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孙过庭《书谱》
注 锋杪:杪,树枝之末梢,喻笔端锋尖。
衄挫:衄,扭曲,揉动之意,写竖画时作左右,写横画时作上下S形之微微揉动。挫,即在运笔时,笔锋逆势而行,意有所顾,与纸面对抗、摩擦、挫动之意。
按 中段,即中间走笔。画之中段是表现笔力和节奏的主要部分,也是表现点画质地美、动态美的主要环节,是用笔的重要组成部分。智,笔性也;巧,技巧也。心中所想,笔能赴之,谓之双畅。意在笔先则翰不虚动,动合法度则下必有由。能提按、衄挫则笔锋自然揉入画中。行笔时,最忌平拖直过。沈尹默先生喻笔毫在点画中移动,好比人在路上行走,两脚必然一起一落,其曰:“字必须能够写到不是平躺在纸上,而呈现出飞动神情,才可称为书法。”实为心得之言。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黄庭坚《题绛本法帖》
注 眼:关节,引申为文章精要处,句中有关键,意味深长的内容。
按 禅家偈语,言简意赅,语近义深。书家运笔,沉着痛快,抑扬顿挫。“字中有笔”,笔者,物也,物者,内容也。意即有气势、有笔力、有分量、有质感、有韵律。藏骨抱筋,含文包质,则笔中自然有物,气韵自然生动。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 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五《论书一·历下笔谭》
注 恣肆:笔势流宕而不拘束。洞达:透彻通达。
幸致:侥幸达到之意。
按 画之中截,书者最易疏忽,往往驰毫直过,而罹空怯之弊。故中间走笔,宜涩宜紧,锋偏墨枯时运笔宜迟,锋中墨饱时走笔可疾,务使点画遒劲丰实,浑厚饱满,即自有骨力。
信笔是作书一病,回腕藏锋,处处留得笔住,始免率直。大凡一画起笔要逆,中间要丰实,收处要回顾,如天上之阵云。一竖起笔要力顿,中间要提运,住笔要凝重,或如垂露,或如悬针,或如百岁枯藤,各视体势为之。 朱和羹《临池心解》
注 天上之阵云:喻藏锋不见起止之迹。
垂露:竖画收笔时呈圆点状,如露之垂。
悬针:竖画收笔时锋由中而出,如针之悬。
百岁枯藤:喻苍劲凝练的用笔。
按 作书最忌随笔信手涂鸦,以其无法矣。无法之书下笔便是偏侧之势,如稍一转换,锋亦不能收归画中,虽用笔如飞,而点画终不能精到。
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如作一横画,往往末大于本,中减于两头,其病坐不知此耳,竖、撇、捺亦然。 刘熙载《书概》
注 坐:由于。
按 起笔欲逆,行笔欲涩,收笔宜紧,是行笔之大要。
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 刘熙载《书概》
注 斗峻:斗通陡,突然之意。峻,险之意。喻发笔时迅速逆入。
按 转笔如“折钗股”,欲其圆润有力,须暗中取势,转换笔心,又要留处行,行处留,方得其妙。
有法则,二头吃紧,中间仍不省力,方是真有法。中间松,仍是下笔力不足,力愈足则愈遒,笔愈竖则法愈真,力愈足,力愈有余,愈遒愈善,用力愈足。 陈介祺《习字诀》
按 画之中截用笔较轻,笔宜提起,然提起走时,每易空怯无力,故越提越要有力,越提越要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