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侧 锋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锋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黄庭坚《论书》

妍:妍美,变化。

工左病右:谓写竖画左面平齐,右侧毛糙如锯齿,此实言偏锋。

学书一味求正,笔笔中锋,则每为法度所拘,而少意致。一味求侧(偏),而不能提,则往往工左病右,而少法度。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 姜夔《续书谱》

晦:隐。

侧锋用笔,笔锋微倒,笔杆稍侧,笔肚着纸,锋芒外出。一正一侧,一阴一阳,相辅而用,变化斯出。

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 姜夔《续书谱》

凡书善用露锋者字多精神,善藏锋者字多蕴藉,此多指发笔而言。收笔亦有藏露,然皆当以收归画中为度。

古文籀隶,同源而殊流,篆直分侧,用二而理一。自其殊者观之,则古文而籀,籀而隶,若不可以相入。自其一者而观之,则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笔初无异也。其所以异者,遣笔用锋之差变耳……盖用笔直下,则锋常在画中……欲侧笔则微倒其锋而书体自方矣。大抵笔直则圆,圆故长,长必瘦;侧笔则匾,匾故方,方必肥。瘦硬易写,肥劲难工,直笔难于肥,侧笔难于瘦,其要在变而通之。若夫执笔,则不可不直也。古人学书皆用直笔,王次仲等造八分始有侧法,然隶书间用直笔者有之矣,未有古文、籀篆而用侧笔者也。 郑杓 刘有定《衍极并注》卷五《天五篇》

古文而籀:从古文到籀文。

王次仲:古代书家,一说为汉人,一说为秦人,相传他曾作“八分书”。

汉以前无方笔,自隶书出,始有侧法。古文籀篆纯用圆笔中锋,隶书则兼用侧锋,侧锋者,因势利导,点法直入,虽笔锋微倒,而书体自方矣。

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故借此为谈耳。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姿,自不容己也。文待诏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何损法书? 王世贞《艺苑巵言》附录二

祝京兆:祝允明,明书家。

苏、黄,旭、素:苏东坡、黄庭坚、张旭、怀素。

文待诏:文徵明,明书家。

此段所言偏锋,实指侧锋。至于苏、黄全是偏锋,未免言过其实。试观东坡行书,发笔处虽微露锋芒,而点画极其丰腴,收笔处亦极圆润(例图 16)。再看文徵明、祝枝山小楷,其发笔处多尖,盖欲取势,而其画之中段,结尾又归之于中(例图 17)。正以立骨,侧以取姿,此二句足可为学书者之座右铭。所谓骨者,笔力,中锋也。所谓姿者,笔势,变化也。善法书者务必以中锋为主,而间用侧锋,方不堕邪道。

例图 16

例图 17

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 丰坊《书诀》

居二:占十分之二,约词,谓用笔当以中锋为主。

篆书笔法宜圆,纯用中锋,但亦有间用方笔者(如《天发神谶碑》),唯隶、真、行、草书之用笔当以中锋为主,间用侧锋。

右军用笔内擫,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丰坊《书诀》

内擫:擫,按也。内擫即指运笔时,敛锋入画,注意到笔心在每一点画中线,不断提按、顿挫,往复着运动,力求点画挺拔,以法为主,中锋居多。

外拓:拓,以手推物。外拓即指运笔时,因势落笔,纵心奔放,笔势流利,以势为主,侧锋居半。

学书当先从内擫法入手。内擫法熟极方可外拓,先求其骨力,后求其气势。

落笔偶侧,不宜更侧,遂成村鄙。使转误重,不宜更重,遂成粗俗。引带偶离,不宜固阔,遂成脱落。偶粘不宜固著,遂成秽垢。点缀振救处,偶大者不宜益其大作赘疣,偶小者不宜更贬小如乌有。左右相顾处偶然参差,不宜更远,遂相龃龉。偶然透错,不宜更进,遂相纷拏。 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上《力学》

