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金戈铁马入梦来

国内已知最早的青铜戈,是在距今3500年的河南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图1,公元前15世纪)。

图1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戈

图2 商代直内凤鸟纹戈(1)

图3 商代直内凤鸟纹戈(2)

图4 商代直内凤鸟纹戈(3)

图5 商代直内凤鸟纹戈(4)

商朝拥有强大的青铜冶炼技术,武器先进。作为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朝代,他们必须武装自己,以更好地争夺自然资源。武力强大,也是商业文明崛起,并且持续维系商业发达的必要条件之一。

图2~图5为商代直内凤鸟纹戈(公元前10世纪,长30厘米,佚名先生收藏)。以几何形状表现的图腾纹饰,在商代带有庄严和神秘感。到了西周之后,凤鸟纹趋于写实,透露出优雅和高贵之感。

图6 商代夔龙纹戈(1)

图7 商代夔龙纹戈(2)

图8 商代夔龙纹戈(3)

图9 商代夔龙纹戈(4)

图6~图9为商代夔龙纹戈(公元前12世纪,长35.5厘米,佚名先生收藏)。商代的夔龙,是一种怒目张口的怪兽形象,有助于统治者形成庄严、肃穆的气氛。统治阶级需要豪放粗犷的艺术形式,来炫耀他们的野性和霸气。

图10 商代牛头纹管銎戈(1)

图11 商代牛头纹管銎戈(2)

图12 商代牛头纹管銎戈(3)

图13 商代牛头纹管銎戈(4)

图10~图13为商代牛头纹管銎戈(公元前11世纪,长22厘米,佚名先生收藏)。浮雕的牛头纹饰虽只有寥寥几画,但稚拙有力。在商代,牛的肩胛骨和龟甲是最常用的占卜用具,而且在商代晚期的殷墟中,发现了大量随葬的牛骨,随葬的随身牛形玉件也很为常见。贵族为了彰显财富和身份,献祭时使用牛,希望带来祥瑞并更顺利地与神灵沟通。

图14 商代饕餮纹直内戈(1)

图15 商代饕餮纹直内戈(2)

图16 商代饕餮纹直内戈(3)

图17 商代饕餮纹直内戈(4)

图14~图17为商代饕餮纹直内戈(公元前12世纪,长23.5厘米,佚名先生收藏)。商代人整合了象征尊贵的羊角或牛角、代表善于分辨的牛耳、代表神秘的蛇身、代表勇武的鹰爪,以及代表善飞的鸟羽等元素,用象征性的手法塑造出了狰狞神秘的饕餮形象。这种纹饰由于比较抽象且以线条勾勒,需要反复看过以后,才能在繁复的青铜纹饰中辨别出来。在战国之后,这种纹饰逐渐消失。由于宋代出土的青铜器逐渐增多,产生了金石学。宋人将此类兽面纹饰命名为饕餮纹。

图18 商代金乌纹直内戈(1)

图19 商代金乌纹直内戈(2)

图20 商代金乌纹直内戈(3)

图21 商代金乌纹直内戈(4)

图18~图21为商代金乌纹直内戈(公元前11世纪,长17厘米,佚名先生收藏)。此戈蕴含了许多模糊而玄妙的形象:神兽、天象、时间、空间、人生。

图22 西周兽纹穿戈(1)

图23 西周兽纹穿戈(2)

图24 西周兽纹穿戈(3)

图25 西周兽纹穿戈(4)

图22~图25为西周兽纹穿戈(公元前9世纪,长23厘米,佚名先生收藏)。此戈延续了商朝时期的兽面纹饰,但纹饰力度明显有所缓和,兽形也多了一些憨态可掬的味道。

图26 西周虎纹戈(1)

图27 西周虎纹戈(2)

图28 西周虎纹戈(3)

图29 西周虎纹戈(4)

图26~图29为西周虎纹戈(公元前9世纪,长20.5厘米,元锋先生收藏)。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纹饰风格趋于朴素、明快,纹饰的对称性减弱,神秘色彩淡化。西周时期的虎纹不再像商代一样刻在礼器上,而多出现在车马器和兵器上,象征着威猛和勇往直前。

图30 春秋虎形戈(1)

图31 春秋虎形戈(2)

图32 春秋虎形戈(3)

图33 春秋虎形戈(4)

图30~图33为春秋虎形戈(公元前5世纪,长16厘米,佚名先生收藏)。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例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有一只用黄金做的老虎,称为虎符。春秋时期,礼器和器物的纹饰趋于自由,虎形生动活泼,又十分稚气可爱,凶猛的气息也减少了很多。

