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孩子你真棒!我也很厉害吧!

“我的大女儿不肯跟我说话,也不肯跟我太太说话。”发言的是这周二晚上来的一名新学员。显然,素仙说服丈夫海元跟她一起做每周练习,这让他也想来上课了。

“真遗憾。”我表示同情。

“我十五岁的儿子棒极了!我了解了他喜欢的科目,还有他在玩的电脑游戏。我还发现,那些网络游戏会让父母花好多钱!我们甚至讨论了他以后考虑做什么工作。”

“你听见了吗,亲爱的?”基斯扭头问妻子,“他能跟儿子聊工作,我却没法叫贝伦按时起床上学!”安妮没有回答,故意扭过头去听海元继续说。

“小女儿真让我大吃一惊!她跟我聊了她的朋友们,她们是怎么相处的,她的老师脾气有多不好,还有她喜欢班上一个男生……就像小女孩的身体里藏着一位睿智的老妇人!

“可我的大女儿……我的小舅子告诉过我,十来岁的女孩有多叫人头疼,可我从来没想过,我的小宝贝竟然会变成这样……这样……这样一个陌生人!我问她这一天过得怎么样,她只说了句‘还行’,就继续吃东西了。我又问她最近有什么新鲜事,她只说了句‘没有’。她妈妈问她学校里怎么样,她直接站起来离开了餐桌。那是两天前的事了,后来她再也没跟我说过一句话。”

“那你肯定很难受,”我说,“不过听起来,你女儿表达的意思很清楚,也许你只是不喜欢她说的东西。很多人都不知道,沟通包括言语、肢体语言和说话口气,其中最重要的是肢体语言,接下来是说话口气。言语是沟通中最不重要的部分。根据你的描述,我要说,你女儿传达了几个信息。”我走向白板,用黑色马克笔列出了一份清单:

1.你不了解我

2.我跟你说话很不自在

3.我很抑郁

4.你觉得我不重要

5.你不在乎我,所以我也不在乎你

6.我再也不需要你了

“我发现,用耳朵、眼睛和心灵来倾听会很管用。你觉得,如果平静地倾听自己的心声,会听见女儿对你和妻子说了什么?”

海元沉思了几秒钟。

“她不开心,那是我们的错。”他回答。

“也许你说得对。十来岁的孩子会传达给父母这样的信息,这很不寻常。倾听你的心声——也就是你的直觉——是一种很简单的方法,能了解你女儿传达的信息。你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关注倾听和观察女儿时你自己的身体感受。注意你内心浮现的种种感觉或情绪。如果你对她的做法感到心烦,但不是特别气愤,她可能只是想引起你的关注。如果你真的生气了,觉得她不尊重你,或是在挑战你的权威,那她可能是在跟你进行权力斗争。”

“素仙很生气,说她不该对父母这样,甚至在她回了房间后,站在门外冲她大吼大叫。我倒没生气,其实只是吃惊,而且……我也说不好,有点伤心。她以前是个甜美乖巧的小姑娘,看见我回家总是很高兴。她现在到底怎么了啊?”

“也许你不回家吃晚饭,她就该离家出走了。”素仙低声埋怨。

“呃,我现在都回家吃晚饭了,不是吗?”她丈夫回嘴。

我试着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回讨论的话题。“你觉得吃惊又伤心,通常意味着你觉得孩子在报复父母。她想要伤害你,就像你伤她伤得那么深。所以,虽然你妻子把女儿传达的信息解读成挑衅,但你却觉得是报复。你们都忽略了女儿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她感觉很受挫。她其实是在说:‘我觉得你们都不重视我,我跟你们疏远了。’当然,你女儿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内心感受,只是不自觉地对内心的挫败感做出了回应。”然后,我对全班说了下面这段话。

“人的一生中通常都有对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求。我们想知道自己是特别的,想拥有有意义的情感连接。孩子表达这些需求的方式比成人明显,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不想被别人看见自己有这些需求,免得被视为软弱——我们觉得表达需求是错的。但每当你们试图证明自己的价值,或是跟伴侣争吵,或是想让对方难受,就是因不自觉地体会到,自己对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你们的孩子也有这些需求,也一直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受挫。”

“我觉得儿子在跟我进行权力斗争,”基斯说,“我是说,如果您说的是真的,我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看出来的话。他只是坐在书桌前,不是做白日梦,就是乱涂乱画,但我觉得他其实是在对我竖中指。真是气死我了!”

