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国之利刃
——青铜剑

中国不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却是同时期青铜器制造最先进的国家。青铜制剑始于商代,当其初起之时,剑长只有20-30厘米,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剑长普遍达到50-60厘米。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到了秦朝,关中秦剑的长度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铜剑均采用分段铸造方式制作,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手柄,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护板,称为“格”。一般的剑也就是常说的竹节柄、喇叭筒这样的剑,从格到柄首实行整铸。剑茎分两层,内茎较细,与剑身为整体,铸接格时茎外又包了一层茎,我们一般只能看到外茎。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铸剑技术远远超过了中原,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002年,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上海材料研究所共同对吴越青铜剑的技术进行了研究,还原了当时的铸造技术。研究发现,菱形纹饰制作采用了合金热扩散原理,即使用锡基合金粉末涂覆于青铜剑表面,经加热使合金成分扩散到青铜剑基体之中,使涂敷部分为白色,未涂敷部分仍为铜黄色,形成黄白相间、极富装饰性的非机械镶嵌菱形花纹。研究还发现,白色部分不仅富锡,还生成细晶区,因而耐蚀性大为提高。经过千百年的腐蚀作用,剑体和菱形纹饰由于耐蚀性能差异,便形成了现今的黑白灰色相间的菱形暗格纹。

图145 雅安博物馆馆藏巴蜀柳叶形虎纹青铜剑

吴越剑的剑首同心圆,壁薄突起,间距极窄,底部还有细绳阳纹,无法采用机械加工,非铸造不能成形。课题组参照我国新石器时期轮制法制蛋壳陶的原理,沿袭古法配成特殊的范料,反复试制成剑首同心圆陶范,终于铸成与文物标本相似的同心圆结构。

作为武器的青铜剑应锋利,需用质地坚硬的高锡青铜,但格斗时易折断。为克服此矛盾,吴越铸剑师使用了不同成分青铜的两次铸造工艺。先用低锡青铜铸造剑脊,再用高锡青铜铸造锋刃部分并包住脊,使青铜剑刚柔相济,大大提高了青铜剑的格斗性能。由于高锡部分色泽黄白,低锡部分色泽偏红,所以又称双色剑。

根据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样式,大致可以按地域分为五个类型:

1.巴蜀式青铜剑。它的特点是:扁茎、无格、剑身呈柳叶形。这种剑薄而锋利,是近身搏斗的利器,剑身经常出现虎形图案。图145为雅安博物馆馆藏战国巴蜀柳叶形虎纹青铜剑(公元前3-5世纪)。

图146 沧州博物馆馆藏春秋扁茎协从剑

图147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藏战国扁茎青铜剑

图148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

2.东周式青铜剑。它的特点是:扁茎、剑柄与剑身连铸、剑身较长,且多数有格有首。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中原地区。图146为沧州博物馆馆藏春秋时期扁茎协从剑(公元前6世纪)。

3.扁茎式青铜剑。它的特点是:长度较短,多连铸;剑身与剑茎连接处成弧形、剑身的断面有菱形或柱脊形两种形态。在湖南和广东、广西地区发现较多。图147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藏战国扁茎青铜剑(公元前3-5世纪)。

4.吴越式青铜剑。吴越式青铜剑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圆茎中空或半空,窄格,茎上无箍,有首;第二种是实圆茎,茎上铸两道或三道凸箍,宽格多为凹字形,有首。吴越式剑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的百越地区,后来在中原地区也发现了这种类型的剑。图148为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公元前5世纪)。图149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剑(公元前5世纪)。

图149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剑

图150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春秋时期金首青铜剑

5.东北式青铜剑。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外形比较特殊的青铜短剑流行在东北的辽宁、吉林等地,因为这种剑的刃部呈弯曲的弧状,所以形象地称它为曲刃式青铜短剑或琵琶形剑。它的基本特征是:刃部呈波浪弧线形,节尖突出,有柱状突脊,非常粗壮,不易折断。有发达的血槽。内弧收腰,剑柄多为分铸而成。图150为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春秋时期金首青铜剑(公元前6世纪)。

图151 商代蛇形匕(1)

图152 商代蛇形匕(2)

图153 商代蛇形匕(3)

图154 商代蛇形匕(4)

