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秦汉刀剑
——铁兵的逆袭

秦汉时期的兵器最初是以剑为主,剑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便于步、骑兵格斗。秦汉剑的形制是在先秦青铜剑的基础上加长,在实战中剑又逐渐被刀所替代。

先秦时期以车战为主,剑是车兵正面冲撞后,在地上扭打在一起时的击刺性兵器,长度过大不便于发挥作用,因此多使用短剑格斗。春秋以降,步兵和骑兵逐渐发展,正面近战格斗趋于激烈,在格斗中为了抢先刺杀敌人,需要有一定的攻击距离。为了增强击刺能力,迫切需要加长剑身。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比长度为20~40厘米的周剑明显增长。

图9 秦始皇博物院馆藏青铜剑

随着战争越来越频繁,战斗越来越激烈,就产生了如《战国策·韩策一》中所说的:“龙渊、太阿”等著名的宝剑。秦代以后,步、骑兵成为主力兵种,普遍使用长剑。在秦始皇兵马俑中出土了十几把青铜剑,最长的达到94.8厘米(图9,公元前3世纪)。

战国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实用型的铁制武器在小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战国七雄中,楚国的铁制兵器比较出名。

图10 战国八面楚式剑(1)

图11 战国八面楚式剑(2)

图12 战国八面楚式剑(3)

图13 战国八面楚式剑(4)

现存的战国铁剑中,大部分产自楚、燕、秦三国,其中又以楚国制造的最多。图10~图13为战国八面楚式剑(公元前3世纪,长98厘米,正武刀剑博物馆收藏)。此剑形制非常类似于青铜剑,是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兵器。

图14 战国楚式铁剑(1)

图15 战国楚式铁剑(2)

图16 战国楚式铁剑(3)

图17 战国楚式铁剑(4)

图14~图17为战国时期的楚式铁剑(公元前3世纪,长82厘米,正武刀剑博物馆收藏),保存堪称完美,达到了高亮原磨的状态。

图18 战国铜装八面铁剑(1)

图19 战国铜装八面铁剑(2)

图20 战国铜装八面铁剑(3)

图21 战国铜装八面铁剑(4)

图18~图21为战国铜装八面铁剑(公元前3世纪,长97厘米,刘在涛先生收藏)。目前发现的铁剑中,以楚国时期最多。但在春秋早期,楚国的铸剑技术并不发达,亦不如吴、越两国那样拥有诸多铸剑名师。直到楚王邀请欧冶子为其铸剑,楚国的铸剑技术才焕然一新。欧冶子是当时越国著名的铸剑大师,他早年为越王铸了五支举世闻名的青铜宝剑:鱼肠、湛庐、胜邪、纯钧和巨阙,这五支剑就是古籍《越绝书》中所记载的“越国五剑”,在春秋争霸的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欧冶子来到楚国接受了楚王为其铸造铁剑的要求。这在当时冶铁技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于擅长铸青铜剑的欧冶子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过三年的呕心沥血,欧冶子终于完成了使命,为楚王铸造出龙渊、泰阿和工布三支威力无比的绝世宝剑。

图22 战国时期秦式铁剑(1)

图23 战国时期秦式铁剑(2)

图24 战国时期秦式铁剑(3)

图25 战国时期秦式铁剑(4)

图22~图25为战国时期秦式铁剑(公元前3世纪,长105厘米,正武刀剑博物馆收藏)。该剑长度超过1米。而长度超过1米的长剑,在实战中使用对使用者的技巧要求很高。

图26 汉代八面铁剑(1)

图27 汉代八面铁剑(2)

图26~图29为汉代八面铁剑(公元前1世纪,长85厘米,刘在涛先生收藏)。到了西汉时期,铁剑已取代了铜剑。汉代长兵器戟与矛的有效攻击距离一般在2.5米左右,剑要想与之匹敌,攻击距离也应超过2米。剑因单手持握,攻击时可凭借约60厘米的臂长和向前跨出约80厘米的步幅扩大攻击范围,因此,只要剑长1米左右,就足以给持长兵器者造成威胁。出土的汉代铁剑一般长1.2米左右,剑身长约1米,完全符合实战要求。而且汉代骑兵成为兵种之一,直窄剑身配合马速,杀伤力颇为可观。

楚汉战争中,《史记》中有记载开始使用铁盾,樊哙在鸿门宴上手里拿的就是铁盾。后来在铁盾的上面再安装上下两个利钩,就成了一种新型的兵器——钩镶。这样一来,既可以用它来钩推阻挡敌方的兵器,又可用来钩刺对方,应该说这是对盾牌的改进。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鹤壁市和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葬中,均发现了这种铁制的钩镶。它对付铁戟特别有效,铁戟有横出小枝,钩镶钩住小枝与胡连接处,不仅可以化解戟的攻势,还使敌戟无法迅速抽回,以利己兵乘机杀出。可见钩镶与刀剑配合,是克制铁戟的战术。而随着戟在汉代退出实战体系,钩镶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图30~图33为汉代五龙钩镶,制作精良,保存状态非常完好(公元前1世纪,长88厘米,张达先生收藏)。

图28 汉代八面铁剑(3)