村鄙:庸俗。赘疣:多余的瘤。

乌有:无,不见。龃龉:抵触。

纷拏:相牵也。

落笔偶侧,当迅速将笔提起转中。一侧到底,则成偏锋。转折处用笔宜轻灵,不可重浊,重浊则成“扛肩”、“鹤膝”之弊。引带偶离,虽笔断而意连,则顾盼呼应,精神团聚。点画交接处宜用尖接,使实中有虚,则疏密得宜。至于参差揖让之法,又皆必须在笔势之管束下组合,方合乎情理。

握管直,则求其锋侧不可得也;握管斜,则求其锋正不可得也。 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下《用料》

锋正则中,即运笔时笔毫敛裹,保持挺立之状。而侧锋用笔,笔杆可朝前后左右侧倒,如横画发笔笔杆朝后微倒,竖钩则向右,浮鹅钩向左,戈钩向前。出钩之前使笔毫呈斜铺状,则钩法尖锐饱满而富有方笔之韵味。中锋笔毫平铺于纸上,侧锋则笔毫斜铺于纸上,而笔身都呈挺立之状,偏锋则卧伏于纸上也。

例图 18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侧,草书时用侧笔,而神奇出焉。 宋曹《书法约言·论草书》

草书以使转为主,转以成圆,故用笔以中锋为贵。然一味圆转,则无刚劲雄强之气,故又贵乎圆中见方,自然刚柔相济,富有变化。

偶用偏锋,亦以取势。 宋曹《书法约言·总论》

行、草偶用偏锋,笔肚着纸,亦能生奇趣,而笔势往来更为流利(例图 18)。

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此书家精一之传也……今观二王落笔处多有侧锋向外者,昧者但谓侧以取妍,不如落笔稍偏,正所以济正锋之不及,未几而卒归于正。间有一画全偏者,随以正锋承之,所谓出奇应变,偶一为之耳。若谓侧笔专以取妍,则是藏锋书绝无姿态矣,可乎! 汤临初《书指》卷上

昧者:不明白,不知底蕴的人。

济:助也。未几:不久,旋即。

落笔稍偏,取方势也。点法起笔,锋尖在上,笔肚在下,已成偏侧之态,当迅速将笔提起归中,此偏锋之正法也。至于一画全偏,亦为取势,以应变耳。侧锋由偏转中,而偏锋一偏到底。此为侧偏之别。

侧笔出锋,此大谬,出锋者,末锐不收,褚云透过纸背者也,侧则露锋在一面矣。 冯班《钝吟书要》

末锐不收:不作收势。

出锋时锋宜由中而出,空中作收势,则劲利饱满。

用软笔,管少侧,笔锋外出,笔肚着纸,然后指挥如意。 梁巘《评书帖》

侧锋取势求变,中锋取法立骨,二法皆不可偏废。如人之左右手,兼之方能左右逢源,指挥如意。侧锋发笔处用点法,古人以“点”为侧,以侧取势之意,欲取便捷。

晋魏唐宋大家,皆一脉相传,自成一体者,不免有偏锋之别,学者知中锋可不趋向此途,然亦偶有峭拔俊逸,偏正同功者,既事临池,亦宜深省。 蒋骥《续书法论》

古人写字不废侧锋,唯方笔始有峭拔俊逸之致。

侧者谓笔锋平铺则画满如侧,非尚真侧也。汉人分法无不平满,中郎见刷墙垩痕而作飞白,以垩帚锋平,刷痕满足,因悟书势,此可意推矣。古碑皆直墙平底,当时工匠知书,用刀必正下,以传笔法。后世书学既湮,石工皆以刀尖斜入,虽有晋唐真迹,一经上石,悉成尖锋,令人不复可见始艮终乾之妙。故欲见古人面目,断不可舍断碑而求汇帖已。 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五《论书一·述书中》

