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医经:抽象理论在身体中的具体应用

中医研究的是抽象的、功能的概念,而不是拿一个解剖的东西来对。医经要研究人的经脉、血脉。血脉是有形的,里面走的是营气;经脉走的是气,走的是生物电,走的是无形的能量。

【经文】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为剧,以生为死。

1. 医经是讲述“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的经典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

我们先看第一类,还是倒着看,把书名跳过去,先看作者对经书的总结。

第一类叫“医经”。什么叫“医经”?能称之为经的东西是什么?医经就是讲述 “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 的经典。

什么叫“原”?原就是探究它的本原,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古文,是黄宗羲写的《原君》,文章阐述的是,作为一个君王,他本来是干什么的。他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天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仁君是干这个的,而不是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的。

医经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为什么说它抽象?因为它研究精、气、神。精可以看见,气和神你看得见吗?但它存在。你看不见、摸不着,不见得你掌握不了它的运行规律和特点。

医经是探索人的血脉的,而血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是看得见的。其实,人体所谓的五脏 (臟) ,都是密集的血疙瘩,动、静脉在那儿交会。每个血疙瘩都分泌出各种不同的液体,比如,胆储存胆汁,肾脏 (臟) 分泌尿液,胰腺分泌胰液,里面含有各种蛋白酶、消化酶、淀粉酶。这些在医经里都有描述。

中医是研究到了形而下的东西,研究到了其背后指使它的是谁,这是一个医学伦理的问题。后世很多人不明白,非要把西医的脏 (臟) 器跟中医的概念去对照,你的spleen就是我的脾,你的heart就是我的心……这不是扯淡吗?中医的五脏 (臟) 六腑里有三焦,拿什么对呢?所以,中医研究的是抽象的、功能的概念,而不是拿一个解剖的东西来对。

医经要研究人的经脉、血脉。血脉是有形的,里面走的是营气;经络走的是气,走的是生物电,走的是无形的能量。

第一,经络里面确实有气,我们呼吸的气 (人的皮肤也是能呼吸的) ,还有细胞和细胞间存在的气。不然的话,你打嗝儿、放屁的气从哪儿来。第二,它有无形的能量。第三,它有生物电的传导,这是中国人的发现。

骨髓不用说了,骨头和里面的髓是有形的存在。

接着是 “阴阳表里” ,这个概念就偏于抽象了,前面说的那些东西还有点儿物质或功能的存在, “阴阳表里” 完全就是理论。

现在,很多地方的中小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中医课程,这是好事。但有一帮自卑感极强、屈辱感爆棚的家长反对说:“耽误我的孩子。”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讲中医的人有问题,没有把最朴素的、最严谨的中医的基本概念给大家讲清楚。

之所以讲阴阳,是因为我们认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变化,对万物都有影响。我们探求的是昼夜、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的健康产生的影响。基于这一点,阴阳有什么错呢?“表里”也是一个概念,病在表,不能用作用在里面的药,因为它的关注点不在那儿。“表里”的概念在中医治疗外感天行病里特别重要,有一分表证就必须用一分表药。我看到有些大夫一直致力于用中医的理论方法诊断疾病,在他们眼里,很多病都是感冒没好,即表证没解的缘故。表证没解可以引起很多病,比如肾炎、肺炎、心肌炎、心包炎等。医经探究了这些概念最基本的出处和起源,把这些基本的道理说明白了。

2. 不管是什么样的病,通过医经的分析,就能挖出病根

“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

我们说治病求本,“本”是树干的意思,树发病最初会表现在提前凋落的枝叶上,如果你只关心枝叶,你就是一个浅薄的医生,是一个庸医;你要到树干上去找原因,在树干上找到原因以后,再加以调整,枝叶就会变得健康、繁茂,这叫“治病求本”。

但老百姓还有一句话:“中医治病能除根。”“根”和“本”不一样,“根”是埋在地底下的,“本”是长在地上的。

031

除根就深了——挖掘疾病的本源,也许等到时机成熟,它就像冬笋一样冒出一个尖,变成了春笋,长出了竹子;如果时机不对,它又缩回去了。斩草要除根,所以,拔根这件事要从神的层次上、从精的层次上找原因。

我以前说过:“真正的解脱是在神的层面上的解脱。”

