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同时代人的评价

在成年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贝多芬都是欧洲最受尊敬的作曲家。无论是面对各国的贵族赞助者还是出版商,他的音乐往往要价不菲;他的管弦乐作品很快成为除法国以外所有地区音乐会的标准曲目。在他临终前,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纷纷涌向维也纳去拜访他;路易十八仅仅是出于仰慕就赠予他一枚金质大奖章;伦敦爱乐协会——先前因作曲家不确定的业务来往而深受其害——则向他提供了丰厚的钱财以缓解他最后的痛苦。在为这位遁世又厌世的人举行的葬礼上,出席者人数大约在一万至两万人之间。

这并不是说贝多芬像其年轻的同时代人罗西尼那样广受欢迎。从他成熟时期的第一批作品开始(1800年之后),贝多芬的音乐就在某些人群中引发了连篇累牍的恼怒的批评。对其音乐的谴责几乎总是众口一词:他的作品过长、太难、晦涩、异常、古怪(或者根据当时人的措辞即是“巴洛克”)。1805年在维也纳举办的一场私人音乐会上演奏了他的《第一交响曲》和《“英雄”交响曲》,使得莱比锡《大众音乐杂志》的报道者写出了如下言论:

贝多芬的《C大调交响曲》(即《第一交响曲》)在冯·伍尔特先生的住所上演,表演精确且胜任轻松。这是一部卓越的艺术作品……其中,那些格外丰富的美妙乐思得到了迷人而精彩的发展,全曲彰显着连续性、有序性,色调明亮。贝多芬以全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创作了一部全新的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这部长大的作品极难演奏,实际上是一首庞大、大胆且疯狂的幻想曲。它并不缺乏惊人而美妙的段落,据此必须对这位充满活力、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予以承认;但这部作品常常在无序状态中迷失了方向。……笔者是范·贝多芬先生最真诚的仰慕者,但在这部作品中,笔者必须承认自己感到其中有太多刺耳、怪诞的东西。……埃布尔[Eberl]的《E 大调交响曲》依旧极其令人愉悦。

据闻,在《“英雄”交响曲》的第一次公演上,观众中有人高喊:“如果这东西停下来,我愿意再付一枚十字币!”

甚至在伦敦这个对贝多芬情有独钟的地方,多年来也总能够听到类似的抱怨。1828年爱乐协会的一场音乐会上演出《第七交响曲》时,一篇乐评如是写道,

贝多芬这部冗长乏味的《A大调交响曲》有一个补救性的A小调乐章,无论怎样高度评价这个乐章都不为过;但根据爱乐协会的实践来判断,这个乐章可被比作是一个让人反感的家庭里的一个讨人喜欢的成员,而要想邀请这位成员就不得不把全家都请来。

然而,大约从1804年开始,贝多芬批评中出现了一种不同的类型。那年,莱比锡的《大众音乐杂志》发表了一篇对《“英雄”变奏曲》Op.35的评论,技术层面胜任愉快,并且富有高度的同情和共感;后来在1805年和1807年发表了对《第三钢琴协奏曲》和《“英雄”交响曲》的类似评价。 在这三篇乐评中,佚名作者(一位或多位)力图参透贝多芬音乐在审美上的晦涩与深奥,甚至为他张扬的古怪之处(例如《变奏曲》Op.35的赋格)寻找音乐上的依据。随后,1810—1813年的《大众音乐杂志》上,E.T.A.霍夫曼以对五部作品的长篇评论在贝多芬音乐的形式批评和价值评判方面掀开了新的篇章:《第五交响曲》、《科里奥兰序曲》、《钢琴三重奏》Op.70、《C大调弥撒》以及《艾格蒙特》配乐。这些评论以独特的方式混合了细致的技术描述和大量隐喻——贝多芬的音乐被比作一个“无限的精神王国”,迥异于凡俗的人类经验和思维方式。在这些评论(尤其是对《第五交响曲》评论的导言)中,霍夫曼提出了一种理解贝多芬音乐的新方法,也提供了浪漫音乐美学的一份核心文献。

随着贝多芬逐渐年老,他的音乐也更为明显地脱离同时代作曲家的创作实践,在听众心中引发了一种敬畏与迷惑奇异混合的感受。1824年,在一篇评论《钢琴奏鸣曲》Op.109的文章中,《柏林大众音乐杂志》的一位作者表达了人们广泛持有的观点:

不可否认,他越来越回退于自己的内心,因而甚至愈加忽略其他爱乐者的追求和趣味。他仅只揭示自己的主观思想,在创作中仅仅关注自己的灵感,别无他念。

在同一份杂志几期之后发表的一篇不那么宽容的文章里,一位批评家长篇大论,阐述了评论贝多芬《奏鸣曲》Op.111这样一部古怪作品的不可能性:

或许您,亲爱的编者,可以确立一个立场,以捍卫批评和众所接受的审美规则,免受这些新奇性的侵犯,免受这些对首要原则的抨击。因为当一部艺术作品的主要构思离开了理性,当判断的基础完全决定于情感,当蔑视我们全部规则的作品赢得了如此狂热的景仰——那么我必须保持沉默。

如果贝多芬愈加偏离规则和风尚,那么这似乎并未削弱其仰慕者的忠诚度,也并未减损其作品的权威性。真正杰作的悖论在于,它必须在一些重要方面富有独特性,即迥异于其他同类作品,同时又具有典范性,即构成了衡量艺术成就的持久标准,并成为供后人赶超的榜样。在十九世纪看来,贝多芬的器乐作品便同时具有这两种品质。在许多人眼中,他对大型作品的创作领域拥有专属权——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或许还有钢琴协奏曲。而作曲家本人,这个自愿远离社会的自我流放者,似乎遵循着自己内心源于世外的光亮,很容易便成为浪漫艺术家的原型,并且在人们的普遍赞同下,成为浪漫音乐的奠基者。 0yQr6WAphpAcUTCTJz1iha3FKQTUA6kA2W1+/EFOuSbKwR/uLiOzxdg9J01s7F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