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图116 甲骨文“王”字写法

图117 商代璧形管銎钺(1)

图118 商代璧形管銎钺(2)

斧、钺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通常被联称。而二者区别在于,钺更多地用作礼器,斧则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实用工具。

在甲骨文和金文(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当中,“王”字就是一个宽刃巨斧的形象(见图116)。

图119 商代璧形管銎钺(3)

图120 商代璧形管銎钺(4)

图121 国家博物馆馆藏嵌玉管銎钺

目前发现的钺,基本以商代钺为主。图117~图120为商代璧形管銎钺(公元前12世纪,长18厘米,佚名先生收藏)。这件与国家博物馆的嵌玉管銎钺(图121,公元前11世纪)形制非常相似。虽然造型简约,但充满了力量感。

图122 商代铲形管銎钺(1)

图123 商代铲形管銎钺(2)

图124 商代铲形管銎钺(3)

图125 商代铲形管銎钺(4)

图122~图125为商代铲形管銎钺(公元前12世纪,长19.5厘米,佚名先生收藏)。钺外面的油漆状的氧化层,是由氯化铜、氧化铅和二氧化锡及其他化合物在土壤中多年反应形成,是现代伪作难以仿制的。

图126 商代夔纹管銎钺(1)

图127 商代夔纹管銎钺(2)

图128 商代夔纹管銎钺(3)

图129 商代夔纹管銎钺(4)

图126~图129为商代夔纹管銎钺(公元前12世纪,长22厘米,私人收藏)。此钺的刃、腰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内上一面饰以倒立的夔纹,另一面是商代某贵族的族徽。这支管銎钺与河南安阳花园庄殷墟亚长墓出土的一支铜钺基本相同(图130),可以推断二者处于同一年代,属于典型中原腹地的形制。

图130 亚长墓出土的铜钺

图131 山东省博物馆馆藏“亚丑”钺

商代存世的铜钺中,最有名气的当属“亚丑”钺和“妇好”钺。“亚丑”钺1966年出土于山东益都(今青州市)苏埠屯,长31.8厘米,方形内,肩部两穿,器身透雕人面纹,铭文“亚丑”。现保存于山东省博物馆(图131,公元前14世纪)。

图132 河南殷墟博物馆馆藏饕餮纹“妇好”铜钺

图133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双身龙纹“妇好”铜钺

1979年,在河南安阳“妇好”墓中出土了两支青铜钺(公元前12世纪)。其中一件上饰有双饕餮噬人头纹(图132),另一件饰有双身龙纹,其下饰有三角形纹(图133)。两件均铸“妇好”铭文。饕餮纹“妇好”铜钺长39.5厘米,刃宽37.5厘米,重9千克。双身龙纹“妇好”铜钺长39.3厘米,刃宽11.8厘米,重8.5千克。

商代早期的大铜钺刃部多数无使用痕迹,这些钺应该是作为礼器使用的,晚期的部分铜钺刃部存在磨损,这些钺可能兼有礼器和刑具两种用途。

图134 商代三孔卷云管銎钺(1)

图135 商代三孔卷云管銎钺(2)

图136 商代三孔卷云管銎钺(3)

图137 商代三孔卷云管銎钺(4)

图134~图137为商代三孔卷云管銎钺(公元前11世纪,长14厘米,佚名先生收藏)。此钺为弧形宽刃,刃角上翘卷起,銎管带有纹饰和小钮,銎管内有残留的木柲。商代后期,多孔纵管带銎钺的銎管大多长于钺身宽,而发展到商末周初,则钺身宽逐渐开始增大,部分超过銎长。此类钺发现地区多位于西北,是各种文化融合的结果。在中国台湾省“故宫博物院”有类似的管銎钺,是乾隆皇帝当年的案头赏玩之物(图138)。

图138 中国台湾省“故宫博物院”馆藏商末/周初三孔管銎钺

图139 商周时期短斧

图140 商代黑家堡战斧图文,摘自《考古陕西——陕西古代兵器》

商周时期的钺和斧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钺的体型较宽大,刃部线条弧曲,且较薄,多以内装柄;而斧的体型相对窄厚,刃部线条平直,或弧曲不明显,多以銎装柄。但同时也有一部分斧类武器的特征处于两者之间,如管銎斧、内装斧和小型内装钺、管銎钺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

为了明确区分斧钺,部分学者曾尝试提出一个具体的标准,如刃部弧线圆心角大于100°的是钺,小于90°的是斧;肩身长度比或刃身长度比大于0.6的是钺,小于等于0.6的是斧。

就商周武备而言,斧的等级不高,属于实用器。图139为商周时期的短斧(公元前11世纪,元锋先生收藏)。其中一支战斧与《考古陕西——陕西古代兵器》一书中所载黑家堡战斧同型(图140)。

图141 西周凤鸟首管銎钺(1)

图142 西周凤鸟首管銎钺(2)

图143 西周凤鸟首管銎钺(3)

图144 西周凤鸟首管銎钺(4)

图141~图144为西周凤鸟首管銎钺(公元前10世纪,长15厘米,佚名先生收藏)。到了西周时期,凤鸟已经失去了殷商时期神圣图腾的意义,而变成了一种象征皇权并有吉祥寓意的瑞鸟,所以西周凤鸟在线条上,逐步摆脱了那种规整的短直线条,开始以流畅的弧形线塑造凤鸟形象,使凤鸟显得更加活泼,具有一种舒展而轻快的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之后,钺已渐失其作为战争武器的性质,这一时期刀剑开始广泛应用于战场,而使笨重的钺退出战争舞台。但后世的密宗金刚钺刀等法器,依然使用钺的造型。而斧逐步转为铁制,依然活跃在战争中。

参考资料:

《考古陕西——陕西古代兵器》赵荣 m/3Yetrj34Ocw2proKXMbPcwP3GXVgarraaQMUpIQCfib+DTsyFHwheSg+lENB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