

写大字可用撮管之法,力易发挥,以肩代腕,力则沉着。

世传右军好鹅,莫知其说。盖作书用笔其力全凭手腕,鹅之一身唯项最为圆活。今以手比鹅头,腕作鹅项,则亦高下俯仰,前后左右,无不如意。鹅鸣则昂首,视则侧目,刷羽则随意浅深,眠沙则曲藏怀腋,取此以为腕法,而习熟之,虽使右军复生,耳提面命,当不过是,非谑谈也。 汤临初《书指》卷下

耳提面命:谓用语言来提示,用动作来体会。谑谈:笑谑空谈。

腕法欲活,左右摆动,翻腾起倒,极活极圆,如鹅项之转动自如。

方寸以下,运之在腕而不觉腕之劳,径尺以上,运之在肘而不借肘之力。 汤临初《书旨》卷上

方寸以下以运腕为主,径尺以上则宜肘腕合用,以肩代腕,相互间作协调之配合。

书有运腕之说,而不及臂指。更有言运腕者,欲腕之转动而成书,引王右军之爱鹅,谓取其转项若动腕,穿凿甚矣!是盖不知运之义,而腕之为何物也。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运之既久,俾指尖劲捷,运笔如飞,迨乎至精极熟,则折钗、屋漏、壁坼之妙,自然具于笔画之间,而画沙、印泥之境于是乎可得矣! 朱履贞《书学捷要》卷下

穿凿:谓义理本不可通,而强求其通也。

用笔之妙,在于运心,即手能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意象中之点画,通过身、肩、肘、腕、指相互之间协调配合,使笔力发挥到锋尖,方为得法。

指腕臂三者相须而行,臂腕动而指不动者有之,指动而臂腕未尝不连动者,气在暗中相通也。 陈奕禧《绿阴亭集》卷上《偶论》

相须而行:谓相互之间协调的配合运动。

写字最忌用指头挑剔,余在实践中体会写二寸见方以上大字,以肩部带动臂腕则力愈遒,气愈足。

又先须端坐正心,则气自和,血脉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并执笔运笔之法亦皆忘之,所谓心忘手,手忘笔也。 周星莲《临池管见》

初学执笔,指法腕法,循规蹈矩,不可逾越法度之外。久则纯熟,纯熟之极,则心手相忘,如人使筷,极其灵巧,运用自如,而其意未尝在筷也。 y39gxK41vCae6SENYXwSpEf99Bb2T7UTVpUzHSmYB9uyxWcJQletPaSGbgRpn2M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