有一个病例——幻肢痛:一个人的胳膊没了,但他总觉得胳膊上的某根手指在疼。对此你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胳膊没了还觉得手指疼?这就是神的层面上的痛苦。很多人失恋、离婚、感情受到伤害后强作欢颜,意识层面认为自己没事了,结果我一点他的膻中穴或巨阙穴,他疼得能跳起来。

有个病人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以为我忘掉了。”这就是伤的根很深。

那究竟怎么除根呢?第一,我们有理论;第二,我们有方法。

“起百病之本” ——不管是什么样的病,通过医经的分析,就能找到它的主要原因,找到它的本,找到它的树干,然后去挖出它的根。

“死生之分” 讲的是预后,这个病能不能治。扁鹊救虢国太子,使别人认为扁鹊把死人救活了,这其实就是死生之分,你们的判断跟扁鹊是不一样的。还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你们认为病人活得好好的,扁鹊却认为没救了。

这里只能通过中医的理论——医经上的话去掌握死生的分界。

“用度” (“度”是考量的意思) 涉及技术层面,我们说道、法、术、器。道是指原理,法是指阴阳、昼夜四季的变化,术是用针、石、汤、火所施的方法,器是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最早人们用针的时候,用的是荆棘上面的尖刺,也有用磨的竹子、木头削成的针,还有用骨头磨成的针。后期有了金属冶炼,就有了金属的针。这是中医针刺治疗的方法。石不用说了,就是砭石,刮痧、切割、排脓用的;汤就是我们说的汤液、煮药、煎药;火就是火疗,“汤熨之所及也”,就是用汤液和火疗去调理身体。这些是治病救人的技术和方法。

3. 上天有好生之德,你有百病,我有百药

“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你有百病,我有百药。从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个角度来讲,任何疾病都有与它相应的解药。这是医生治病救人的强大心理基础。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是说,老天是有这种配备的。 “调百药齐和” 就是伊尹干的事了。单味药的功效明显,但它的正作用强,副作用也强。不要以为中药就没有副作用。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其他药来制约一味药的偏性或毒性,让它平和地、及时有效地、快速地达到治疗效果,所以叫“调和”。

关于“和”再多说一句,“厚朴中医”开了西餐课和中餐课。为什么开西餐课?第一,在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好吃的东西,你不能因为没吃过好的西餐,就说中餐天下第一,这不是孤陋寡闻吗?第二,理解了怎么做西餐以后,就知道中国人的智慧有多高级。西餐烤牛排,边上放一根胡萝卜条,放一个土豆片,放点儿沙拉或其他酱汁,把它们放到一起就叫“合”。它们之间不发生关系,或者到你的胃里才发生关系。中国人是和——把这些食材在锅里都搅和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味道。比如,你在这儿放一盆水,在那儿放一碗面,你把它们放在一起叫“合”;等你放上酵母菌发酵,兑上碱,蒸出来的馒头就叫“和”。你喝一口水,吃一口面粉是什么感觉?

《三才图会》中的伊尹像

以前也有这种情况,志愿军在朝鲜打仗的时候,都是吃一口雪,就一口炒面,就那么吃。那么吃对身体功能的要求就很高了,如果你的身体功能弱,是吃不了那个饭的。

中餐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替人的胃肠做了很多工作,直接达到了和,而西餐是人们吃进去以后才会和。换句话说,中国人的胃娇嫩,到外国吃饭吃不惯,外国人吃中餐就没味儿,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单味药是一个样子,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组合,产生一种新的效应;不同味的药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方向,产生一种新的功能,对脏 (臟) 腑归经都有新的影响,这是很高级的。

4. 任何药,背后都有一种能量

“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

“至齐之得 的“齐”应该念jì,就是“方剂”的“剂”。

有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其实,中医止痛、解除烦躁、消除失眠多疑的效果都是立竿见影、效如桴鼓的。

很多中医都经历过那个阶段——开始给人看病,不能说把人治坏了,反正也没治好。最痛苦的是,人家吃了你开的药,一点儿响动都没有,泥牛入海无消息。哪怕是你用错了药,吃得病人满嘴泡、跑肚拉稀也算有点儿反应,很多人吃进去以后,没一点儿响动,这个时候最尴尬。因为你不知道怎么调,热了你可以用点儿凉药,凉了你可以用点儿温药,你知道有反馈,但有时候一点儿反馈都没有。

