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老子通释,是一项体量庞大的系统文化工程。这个“通”,包括以下六项指标:

一、通述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

二、通析每章每节的内在逻辑;

三、通观两千多年之间的思维异同;

四、通感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学韵味;

五、通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和分歧;

六、通考各种版本的阙误和修正。

稍稍一想就知道,其间会有多少危崖深壑、漫漫苦路。好在,我终于走下来了。

《老子》原文不分章,后世学者为了方便,分了八十一章,这就像为一座大山划分了攀援段落。我的这部通释,就是循章行进的。但是,我以行书书写的《老子》全文,仍然依照原文不分章。

本书是一部学术著作,其中包括大量艰深的论述,但整体上我用散文写成。为什么要用散文来裹卷学术?我只是希望能在枯燥的学理和考订之间保持畅达的灵性,让当代读者感到亲切。我相信,只有促成当代生命的趋近,才能滋润千年文本。

更重要的是,《老子》原文,是一篇篇优美的“哲理散文诗”,我们后人怎么可以用佶屈聱牙的学术注释,把浑朴的诗意全都割碎?怎么可以把一坛远年美酒转换成一大堆化学分子式?我用散文,是想保存那些初元的酒韵和醉意。

每一章的阐释,都以翻译为归结。翻译比阐释更具有语气上的完整性、逻辑上的连贯性,因此我很重视。我的翻译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尽力逼近原文旨意,保持学术上的高度严谨;

二、呼应《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诗的文学魅力,发挥现代散文在语言节奏上的美学功能;

三、洗去迂腐缠绕的研究风习,使广大读者都能爽利接受。

这当然很不容易做到,我借着最难翻译的《老子》做了一个规模不小的试验,敬请读者教正。 UOXSRBb97FwIhW/EFfkGBNvuavROLdtLABUobLfnHNuAD//1Vuh666HYqX58zj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