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节

画沙印泥

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书乃沉着,当其用锋,常欲透过纸背。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如印印泥者,就好像将印在封泥上盖印一样。“泥”即古之“封泥”。古人为保密起见,凡往来之书札文件,每在信口封泥上盖印(例图 29)。盖印之时,印按盖在封泥上用力既不可太重,亦不可太轻,太重则模糊,太轻则无痕迹。要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并微微左右摇动,方能盖出清晰的印迹。此形象地比喻运笔当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并微微挫动,笔力深入,方能如印印泥一样稳而准地写出意象中的笔画。

如锥画沙者,就好像一根铁锥在平平的沙面上画出的一根线条一样。其所产生的线条必定是中心处深凹,二面渐浅的椎槽体形,由于光线之作用,深处必暗,浅处渐明,呈现一种立体感(例图 30)。再由于局部沙粒之微微移动下滑,这根线条从整体观之,必挺拔自然,从局部细观之,必高低不平,起伏而有涩感。同样,中锋运笔时,由于笔心处吃墨较多而墨色深,副毫处相对吃墨少而墨色浅,

由于深浅明暗作用,其线条也必定富有立体感。古人写篆书,画之中心有一缕墨痕,即为此种笔法。中锋运笔时,由于笔力、速度以及副毫与纸面之摩擦,其线条之二边也必有高低起伏之涩状。另一方面,中锋运笔时,笔心入纸而笔毫挺立,与立锥下沙,锥尖入沙而锥身挺立极有相似之处,亦与笔法中之“涩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二语曲尽用笔之妙,学书者当自悟之。

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例图 29

例图 30

思所以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地平净,令人意悦欲书,仍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悉:都,全。至:到达。

唯气足力遒,中锋运笔方能透过纸背,从字面上看,“画而书之”,“险劲明利”,知如锥画沙,当指“疾涩”之法。笔力不足,笔势不畅,笔法不熟,恐难臻此妙境。

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黄庭坚《论黔州时字》

张长史:张旭。颜太师:颜真卿。

折钗股:钗股,即古代妇女用的发钗,多为铜、金、银制品。拗折时形成一弧形,比喻用笔中的转法当圆劲有力而富有弹性。

屋漏法:即屋漏痕,天雨屋漏,雨水沿墙壁蜿蜒而下,其所形成的痕迹,虽自上而下,大体垂直,但细处必曲折波动,节节顿挫,痕尾圆融,富有一种自然之趣。喻运笔时,写横画时笔锋不断上下,写竖画时不断左右微微动荡,逆势挫动而行。

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喻用笔中之过法(即点画之间交际时的运笔动作),要快。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曰:“过贵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滞,仍不得重改。”

银钩虿尾:蝎类毒虫,尾部挺然上卷,写“乙”、“丁”、“亭”等字末笔,须驻锋后趯起,遒劲有力,谓之银钩虿尾(例图 31)。

例图 31

用笔贵乎自然,唯纯熟之极,方能达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心手相忘之自然境界。

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画中,意在笔前耳。 黄庭坚《题绛本法帖》

如锥画沙,即中锋运笔,心副相成;如印印泥,即意在笔前,心手相合。

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姜夔《续书谱》

无起止之迹:即敛锋隐锷,藏头护尾。

壁坼:坼,裂开,墙壁之裂缝。喻用笔当合自然之趣。

如折钗股:圆健而不偏斜,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如坼壁:用笔端正,写字有丝连处,断头起笔其丝正中,如新泥壁坼,尖处在中间,欲其无布置之巧。

如屋漏痕:写字之点,如空屋漏孔中水滴,一点圆正,不见起止之迹。

绵里铁笔:力藏在点画之内,外不露圭角,东坡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者也。

如印印泥,如锥画沙:自然而然,不见起止之迹。 董内直《书诀》

以上诸法实为二法,一中锋,二自然是也。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则如屋漏痕,言不露圭角也。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则如壁坼,言布置有自然之巧也。指实臂悬,笔有全力,擫衄顿挫,书必入木,则如印印泥,言方圆深厚而不轻浮也。点必隐锋,波必三折,肘下风生,起止无迹,则如锥画沙,言劲利峻拔而不凝滞也。水墨得所,血润骨坚,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于曲直,则如折钗股,言严重浑厚而不必蛇蚓之态也。 丰坊《书诀》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出自孙过庭《书谱》,是书法艺术中形式美的重要法则。通过轻重、徐疾、欹正、疏密、大小、肥瘦、长短、浓淡、枯润、刚柔等对比手法,在矛盾中力求统一,从而达到匀称、和谐、协调之目的。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详见墨法章。

泯、遁:互文为义,皆“失,藏”之意,此处意即“寓……之中”。

肘下风生:喻笔势之迅疾,运笔之快捷。

蛇蚓之态:比喻不善草书者,若干字连绵缠绕,如纽结在一起的春蚓秋蛇。

“肘下风生”一语可以看出“如锥画沙”,当指疾涩之法,不是沈尹默先生所解释的“迟涩”之法。

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剸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细参《玉润帖》,思过半矣!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

太阿:古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

:割,截断,喻用笔当劲利明快。

玉润帖:即王羲之行书《官奴帖》,有郁冈斋、戏鸿堂、快雪堂刻本。

思过半矣:便可领略到其中大部分的道理。《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锥画沙非单纯指起止处藏头护尾,而是指运笔过程中锋藏画中的中锋运笔。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皆成偃笔,痴人前不得说梦。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

