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执 法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李世民《笔法诀》

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筋骨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陈绎曾《翰林要诀》

凡学书法,先求执笔。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古人论述颇多。择其要,有指法、腕法二大类。精其旨,在指实、掌虚、腕平、掌竖八字。指实者,即擫、压、勾、格、抵五指执笔法,近代沈尹默先生论述颇详(例图 1)。管欲直者,非指笔管在运笔时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状,而当以直为圆心,随笔势之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伏,终则持之以正,则笔势圆活,否则笔死矣。

例图 1

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气在焉。 张怀瓘《六体书论》

笔在指端谓之浅执笔,指端感觉最灵敏。

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指实掌虚,勾、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韩方明《授笔要说》

双指苞管:即中、食二指勾管,苞通包。

擫:大指向外按管如揿笛孔。

讦:无名指爪肉之间向外格拒。

送:小指贴在无名指下,以增强无名指之力。

解法:运笔中出现败笔时一种临时补救之法。

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于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所谓法者,擫、压、勾、揭、抵、拒、导、送是也。 李煜《书述》

拨镫:有三种解释:

1.谓足踏马镫,宜浅而易转动。

2.执笔时虎口空圆如镫。

3.如指尖持物以挑拨灯芯。

拒:无名指将笔杆上推。

拨者,笔管著中指、无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 陈绎曾《翰林要诀》

虎口如马镫,即“凤眼执笔法”。

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掣岂自由,转运回旋,乃成棱角。笔既死矣,宁望字之生动乎! 张怀瓘《六体书论》

笔居半谓执笔于食中指中节,又谓之深执笔。执笔一深则笔机窒滞,掉运不灵。

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丰坊《书诀》

让左侧右:谓端坐作书,二肘宜开,左肘让而居外,右肘侧而运内,不可拘紧。

虚掌实指者,指不实则颤掣而无力,掌不虚则窒碍而无势。妙在无名指得力,三指齐撮于上,而第四指抵管于下,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齐衄挫于毫芒。 丰坊《书诀》

执笔用力当适度,太紧则笔死,太松则无力,腕部要放松。无名指得力则推拒导送,用笔灵活,指挥如意。

笔在指端,掌虚容卵,要知把握,亦无定法,熟则巧生。又须拙多于巧,而后真巧生焉。但忌实掌,掌实则不能转动自由,务求笔力从腕中来,笔头令刚劲,手腕令轻便,点画波掠,腾跃顿挫,无往不宜。若掌实不得自由,乃成棱角,纵佳亦是露锋,笔机死矣。腕竖则锋正,正则四面锋全,常想笔锋在画中,则左右逢源,静燥俱称。学字既成,犹养于心,令无俗气,而藏锋渐熟。藏锋之法,全在握笔勿深。深者,掌实之谓也。譬之足踏马镫,浅则易于出入,执笔亦如之。 宋曹《书法约言》

古人以藏锋为贵,然露锋亦为一法。运笔时手腕不可过于紧张,用力过甚,腕反僵死,纵有臂力,亦难将此力贯注笔尖。

南唐后主拨镫法,解者殊尠。所谓拨镫者,逆笔也,笔尖向里,则全势皆逆,无浮滑之病矣。学者试拨镫火,以悟其法。 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尠:少也,“鲜”之异体字。

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勾,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勾,小指贴无名指外拒,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 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五《论书一·述书上》

食指高勾则便于无名指拨动,近代书家沈尹默喜用此法(例图2)。

例图 2

起笔收笔正直以待作书,及其运也,上下斜侧,唯意所使,至笔既定,端若引绳,此之谓笔正。 蒋和《书法正宗》

收笔时笔锋能复原状,唯能将笔心收归画中或锋由中而出者,方能得此妙法。

执笔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低则沉着,高则飘逸,下笔宜著实,然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在纸上。作书不可力弱,然下笔时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此谓过犹不及。 梁巘《评书帖》

力非蛮力,用力太过反掉转不灵。

运指不如运腕,书家遂有腕活指死之说,不知腕固宜活,指安得死?肘使腕,腕使指,血脉本是流通,牵一发而全身尚能皆动,何况臂指之近乎?此理易明。若使运腕而指意漠不相关,则腕之运也必滞,其书亦必至麻木不仁,所谓腕活指死者,不可以辞害意。不过腕灵则指定,其运动处,不著形迹,运指腕随,运腕指随,有不知指之使腕与腕之使指者,久之,肘中血脉贯注而腕亦随之定矣。周身精神贯注,则运肘亦不自知矣。此自然之气机,非可以矫揉造作也。所以把笔宜浅,用力宜轻,指背宜密如螺,或作环抱状,则虎口自圆,掌心自虚。又先须端坐正心,则气自和,血脉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笔也,皆运用在一心,不知所使,而无不一一效命者也。至于熟极巧生,直便化去,并执笔运笔之法亦皆忘之,所谓心忘手,手忘笔也。 周星莲《临池管见》

