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势,在于紧𫘝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 蔡邕《九势八字诀》
注 横鳞竖勒:鳞,动词,喻写横画时好像用刀刮鱼鳞时,腕由左向右,逆势涩进的动作。
按 紧𫘝战行:此四字当深味,所谓“紧”,含有紧迫、收紧之意;“𫘝”,含有快行、急速之意;“战行”含有抖动、相争、磨擦、挫动,逆势而进之意。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之法,书妙尽矣。 《书法正传》引《蔡邕石窑神授笔势》
按 笔势宜疾,然疾则用笔易于浮滑;用笔宜涩,然涩则点画易于凝滞。既欲疾,又欲涩,实为难事,其中涉及到笔力、速度、中锋、副毫与纸张的摩擦、纸张的性能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非功力深厚,笔力雄肆,气势奔放,精于笔法者,难臻此妙。试观颜真卿稿行《祭侄稿》墨迹,便可得“疾涩”之三昧(例图 25)。
例图 25
力圆则润,势疾则涩。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
按 能运中锋,笔势圆转,笔力遒劲,字自然润,非独用墨滋润也。点画宜涩,而势欲疾,点画爽捷,字势飞动,乃为得法。
迟涩飞动: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注 磔笔:即捺法。
按 初学涩笔,可从迟涩法入手,即运笔时,不可驰毫直过,而须凝神静思,收视反听,一心一意注意到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中线不断提按,顿挫,往复着前进,则笔心自然揉入画中,水墨自然深入纸背。开始时,是有意识,甚至是做作的,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之动作,由做作到自然。由于动作极微极慢,从点画的整体效果观之,仍须挺拔飞动,无凝滞之势,乃为得法。例图 26中的“一”字,上下二面有起伏顿挫,而整体挺拔有力,沉劲入骨。
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 韩方明《授笔要说》
注 便稳:即稳便、适意。
轻健:用笔轻灵柔和则字生动,遒劲挺拔则字有力。
按 用笔轻灵处尤须沉着,用笔爽利处当须迟涩,故运笔之徐疾,当决定于锋之偏正。锋中时运笔可爽利快捷,以势疾取涩,锋未调中时,万不可快,快则驰毫直过,墨不入纸,意思浅薄,遂成浮滑之弊。
盖形圆则润,势疾则涩,不宜太紧而取劲,不宜太险而取峻,迟则生妍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不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 宋曹《书法约言·总论》
按 用笔不宜太紧、太用力,字要写得松动,要实中见虚;结字不宜太险、太奇峻,字要写得生动,要平中寓奇。妍美者贵自然,如西子、王嫱,不施粉黛,天姿国色,而辉光动人。切勿故作姿态,千种点缀,百般打扮,如东施效颦,使人望之生厌。行草书运笔宜有节奏,迟则生妍,速则生骨,然当以沉着为主,而后兼以痛快。牵丝、游丝勿太多,太多则令人眼花缭乱。
汉人分书多剥蚀,今之昧于分书者,多学碑上字,作剥蚀之状,可笑也。 冯班《钝吟书要》
按 涩当见于画之两面,欲出之自然,不可一边光滑,一边如锯齿或扭曲如蛇蚓之态。汉碑本无剥蚀之状,后因风雨之侵蚀,人工之椎拓,遂形成斑落剥蚀之状,若学者误以此为古朴,实为大谬。
例图 26
简缘云:八体之中,有疾有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手,得心应手,妙出笔端。 冯武《书法正传·纂言上》
注 八体:有二义,一指“八法”,二指“八种书体”,此处当指第一义。元郑杓《衍极》:“夫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八体废。”
按 此段之言涩,实言徐也。徐疾之法,得于心而应于手,有节奏则字生动。
迟涩常欲令其透过纸背,此言得势也。 蒋和《书法正宗》
按 凡字得势则活,迟涩虽欲令笔力深入纸背,亦须遒劲,令骨气十足,有飞动之势乃佳。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分隶相通之故,原不关乎迹象。长史之观于担夫争道,东坡之喻上水撑船,皆悟到此间也。 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五《论书一·历下笔谭》
注 庄和:端庄而和谐,喻结体稳健。
排宕:排,推也。宕,同“荡”,摇动,摆动。喻其行墨取势有力,有婀娜动荡之态。
按 “涩”出于笔力。能运中锋,笔力充沛,逆势而进,紧驰战行,自然能涩。
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唯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 刘熙载《书概》
注 战掣:战行。机窍:机枢,关键。第:但,只是。
按 “涩”是指运笔的效果,非指运笔之节奏。“疾”是指势疾(欲点画飞动,无凝滞之势),非指运笔直来直去,驰毫快行。故运笔之法,意在笔先,如有一种感觉,即笔朝前者,似有物拒之,竭力与之相争,如逆水之行舟,似长锥之界石,拖泥带水,欲行而意有所顾,则笔调凝练,沉着顿挫,而笔势流畅,神采飞扬,此即为疾涩之法。然此法不可强学,亦不可力求,当从篆隶中来,从功力中来,久之水到渠成,隐以神运,出之自然,而书者亦不自觉耳。近代书家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一书中论述颇精,其曰:“涩的动作,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使毫行墨要留得住,留得住不等于不向前推进,不过要紧而快地战行。‘战’字仍当作战斗解释,战斗的行动是审慎地用力推进,而不是无阻碍的。”学书者当深悟之。
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转折挑剔之处,留处也,古人必提锋暗转,不肯擫笔使墨旁出,是留处皆行也。 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五《论书一·述书中》
注 率然径去:草率地、毫无起伏地平拖直去。擫笔:即按笔。
按 画之中段,行处也,用笔宜涩,古人所谓“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转折挑剔,留处也,用笔宜快,稍一凝滞,墨即傍沈。
尝谓人之一身,曾无分寸平直处。大山之麓多直出,然步之,则措足皆曲,若积土为峰峦,虽略具起伏之状,而其气皆直。为川者,必使之曲,而循岸终见其直,若天成之长江大河,一望数百里,瞭之如弦,然扬帆中流,曾不见有直波。少温自矜其书于山川得流峙之形者,殆谓此也。 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五《论书一·答三子问》
注 措足:措,搁也,安放也,措足即举足而行。
少温:唐李阳冰,字少温,工篆书,得法于秦《峄山石刻》,自称“斯翁”。
矜:夸耀。殆:大概,差不多。
按 点画最忌平直相似,平直则板刻,而贵乎于曲势中求直。然曲亦有法,有大曲,有小曲,有微曲。大曲者,如横画之有仰覆,竖画之有向背是也;小曲者,婀娜起伏,凝练多姿是也;微曲者,运笔顿挫,点画之两边高低不平,状如羽鳞,此即迟涩之法是也。微曲之极,则为疾涩,笔势飞动,点画遒劲,两边毛糙,如锥画沙是也。涩笔从局部观之,有高低起伏,从整体观之,则气脉皆直,妙合自然,乃为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