偃笔:偃,仰卧也,偃笔,即笔肚着纸,偏锋用笔。

痴人前不说梦:在呆笨人面前不讲玄妙高深的话。

合辙:辙,车轮压出的痕迹,即合乎规矩法度。

中锋用笔,从理论上理解,并不困难,但实际书写中要熟练地运用中锋,殆非易事,非数十年之功力难于合辙也。陆机《文赋》云:“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作书为文,其理一也。

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世以此语举似沉着,非也。此正中锋之谓,解者以此悟中锋,思过半矣。 王澍《论书剩语·论书》

解者:即“解人”,谓通达言语或文词意趣的人。

唯能中锋、笔力、笔势三者具备,方能得“如锥画沙”之妙。

其曰洁者,所谓如印印泥,笔画圆净也。 冯武《书法正传·纂言》

洁:言用笔之洁净。

唯锋中,用笔方能圆净。用笔最忌龌龊,笔力不能摄墨,点画臃肿浮薄,是造成龌龊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写肥劲一路,要注意一个“清”字。

漏痕、钗股不必定是草书有之,行书亦何尝不然,只是笔直下处留得住,不使飘忽耳。 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直下处留得住谓笔能收得住,勿使虚尖飘忽。

壁坼者,壁上坼裂处,有天然清峭之致。前人立言传法,文字不能尽,则设喻辞以晓之,假形象以示之。如以屋漏痕为屋漏雨,壁坼为字之丝牵处,拨镫为马镫之类,失旨甚矣。 朱履贞《书学捷要》卷下

壁坼只是喻用笔贵乎自然,如壁上之裂缝,有天然清峭之意趣,不可以辞害意。牵强附会则失旨甚矣。

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处,仰视则方圆斜正,形象皎然,以喻点画明净,无连绵牵掣之状也。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壁坼者,壁上坼裂处有天然清峭之致。若夫画沙、印泥,乃功夫至深处,水到渠成,从心所欲,非可于模范中求之。 朱履贞《书学捷要》卷下

皎:皎,月光也,为洁白光明之泛称。《诗》:“月出皎兮。”

模范:模式,规矩。

画之中心有一缕墨痕,画之二面墨韵浮涩,浑厚挺劲,笔势飞动,这是用笔中之最高境界。而最高之境界又必定是自然之境界,是功夫极深,法度极熟,笔力极遒之表现。唯水到渠成,方能从心所欲,此又是自由王国之境界也。

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恰到好处,直当得意。唐人妙处,正在不轻不重之间,重规叠矩,而仍以风神之笔出之,褚河南谓“字里金生,行间玉润”,又云“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虞永兴书如抽刀断水,颜鲁公折钗股、屋漏痕,皆是善使笔锋,熨帖不陂,故臻绝境。不善学者,非失之偏软,即失之生硬,非失之浅率,即失之重滞,貌为古拙,反入于颓靡,托为强健,又流于倔强,未识用笔分寸,无怪去古人日远也。 周星莲《临池管见》

踬:跌倒,喻笔不能立起,偏锋用笔。

陂:不正也。颓靡:不振作,无生气。

去:离。日:一天天地。

字里金生,行间玉润,言棉里铁笔,内含刚劲,外则如珠玉之圆润也。凡书用笔之粗细都有分寸,差之毫厘,便不熨帖。故善用笔者,笔在手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妙在能轻能重,不轻不重,此谓之“恰到好处”。

古人作书,皆重藏锋,中郎曰“藏头护尾”,右军曰“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又曰“用尖笔须落笔混成,无使毫露,所谓筑锋下笔,皆令完成也”。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起止而藏锋也。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五《缀法第二十一》

中郎:东汉蔡邕,官至左中郎将,故人称“蔡中郎”。

混成:混,合也,混成即锋藏画中之意,混成,也即此意。

黄宾虹曰:“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可谓言简意赅。所谓“平”即笔毫平铺于纸上,即中锋篆法,肥用铺毫满捺,瘦用裹锋提飞。所谓“留”者,言收笔时如垂露,勿使飘忽,虚尖怯露而能擒得住笔也。

屋漏痕,力犹有余,引而不发也。 陈簠斋《习字诀》

收笔出锋为势尽不得已而已,不若用屋漏痕,蓄不尽之势,敛有余之态,引而不发为上。

“折钗股,屋漏痕”,特形容之辞,机到神来,往往有之,非必谓如是乃贵也。有意为之,必成顿滞。至习颜书者,尤先习其庄楷,若骤摹是帖,即堕入恶道矣。颜楷帖多于颜行,所以竞习《坐位》者不过期速化耳。凡事畏难,不如其已。 何绍基《跋吴平斋藏争坐位帖宋拓本》

折钗股,写行草书时欲其转折时圆劲有力;屋漏痕,欲其笔力能留得住而不使飘忽。此皆功力之体现,自然而形成,若有意为之,则反而造作。颜真卿稿行《争坐位帖》,郁勃飞动,矫变异常,而相其点画则沉着周到,使转则圆劲有力,深得折钗屋漏之妙。不知者但羡其奇肆宕逸之态,不悟其功力从平平实实中来。骤然摹之,未有不堕入恶道者,此欲速而不达也。 UfjF5ZnANf67BR0/e2n4cLl7WyuUXXVq/7VxHJn9/U/PSZM8xlmP3yXxyyODOX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