其实,这就是人的身体或者患者本身的疾病强大,而医者的气场太弱。真正有效的,特别是我们跟着老师学习以后发现,要慢慢学会使用经方,经方就是伊尹传下来的方剂,人家配伍绝对不是那种浅薄的思维能理解的。一说“前额头痛用白芷,后脑勺痛用细辛,头两边痛用川芎”,后世没落了才会这么想。

以前,中医配伍讲的是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所以经方真正用好了以后,效如桴鼓。文中用了一个比喻 “慈石取铁” ,说明在古代人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我记得上中学物理课的时候,塑料梳子摩擦头发后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古人意识到琥珀拾芥——琥珀被摩擦以后产生一种电,能把碎末吸起来。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去体会 “慈石取铁” 的这种感觉。因为我们做艾灸的时候,经常能体会到人体的穴位在吸自己的感觉,而且吸饱了以后,它会往外顶,就像同极的两个磁铁互相排斥一样。

高明的医生用中药,或用其他方法治疗疾病,都会达到在场的层次上沟通的效果。你开的任何药、用的任何方法,背后都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通过改变人体的能量,最后达到一种治病的效果。

很多人总是从物质层面理解中医,比如中医用石膏可以退热,他们研究半天,认为石膏根本不溶于水,怎么吸收呢?不溶于水就吸收不了,吸收不了起什么作用?我们中医还用金子镇惊安神,熬药的时候把金戒指丢在药锅里煮,金子的质量没有损耗,为什么能起到一种镇惊安神的效果?其背后不仅是物质,这叫“以物相使”。

道家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利用不同类的物或质,用它们背后的气和能量互相作用,产生一种相生、相克、相杀、相使、相畏、相辅、相成的效果。

5. 为什么“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拙者失理,以瘉为剧,以生为死”

最后,《方技略》的整理者李柱国又发表意见了——每次李柱国整理《方技略》的时候,开始都说的是正面的话,到最后他得说几句反话。为什么说反话呢?就是提醒后世看到这些书的人小心点儿,“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你觉得这个东西很好玩儿,你拿去用,最后会把人害死。

“拙者失理” 的“拙”是指手脚不灵活的人。

我以前讲过,“傻”是头脑不清楚,“笨”是躯干不灵活。比如,有人得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的颈曲、胸曲或腰曲消失,人会产生一种僵硬的感觉。很多人精细动作不行,比如夹个花生米,或者是把掉在桌子上的针捡起来这类精细动作就差。从西医的神经反射理论来讲,能解释很多这些事;从中医的精、气、神理论来讲,也能解释这种情况,当然也有解决方案。

李柱国认为蠢笨的、脑子不灵光的、没有逻辑思维也没有抽象思维的人学了医经,会出现什么毛病呢? “以瘉为剧,以生 为死。

什么是 “以瘉为剧” ?中医看病,要判断顺逆,比如病人发高烧、拉肚子、感到疼痛,中医要先判断病人出现的这些自认为是痛苦的症状,对身体的治愈是好事还是坏事?中医要先判断这个,而不是病人的身体一旦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就马上把它打压、消灭。

很多人在接受治疗以后,会出现排病反应。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在练功,掌握针刺方法以后,我扎的病人都得气;原来半天也没有感觉,后来只要针一进去,就得气,而且针尖没到的地方也有气感。还有一种情况,有的病人扎完就疼,要疼好几天。还有一个显著反应——很多病人扎完针后,之前多少年不发烧,当天晚上就发烧了,却没有任何痛苦;虽然烧了一晚上,但对第二天起床毫无影响。

当病人有这种反馈的时候,一开始我也不知所措,后来自己慢慢了解多了,就知道这是疾病向痊愈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之前我还没有名气,病人对我半信半疑,出现这种扎完针就发烧的情况,还来找茬闹事。其实,他也挑不出毛病,因为我们用的针是无菌的、一次性的,所以不会因为针的消毒不好给病人造成感染。而且如果医生扎坏了,或是感染引起的发烧,那不是一晚上就能好的事。

因此, 在疾病康复、痊愈的过程中出现这种貌似疾病加重的情况,是常见的。 如果一个庸医对这种情况判断不对的话,就会出现 “以瘉为剧” ,把自己吓坏了。但也有可能会把真正恶化的病情,当成了排病反应。最后,导致出现 “以生为死” ——把病情改善当作加重。 EHjzvvxKSKV96rDJVbMlg8oQL3OICNGIKFWT7gcatxQgltDLweq6tAhZCCH9KD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