腕活指死之说,谓运笔时,当指随腕动,以腕运为主,心中但知有腕而不知指也,故“死”非指僵死不动,腕活则指亦活矣,况运笔时妙在无名指得力。心忘手,手忘笔者,如人之使筷,谓运笔熟极巧生,出神入化,妙合自然之谓也,非功力深到,难臻此境。

吾更谓执笔如枪法,左右、前后、偏锋、正锋,必随势转之,一气贯注,操纵在心,时亦微带侧意,运掉更灵。柳公权论心正笔正,论其理也;余论执笔,论其势也。 朱和羹《临池心解》

柳公权笔正之说,世人误以为执笔时管直锋正,殊不知一落笔则偏也。余作楷法方笔,喜以侧锋为之,使笔管向右后微倒,笔锋向上微翘,取其侧势。因势利导,落笔虽偏,而未几卒归于正。故运笔时,腕当灵活,左右摆动,翻腾起倒,笔随势转,形随势生,则无不如意。

食指中指不能改,可将大指后却,以第一节之上侧畔抵笔推管向外,令管势稍欹,内无阻阂,自当流畅。唯腕虚指活者乃可用,非正法眼也,请照此次所说一试,何如! 张之洞《致张幼樵札》

令管势稍欹若卧笔,谓以侧取势,义同上述。

执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虚。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姚孟起《字学臆参》

指聚:谓中、食、无名、小指相靠而背密如螺。

无等等咒:佛教用语,意谓重要之法则。

死指活腕,谓运笔时但以腕运,不可以指撚捻笔杆,指不主运而以腕运。

用笔有偏锋、正锋、搭锋、折锋、藏锋、回锋诸法。握管不直不紧,锋乃偏出,偏则瘦必露骨,肥必剩肉,故唯握管紧直,则笔尖在字画中行。 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然露锋未必有露骨与剩肉之弊,关键在于调锋与收笔,发笔后笔提得起,收笔时锋能归中,自无此弊。

盖掌虚而后运掉轻灵,腕悬而后纵横适意,管直则锋正,指紧则力强。 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

管直锋未必能正,指紧力未必能强,关键在于笔锋是否能提得起,五指是否能擒得住。提得起锋自然中。故用笔如用刀,若刻入缣素,则力透纸背,沉劲入骨。擒得住则笔随吾意,手眼准程,似印印泥。用笔如弄丸,一支笔控制得住,则自可达心手相忘之境界。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歌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柳诚悬之言良是。 苏轼《记欧公论把笔》

笔正则锋藏,笔欹则锋出。笔正,中锋篆法也;笔欹,侧锋隶法也。笔正则圆,笔欹则方,写行草书时,用笔极活极圆,方圆并用。及其收笔,则无论方圆藏露,笔锋都宜收归画中,此真所谓“笔正”也。

执笔贵紧不贵松。余执笔非不紧,每于竖画常形屈曲。后悟一味紧执直下,未为融洽。须起笔顿足,然后走下,中间略提,至末回顾,庶几心手双畅。 朱和羹《临池心解》

学书不难于横画而难于竖画,竖画如人之躯干,宜挺拔有力,以曲势取直。若一味紧执直下,不是太板刻,便是屈曲孱弱,故关键又在执笔运腕,指腕皆宜放松,则竖画自然有力。

法全在下笔处,全在指不动。凡用手者,皆不可动指也。 陈介祺《簠斋尺牍·致吴云札》

手不主运而以腕运,故前人有“指死腕活”之说。但亦有人喜指腕并用者,如“导”、“送”之法,如笔随指转之法,运用得好,亦可妙趣横生,不可执一而定也。

(何)子贞兄用笔法,中锋直立,运腕而指不动又不失,乃得神。笔弱而指动则大逊。凡用手之事,皆以指不动为法,此近年所得也。 陈介祺《簠斋尺牍·致吴六札》

用笔之法,笔笔皆须将力送到,擒得定,留得住,最忌用指头挑剔,则虚尖浮露,字多飘忽。

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实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 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五《论书一·述书中》

力要恰到好处地用在笔端上,方是真用力。执笔太紧,腕部拘束,则臂力不能贯注到笔尖。凡力愈大,用笔愈轻灵。试想一支笔落在纸面分量不过几克,何用大力捉笔,关键在于书者是否能得心应手地控制这支笔。米芾《述书帖》云:“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由是观之,用笔之力,不在乎力,用于力,则笔死矣,笔既运掉不灵,书必抛筋露骨,板滞孱弱。 mi8WQCmqXADdmXzCb/KaY8g2/4eigdTbqAyJtt4uXj3hMuEIx+lSK//NY1ZJV4O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