“我的女儿更明显,”布拉德也说,“不管我请她做什么,她都说‘不’。”

“你从来都不‘请’她,”珍妮特纠正了他的说法,“你只是命令她。”

“请她,叫她……有什么区别吗?反正她都不会去做。就算我扇她巴掌,她也不肯乖乖听话。”

“你扇她巴掌?”安妮大吃一惊。

“嗯,我只是拍了一下她的后脑勺,叫她放聪明点。她根本不在意的。”

“是吗?那叫虐待儿童!”安妮抗议。

“你瞧,我就说嘛!”珍妮特得意地宣布。

“嘿,我又不是每天都这样,也没有狠狠揍她!我只是想引起她的注意!看在老天的分上,只是轻轻敲打一下啦!”

我觉得这个时候我最好还是介入一下。“布拉德,我想建议你跟社会福利部门确认一下。”我提议,“也许在确认过之前,最好还是别再‘敲打’孩子了。”

“嘿,今天是什么日子啊?人人都来找布拉德的碴儿!”他似乎真的有点生气了。

“我倒挺喜欢这个日子的!”珍妮特咯咯直笑。这似乎让她丈夫消了点气。

“这算什么呀!”贾马尔大声说,“我爸会挥着皮带追着我在家里跑,一抓住就狠狠抽我,右手抽累了就换左手。只要我不守规矩,就是皮带伺候。”

“我爸根本不需要理由。”马先生满腹怨气地说。

“我爸倒是有理由,”贾马尔说,“但他很擅长编理由。”接下来,大家主动聊起了自己的父母是怎么体罚孩子的。少数没有挨揍的人也遭受了言语暴力——批评、鄙视、羞辱、威胁等。通常父母只有一方会这么对待孩子,但少数学员父母双方都是如此——有时候就连祖父母也是!

“好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体罚、责骂的环境中长大的。你们大多数人都表示不想把这些东西传给孩子,我觉得这一点很好。但你们无法避免犯下跟父母同样的错误,除非你们能理解自己和孩子内心的挫败感。不管他们是想吸引关注、争夺权力、报复还是自暴自弃,如果你们不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就会一直想要改变他们的做法。请记住,你们视为‘不良行为’的东西,其实是他们的挫败感传递的信息。”

“但我儿子和小女儿就不会这样——他们看起来都很开心。”海元忍不住插话,“为什么我的大女儿总是心情不好?我们对三个孩子是一模一样的。”

“我猜你的孩子们不是这么想的。总之,对于自己的需求和挫败感,我们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你儿子也许表现得开心,好赢得你的赞许。只要他的行为得到了积极正面的反馈,他就会继续这么做。也许他很想获得成功,好让父母为他骄傲,所以他看起来总是积极向上,充满动力。然而,如果他爱上了某个人,对方却不爱他,你就可能看见他坠入挫败的深渊,也就是所谓的‘抑郁’。但只要他保持积极向上,他就不会觉察到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挫败感。也许你的大女儿更容易自责或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她受挫败感的影响更明显。所有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应对挫败感。

“我想说的是,你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管是静静倾听还是开口交谈,如果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

我走到放在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前,边等投影仪预热边浏览文件夹,最后点开了适当的文档。

理解孩子源于受挫的行为

我在排成弧形的座椅内圈踱步,为学员们逐点做解释。“如果你对孩子行为的反应是中性或快乐的,孩子当时很可能没有受到挫败感的影响,不觉得极度需要你的赞同或情感连接。

“但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感到烦躁或恼火,他们可能觉得受了忽视或失去了情感连接,正在试图吸引你的注意。他们可能感觉有点受挫,但如果你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只要一小会儿,他们通常就会恢复快乐状态。如果他们没有得到你的注意或赞同,就可能变得更受挫,从‘吸引关注’进入下一阶段‘权力斗争’。

“如果你被孩子的不尊重、不服从激怒了,觉得他们是在挑衅,孩子可能是在刺激你进入‘权力斗争’,以便觉得自己很重要,获得情感连接。如果他们没法从你身上得到鼓励和关注,就会想方设法惹你生气。因为在孩子心目中,惩罚他们的父母也比忽略他们的父母好。

“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感到震惊、伤心或觉得受了背叛,孩子很可能感觉失去了跟父母的情感连接。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们能想到的唯一应对方式,就是像你伤害他们一样伤害你。这叫作‘报复’。

“如果你感到迷茫、无助或无力,因为孩子似乎完全疏远了你,根本无法触及,孩子很可能陷入了‘自暴自弃’的状态——受挫程度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们彻底放弃了希望,不再想从你身上获得重要性或归属感。好了,大家有没有问题?”