图29 汉代八面铁剑(4)

图30 汉代五龙钩镶(1)

图31 汉代五龙钩镶(2)

图32 汉代五龙钩镶(3)

图33 汉代五龙钩镶(4)

汉代的武备中,最为赫赫有名的就是环首刀,汉武帝能够战胜匈奴,铁制环首刀功不可没。

环首刀最初是作为骑兵的劈砍武器来取代原本的汉剑,汉剑由于双面开刃而不利于马上作战、不利于劈砍、易折断,这在对匈奴骑兵的近身战斗中非常不利。而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加上弓弩铁戟的长短程配合,大大加强了汉军骑兵的攻击力。匈奴人冶铁技术低下,而汉代环首刀使用了折叠锻打等复杂的钢铁锻造技术,这就使得环首刀和强弩一样,成为汉军独步天下的利器。

环首刀在西汉开始广泛使用,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士兵几乎人手一把环首刀,环首刀成了衡量军力的重要指标。

图34 国家博物馆馆藏东汉环首铁刀(1)

图35 国家博物馆馆藏东汉环首铁刀(2)

图36 国家博物馆馆藏东汉环首铁刀(3)

图37 国家博物馆馆藏东汉环首铁刀(4)

图34~图37为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一把东汉环首铁刀(公元2世纪),该刀长79.8厘米,刀脊有铭文54字,为“永寿二年二月濯龙造廿灌百辟长三尺四寸把刀堂工刘满锻工虞广削厉待诏王甫金错待诏灌宜领濯龙别监堂衡监作口妙北主”字样,刀柄有铭文6字,为“濯龙持作百辟”字样,此刀为现存汉代钢铁刀剑中铭文最多的一件。

铭文中的濯龙即濯龙宫,濯龙宫所造刀剑专供皇帝使用,因此此刀应为汉桓帝随身佩刀,现存汉代刀剑中,以此刀的使用者地位最高。

图38 汉代内弧宽槽环首刀(1)

图39 汉代内弧宽槽环首刀(2)

图40 汉代内弧宽槽环首刀(3)

图41 汉代内弧宽槽环首刀(4)

图38~图41为汉代内弧宽槽环首刀(公元1世纪,长93厘米,正武刀剑博物馆收藏),内弧刀可以把刀和身体旋转的动能充分作用在被斩物体上,所以这种内弧刀劈砍出去的力量更大。

图42 东汉环首铁刀(1)

图43 东汉环首铁刀(2)

图44 东汉环首铁刀(3)

图45 东汉环首铁刀(4)

图42~图45为东汉时期环首铁刀(公元2世纪,长112厘米,刘在涛先生收藏),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太刀的小切先就是自汉代环首刀演变而来。

汉代之后,铁兵器全面取代了青铜兵器,之后出现了折叠锻打、百炼精钢,中国正式从青铜时代进入了黑铁时代。由于铁兵器易锈蚀、保存难度大,现存的铁兵器精品非常稀少。

图46 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三国环首刀(1)

图47 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三国环首刀(2)

目前存世的制作最为精良并基本被证实为中国三国时期制造的环首刀实物,是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一支带有铭文的单龙纹环首大刀(图46~图47,公元3世纪)。此刀装饰异常华美,环首铁质饰银,环首内龙头铜铸鎏金。柄箍纯银质,木柄缠绕银线。更为难得的是此刀刀背上錾有十六字铭文“不畏也×令此刀主富贵高迁财物多也”,不加掩饰地表现了此刀主人的志向和心愿。

图48 三国鎏金刀格环首刀(1)

图49 三国鎏金刀格环首刀(2)

图50 三国鎏金刀格环首刀(3)

图51 三国鎏金刀格环首刀(4)

图48~图51为三国铜鎏金刀格环首刀(公元3世纪,长118厘米,陈刘新先生收藏),这是为数不多的带有刀格(刀镡)的汉代环首刀,而且这支刀属于出水品,皮壳状态极佳。

图52 三国铭文环首刀(1)

图53 三国铭文环首刀(2)

图54 三国铭文环首刀(3)

图55 三国铭文环首刀(4)

图52~图55为三国时期铭文环首刀(公元3世纪,长127厘米,刘在涛先生收藏),此刀除刃体状态上佳外,更为难得的是,其背部具有阴刻铭文,共计11字:“軍議史董尋刀長五尺二寸”,是魏国司徒军议掾(yuàn,佐助、副职)董寻的佩刀。三国时期,魏蜀的环首刀均长于吴国,因为吴国地处江南,以水战为主,所以佩刀多为短制。

图56 三国错金环首刀(1)

图57 三国错金环首刀(2)

图58 三国错金环首刀(3)

图59 三国错金环首刀(4)

图56~图59为三国错金环首刀(公元3世纪,长143厘米,肖枫先生收藏),这支环首刀长度达到143厘米,和目前已知出土最长的146厘米环首刀仅差3厘米。刀环有残余的贴金纹饰,刀柄部还有残余的木柄。 1HhOLwXTh3pm/Z1HMHIuH52e+ybGX1XMm+H0YXtS24McHKogiMweZfWt2gPkaS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