青铜剑最早是以短剑或短匕的形式出现的,图151~图154为商代蛇形匕(公元前12世纪,长34厘米,佚名先生收藏)。器首为蛇头形,柄前两侧有环形护手,匕身起脊,两面钝刃,锋端为圆形。在商代中期以后,贵族以铜、玉制匕、柶进食,匕是作为餐刀来使用,匕有贝形、尖叶形、弧刃凹槽形、箕形等,造型纹饰风格多种多样。此类匕多出于山西北部到陕北一带。

图155 春秋秦式兽面格青铜短剑(1)

图156 春秋秦式兽面格青铜短剑(2)

图157 春秋秦式兽面格青铜短剑(3)图157 春秋秦式兽面格青铜短剑(3)

图158 春秋秦式兽面格青铜短剑(4)

图159 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秦国短剑图,摘自《青铜短剑的型式分类》

图155~图158为春秋秦式兽面格青铜短剑(公元前5世纪,长27厘米,佚名先生收藏)。此短剑兽面格,柄部斜带纹饰为连珠纹,双面起脊,刃口清亮。日本学者高斌秀在《青铜短剑的型式分类》一文中,总结了中国的短剑形制,此短剑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的春秋时期秦国短剑形制一致(图159,公元前5世纪,摘自《青铜短剑的型式分类》)。秦式短剑是春秋时期流行于秦国境内的一种独特的短剑形式,其上承西周折肩柳叶形短剑的形式,直接因袭西周晚期兽纹柄短剑的风格,下开战国扁茎剑的先河,发展于春秋时期,并延续到战国早期。

图160 春秋蟠螭纹秦式青铜短剑(1)

图161 春秋蟠螭纹秦式青铜短剑(2)

图162 春秋蟠螭纹秦式青铜短剑(3)

图163 春秋蟠螭纹秦式青铜短剑(4)

图160~图163为春秋蟠螭纹秦式青铜短剑(公元前5世纪,长24厘米,元锋先生收藏)。此短剑为半圆形剑首,剑身柱脊,格部有兽面纹,剑茎和剑首为镂空蟠螭纹。陕西凤翔八旗屯也出土过类似的青铜短剑。

图164 春秋山字格青铜短剑(1)

图165 春秋山字格青铜短剑(2)

图166 春秋山字格青铜短剑(3)

图167 春秋山字格青铜短剑(4)

图164~图167为春秋山字格青铜短剑(公元前5世纪,长34厘米,佚名先生收藏)。此短剑为山字剑格,螺旋纹饰剑茎,并饰以云雷纹、绳纹。这种螺旋纹饰,类似于麻绳缠绕剑茎,是一种流行样式。战国中期以后,此类螺旋纹剑茎山字格短剑传播至西南地区,这也符合半月形向边地传播的文化传播带规律。

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剑由贵族向官吏和平民开始普及,贵族随身佩带的短剑也逐渐消失,而开始流行长剑。

图168 春秋晋式嵌金青铜剑(1)

图169 春秋晋式嵌金青铜剑(2)

图170 春秋晋式嵌金青铜剑(3)

图171 春秋晋式嵌金青铜剑(4)

图168~图171为春秋晋式嵌金青铜剑(公元前5世纪,长46.5厘米,肖枫先生收藏)。此剑圆首,铸茎中空,茎外有缠缑痕迹,剑尾阳刻回纹,剑格镶嵌松石和金箔,中脊内凸,两侧有血槽。晋国的武备对齐国、吴越、楚国、秦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172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者旨於睗”青铜剑(1)

图173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者旨於睗”青铜剑(2)

图174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者旨於睗”青铜剑(3)

图175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者旨於睗”青铜剑(4)

1995年10月,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教授在香港一家古玩店发现一支据传出于浙江的越王剑,立即通知了浙江省博物馆。1996年初,由杭州钢铁集团斥巨资将这把剑购得,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这支剑的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篆铭文,正面铭文为:“戉王王戉”;反面为:“者旨於睗(shì)”。此剑保存状况极佳,全剑完整无缺,剑身呈金黄色光泽,毫无锈蚀,不仅附属的漆剑鞘完整如新,乌黑光亮,而且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较好(图172~图175,浙江省博物馆馆藏“者旨於睗”青铜剑,长52.4厘米)。