图34 虎鹫搏击戈(1)

图35 虎鹫搏击戈(2)

图36 虎鹫搏击戈(3)

图37 虎鹫搏击戈(4)

图34~图37为虎鹫搏击戈(公元前5世纪,长15厘米,元锋先生收藏)。图38为虎鹫搏击戈(图38,山西博物院馆藏,公元前5世纪)。在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都有同时期虎鹫搏击戈的藏品。

图38 山西博物院馆藏的虎鹫搏击戈

图39 春秋圭援涡纹戈(1)

图40 春秋圭援涡纹戈(2)

图41 春秋圭援涡纹戈(3)

图42 春秋圭援涡纹戈(4)

图39~图42为春秋圭援涡纹戈(公元前6世纪,长20厘米,佚名先生收藏)。戈援上錾刻涡纹,戈内上错银凤鸟图案,凤眼以松石装饰。从商周时期开始,中国古代贵族就使用绿松石作为镶嵌物,一直到清代,松石的使用和佩戴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高等级青铜剑的剑格上也偶见镶嵌松石的做法。

图43 战国鸟虫篆铭文戈(1)

图44 战国鸟虫篆铭文戈(2)

图45 战国鸟虫篆铭文戈(3)

图46 战国鸟虫篆铭文戈(4)

图43~图46为战国鸟虫篆铭文戈(公元前5世纪,长20.5厘米,佚名先生收藏)。鸟虫篆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以龙、蛇、鸟、兽多种动物和复合动物形象作为表现形式的文字,汉代之后,仅在士大夫之间流行使用,是一种高雅的贵族艺术。这支戈上的铭文意为:“玄翏(liù),××之用。”玄翏是指用上等材料制作。

图47 战国楚式直内戈(1)

图48 战国楚式直内戈(2)

图49 战国楚式直内戈(3)

图50 战国楚式直内戈(4)

图47~图50为战国楚式直内戈(公元前5世纪,长20厘米,元锋先生收藏)。这支戈的皮壳被称为黑漆古,这种皮壳是腐殖酸与青铜长期接触形成的,光亮如釉质。

图51 战国秦式铭文戈(1)

图52 战国秦式铭文戈(2)

图53 战国秦式铭文戈(3)

图54 战国秦式铭文戈(4)

图51~图54为战国秦式铭文戈(公元前5世纪,长23厘米,佚名先生收藏)。戈内铭文为:“二八年合×库×”,表明了制造的时间。战国时期,秦国的戈由圭首(上尖下方,类似于祭祀用的礼器)演变为当时更加普遍的尖叶形。

图55 战国银斑复合戈(1)

图56 战国银斑复合戈(2)

图57 战国银斑复合戈(3)

图58 战国银斑复合戈(4)

图55~图58为战国银斑复合戈(公元前4世纪,长21厘米,佚名先生收藏)。复合是青铜兵器的一种特殊铸造方式,是指主体和刃体用不同成分的青铜合金分别浇铸。

图59 战国内刃胡刺戈(1)

图60 战国内刃胡刺戈(2)

图61 战国内刃胡刺戈(3)

图62 战国内刃胡刺戈(4)

图59~图62为战国内刃胡刺戈(公元前3世纪,长26厘米,佚名先生收藏)。这支戈的戈墩也保存完好,非常难得。到了战国时期,戈的形制变得越来越细长,胡也出现尖刺更易于勾刺,戈拉伸变长之后逐渐演变为之后的戟。

图63 战国长胡鸡鸣戈(1)

图64 战国长胡鸡鸣戈(2)

图65 战国长胡鸡鸣戈(3)

图66 战国长胡鸡鸣戈(4)

图63~图66为战国长胡鸡鸣戈(公元前3世纪,长26厘米,佚名先生收藏)。此类戈因形似鸡鸣而得名。在山东新泰出土过几支刻有淳于家族金文的鸡鸣戈。在战国时期,该地属于杞国,我们熟知的“杞人忧天”的成语就出自这里。

图67 战国镂空虎纹戈(1)

图68 战国镂空虎纹戈(2)

图69 战国镂空虎纹戈(3)

图70 战国镂空虎纹戈(4)

图67~图70为战国镂空虎纹戈(公元前3世纪,长28厘米,私人收藏)。这支戈有着巴蜀和骆越文化的特征。巴蜀地区的青铜兵器虎纹饰源于以宝鸡为中心的周文化活动区。 tZHWkIjIXDLa1pkQFFHqgXCeeqviA9HFMD6V98rmjtXMjoNGPzF6MP40HC0aD51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