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尚意书风探源

最早在书法艺术上强调意趣的,我们一直可以追溯到西汉年间赫赫有名的大学者扬子云。西汉时还没有像样的书法理论,但就在这一鳞半爪的零星记载中,却闪烁着当时书家那种早熟的智慧火花。扬雄对书法的著名论断,就是被称为“千古绝唱”的“书,心画也” 这短短的口号。在当时还没有注意到书法中法与意的不同区别时,扬雄就已经在为书法必须抒情而大声疾呼,更可贵的是还把它作为不以书家意愿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总结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他的锐眼和卓识所致,千百年来,不管书法发生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变化,不管是扬雄当年作为依据的乱头粗服的篆草隶草,还是后来变格为千姿百态的小草狂草等等,都无法逃脱扬雄的预言。即以此而论,他也是一个不朽的人物了。当然,如果就艺术的大范围而不仅限于书法的话,那么还可以找出更早的论述,《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所论到的诗、歌、舞、蹈,都是源于“在心为志”与“情动于中”。真佩服这些古代的理论家,他们怎么能在瓮瓿瓦缶时代就发现了这样深刻的艺术哲理?他们哪来的这么成熟的智慧?

自扬雄首倡“抒情”大旗以后,对此道进行详细释义的有功之臣是汉代的蔡邕,这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他说: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这是书论中的精华,自他以后,历千年而不衰,直到明代项穆还说:“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如愿,斯可称神。” 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简直如出一辙,说蔡邕的理论影响笼罩书坛,真是不为过誉。

自然,蔡邕不仅仅是说出了书当抒情这个简单道理,如果仅仅如此,那他不过是扬雄第二而已。蔡邕以他的精湛的修养,在有意识地把“法”与“意”进行对比后,突出地提到了“意”的统帅作用,这才是作为伟大人物的蔡邕有独创性的真正贡献。且看: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自然者,人之意趣,即天性也,阴阳形势者,书之法度也,蔡邕指出只有有了意趣这个根本,才产生了法度形势。而不是先有法度再产生意趣。他并没有简单地空洞地对书法的抒情进行唯心主义的解释,而是脚踏实地地进行了探研。很明显,他的理论比扬雄的话更进一步也更具体了。自蔡邕提出了“法”与“意”这一对矛盾并强调“意”即抒情以后,随着历代书家的不断实践、完善、补充,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意为旗帜的严密体系,我们可以从理论、实践、欣赏三方面加以简单的考察与回顾。 Ga0jA4iIY0FjGU1P0z83rAL8K+y3wJMsfaC2Z5ohzjZZnD4gDb3ukliLeCD7F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