图176 春秋吴越式青铜剑(1)

图177 春秋吴越式青铜剑(2)

图178 春秋吴越式青铜剑(3)

图179 春秋吴越式青铜剑(4)

图176~图179为春秋吴越式青铜剑(公元前5世纪,长52.5厘米,私人收藏)。此剑保存完整,柄木留存,剑体宽阔,中脊起线,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剑身呈金黄色,非常锋利,形制与图172的“者旨於睗”青铜剑一致。

吴越地区的青铜铜质优于其他地区,而且吴越地区在春秋中晚期涌现出一批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吴越地区青铜剑铸造技术对于之后的楚剑形制和铸造工艺都有着很大影响。现阶段出土的众多吴越有铭文的青铜剑,在江浙等地发现得非常少,基本都是在其他省份发现的。

图180 春秋菱纹青铜剑(1)

图181 春秋菱纹青铜剑(2)

图182 春秋菱纹青铜剑(3)

图183 春秋菱纹青铜剑(4)

图180~图183为春秋菱纹青铜剑(公元前5世纪,长54.5厘米,私人收藏)。此剑采用典型的吴越剑圆茎双箍形制,同心圆剑首,剑身为菱纹,剑身和剑尖状态完好无损。

青铜剑或矛上的菱纹制作的方式有两种:阴槽铸造法和手绘法。阴槽铸造法是在剑身上铸出菱形纹饰的凹槽,经加工平整后,再在凹槽中嵌入焊锡一类的低熔点合金,再将纹饰打磨出来。到了战国以后,菱形纹饰剑出现了先铸好以后,再用化学方式手工绘制成纹饰的工艺。这类剑的纹饰与剑身同平,使用的是金属膏剂涂层工艺。

阴槽铸造法的成本和工艺要求比较高,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剑上的每个菱形纹饰区的周边,会出现一圈凝固的不规则的凸线,出现中心区向下塌陷的效果,“越王勾践”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是当时的技术水平的局限性造成的,所以战国之后出现了手绘纹饰,可以降低成本和工艺难度。

图184 战国同心圆剑首青铜剑(1)

图185 战国同心圆剑首青铜剑(2)

图186 战国同心圆剑首青铜剑(3)

图187 战国同心圆剑首青铜剑(4)

图184~图187为战国同心圆剑首青铜剑(公元前4世纪,长67厘米,私人收藏)。此剑属于大尺寸青铜剑,有镂空纹饰,原有松石已遗失,刃口锋利,剑首尾有9道同心圆。

不同的剑铸造的凸棱同心圆圈数不等,“越王勾践”剑的同心圆圈数达到11圈。同心圆的制造方法是用轮制法制出同心圆陶范,然后焙烧陶范,最后浇铸青铜液。这种工艺由青铜铸造工艺和陶器的陶范铸造工艺结合而成,是铸剑大师的独门绝技。

图188 战国楚式青铜剑(1)

图189 战国楚式青铜剑(2)

图190 战国楚式青铜剑(3)

图191 战国楚式青铜剑(4)

图188~图191为战国楚式青铜剑(公元前4世纪,长77厘米,私人收藏)。此剑尺寸巨大,剑身完美无损,锋利如新,代表了战国时期楚国先进的铸造技术。

屈原写出“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诗句,长铗指的就是长剑。楚国学习、吸收了吴国铸剑技术以后,广为铸剑,即楚式剑。战国时期的楚墓,凡墓主为成年男子,无论贵族、平民,几乎都有青铜剑随葬。楚式剑与越式剑形同孪生兄弟,是吴越铸剑技术在楚地结下的硕果。已出土的先秦青铜剑,大半为楚式剑。江陵雨台山有24座小墓,各随葬青铜剑一把,而无其他任何随葬品。曾遭盗掘的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青铜剑32件,创单墓出土青铜剑的最高纪录。可见,战国时期的楚国,青铜剑的普及率非常高,有人根据楚式剑的样式高度统一来推测,当时楚国应有专门的铸剑作坊。

参考资料:《青铜短剑的型式分类》高斌秀 jpcWkp8NuTf8rpbtUxfCYSVx61ZQEXOwQ2OgKYkUzyvCJ6YGQ7QF7N6ace6umD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