亲爱的读者,你也许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而不是你对孩子行为的推测)来审视你和孩子的互动。如果只是假设孩子行为不当,可能会导致忽略互动中你的部分,忽略你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果能充分觉察自己的体验,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孩子,跟孩子保持情感连接,而不是断定他们的做法是错的,切断跟他们的情感连接。

接下来的十五分钟,我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然后继续跟海元一问一答。海元问:“可如果女儿想对我们表达什么,为什么我和太太对她发来的信息有不同的解读?”

“也许是因为你女儿觉得,跟你比起来,她跟母亲的情感连接更紧密,她在母亲心目中更重要,她在母女关系中感觉不那么受挫。也许你对女儿的情感依赖要比她对你的多,所以她的冷漠让你觉得很伤心。但这引出了一个要点,我必须强调一下:父母还不理解自己,就想去理解孩子。

“为什么我儿子考试不及格?为什么我女儿不好好做功课?为什么她把那么多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为什么我儿子一直打游戏?为什么他这么愤怒,这么叛逆?为什么我女儿总是拖拖拉拉?如果父母努力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就不会有这么多类似的问题。最好的起点是明白世界上所有人都想满足自己对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求。婚姻就建立在这些需求的基础上。世界上几乎所有冲突都源于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许多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都是人们内心挫败感的延伸,只是因为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可我都不知道挫败感是什么!”海元一口咬定,“我这辈子都没有过这种感觉!我一直是个积极向上的人,就像我儿子一样,总是活得很乐观,专注于走向成功。我从来不让自己消沉下去。当然,我偶尔会对孩子生气(听到这里,他太太身子往后一靠,挑起眉毛,瞪了他一眼,沉默地发出了疑问:只是‘偶尔’吗?),有时会对员工生气,但很快就会消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所以你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你不理解女儿的行为。你从来没有质疑过自己的行为,也没有问过自己,那些行为是想满足什么需求。但我确定你跟妻子有过不同意见,后来变成争执,然后对她生气,因为她的做法让你觉得不舒服,对不对?几乎可以肯定,那是因为你对她有某些需求,而她没有满足你。在一些婚姻中,这些冲突最终会导致夫妻冷战,彼此不说话,就像女儿不想跟你或你太太说话一样。我建议你从现在开始认真听女儿说话,免得她走上同样的路。只需要记住,倾听比说话更能学到东西。”

“好的,可我要拿大女儿怎么办?”

“你已经尽力了,所以就继续这么做,再加上下一个‘十分钟奇迹’练习。小小的一步,你还记得吗?我想你会喜欢下一个练习的。”

练习三 赞赏孩子

“本周的练习是每天赞赏你每个孩子的一种特质。赞赏能让你换个角度看孩子。下面是我列出的‘基本特质’清单。这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奇妙天赋,属于孩子的基本天性。想象一下,在孩子形成自我和人格之前,他们每个人都是纯粹的存在,也就是活在人类形态中的‘本质’。这个本质拥有数不清的天赋和才华,全都是潜能。孩子在一生中会意识到或展现出其中许多潜能。

“如果你被某支曲子或博物馆里的某件艺术品打动过,你其实是被音乐家或艺术家的天赋和才华打动的,而不是被显露出天赋的那个人打动的。当然,很多人会崇拜实现惊人壮举的人,但他们崇拜的人只是肉体加人格。天赋不属于肉体,也不属于自我。

“父母们会忙于养育孩子的日常杂务,意识不到孩子体内那个无与伦比的存在。”我在屏幕上放出了另一张幻灯片。“赞赏能让你睁开双眼,看清孩子的本质。你会惊讶地看到种种天赋和才华,例如:

本质天赋(才华和特质)

“现在,我们要结合前两个练习,打造出第三个潜在的‘奇迹体验’。这个练习第一天会占用你十分钟或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接下来每天只要一到两分钟。

“看这份清单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孩子,问问自己,你能在他们身上看到哪些天赋。接下来的一周,每天赞扬孩子的一项特质,说说你看见他们是怎么表现出来的。例如,我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就对我女儿说:‘我很欣赏你的慷慨大方。你总是辅导朋友做功课,总是送别人小礼物、小图画。’我告诉儿子,我很欣赏他的体贴周到,总是有礼貌地听别人说话,确保大家都参与集体讨论。第二天,我太太向孩子们表达赞赏。第三天又轮到我,赞赏从两个孩子身上发现的其他特质。

“这就是你们的课后任务。好好享受吧,下周见。” mNhoLOap/c/XUaQHjECZVxBLeZCwf2fVpiR634RlkGfkyM7ITEgxiVBrXC+dWK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