垩帚:《说文段注》:“以白物涂白之也。”引申为涂饰。垩帚,污者用以涂饰之具。《书断》:“飞白,八分之轻者,蔡邕在鸿都门见匠人施垩帚,遂创意焉。”

直墙平底:古代镌刻碑字非凿刀斜入,而以切口直入,呈底平边直之状。

始民终乾:艮:八卦之一,象征山。乾,八卦之一,象征阳性或刚健。始艮终乾,喻笔法起止变化无穷。

平铺则画满,非真侧也,实乃中锋铺毫满捺之法。凡方笔钩法,出钩处有棱角,尖锐饱满,当以侧锋为之,使其笔毫呈斜铺状,而笔身仍须保持挺立之状。出钩之前稍重一蹲,得势趯起,自然尖锐饱满。

例图 19

余历观晋右军,唐欧、虞,宋苏、黄法帖及元、明赵、董二公真迹,未有不出锋者,特徐浩辈多折笔稍藏锋耳,而亦何尝不贵出锋乎?使字字皆成秃头,笔笔皆似刻成,木强机滞而神不存,又何书之足言。 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执笔论》

木强机滞:板刻僵硬,气机凝滞。

细观历代名贤墨迹,发笔处微露锋芒,极有深意,最足耐人寻味(例图 19)。锋芒外露则神采焕发,岂可以秃头为藏锋,作圆头如蒸饼哉!用笔又忌板刻,所谓板刻,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是也。板刻则木僵,木僵则笔机凝滞,凝滞则气韵不生动也。

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皆圆,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波折勾勒,一气相生,风骨自然遒劲。 周星莲《临池管见》

偏枯:谓合体字中,真草合成一字。

横画用直落点,竖画用横落点。点有三个目的,一在取势,二在头方,三在铺毫。

至侧锋之法,则以侧势取其利导,古人间亦有之。若欲笔笔正锋,则有意于正,势必至无锋而后止;欲笔笔侧笔,则有意于侧,势必至扁锋而后止。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其理一也。 周星莲《临池管见》

琴瑟专一:琴、瑟,皆乐器。琴瑟专一,原指夫妻和睦,此处言其所奏之曲单调而无变化,比喻用笔若无中、侧兼用,则字无变化。

中锋与侧锋是用笔中的一对矛盾体,然矛盾主要方面当以中锋为主,配合得好,自然有相辅相成之妙。

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掠,翩然下攫,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所以论右军书者,每称其鸾翔凤翥。 朱和羹《临池心解》

搏:捕捉也。攫:抓取也。

鸾翔凤翥:翥,飞举也。如鸾之翔,如凤之翥,拟其飘逸也。

正锋立骨以取劲,侧笔求变以取妍。然侧锋下笔当于空中作逆势,则点画之间血脉相连,笔意自然飘逸。

羲、献作字皆非中锋,古人从未窥破,从未说破……然书家搦笔极活极圆,四面八方笔意俱到,岂拘拘中锋为一定成法乎! 倪苏门《倪氏杂记笔法》

搦:握持,陆机《文赋》:“方其搦翰,气倍辞前。”

“笔笔中锋”此欺人之谈,即使以有篆籀气而著名的颜真卿《祭侄稿》墨迹,亦时带侧锋。

横画须直入笔锋,坚画须横入笔锋。 佚名《书法三昧》

直入横入即点法起笔,然点之角度、方向、轻重、形态不同,则发笔之变化千姿百态。

前人诗云:“舵楼一夜雨催诗,果有蛟龙起墨池。悟得将军舞剑势,分明草圣折锋时。”“势”字最妙,侧笔取势,言其画画有锋,势奇而反正也。 文伯子《书法秘诀》

凡露锋方笔,皆隶属于“侧锋”范畴。写草书虽以圆转中锋为主,亦当时带侧锋方笔,乃有变化。 heiaNJBcNG9ZeoQwW5y6ULVY2lpkd71xBY918WNrW6/VG5W4/PPU1obcAMFPH5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