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你能听见吗?

“头两天,我花了十分钟想弄清这个练习的意义,”我问有没有人想汇报“观察孩子”练习的感想,布拉德自告奋勇发了言,“接下来的两天,珍妮特替我做了十分钟练习,所以——”

“什么?”我觉得挺有意思,就打断了他,“怎么回事?”

“我贿赂了她。”他说。

“他答应给我一晚上的美食加跳舞,”珍妮特解释说,“结果周六晚上,他带了比萨回家,我们玩了《劲舞革命》——您知道吗?就是那个用跳舞毯的电子游戏……”

“我还没那么老,”我回答,“我女儿也有类似的电子游戏。”

“我把布拉德打得屁滚尿流。那老家伙根本比不过我!”珍妮特骄傲地宣布,博得了不少掌声。

“你的观察练习做得怎么样了?”我问她。

“这个……”她有点闪烁其词,“我觉得我经常陪着孩子,应该很了解他们,所以……”

我转过身,问其他人。

“真的有人做了练习吗?”

“我想,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奇迹。”韩裔的朴先生低声说,试探性地举起了手。

“真的吗?”我心想,真的有人做了练习,这本身就是个奇迹了。“跟大家说说吧。”

“嗯,也许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跟十来岁的儿子和五岁的女儿一起吃晚餐,静静观察了他们几分钟,然后突然意识到,我竟然真的陪在他们身边。通常,我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着工作或世界上最近的新闻。通常,我每隔几分钟就会瞄一眼手机。但最近几天晚上,我是真正陪在家人身边,而不光是跟他们待在同一间屋子里。”所有人都沉默了几秒钟,思考朴先生的话。

“我发现我儿子用左手拿汤匙,”三个孩子的母亲素仙主动提出,“但用右手拿筷子。而且,他吃东西吃得很快,舌头还没尝出味道,食物就进到肚子里了!我六岁的女儿很乖,但很安静,似乎一直在观察我们。

“我十来岁的女儿笑起来很美。我都忘了她的笑容有多美了,因为她似乎总是皱着眉头,心情不好。不过,她哥哥说了一句笑话,她笑了起来,就像阳光从窗外照了进来——她的笑容就是那么灿烂。然后,她又变得愁眉苦脸。我还注意到,她总是低头往下看。这是什么意思?她到底哪里不对劲?”啊,又来了,我心想,父母总在寻找孩子不对劲的地方,想弄清怎么才能纠正过来。

“我认为,不该用对错、好坏来评判她,”我提议,“当孩子看起来不开心,父母就会认为他们有什么不对劲。当孩子的做法让父母觉得不自在,父母就会觉得孩子不乖。当孩子遇到重大问题,父母就会认为问题意味着孩子有哪里不对劲。然后,父母会做出回应,试图纠正或改变孩子。你问过女儿是什么让她不开心吗?”

“问过。我说:‘你为什么老是愁眉苦脸的?你住着好房子,吃着好东西,上着最好的学校……你应该感恩才对!”

“我猜这话肯定一下子就让她振奋起来了。”

素仙没听出我在调侃,继续认真地往下说:“没有,她只是继续低头盯着盘子,说她没事。”

“你经常这样给她鼓劲吗?”

“我只是想让她开心起来。我讨厌看见我的孩子不开心。不过这一回,我继续观察她。每当我儿子说了什么,她就会抬起头,表情也变柔和了。但每当我或丈夫说话,她就始终低着头,盯着盘子。就连吃完饭离开餐桌的时候,她也继续低头盯着地板。我该怎么办啊?”在作答之前,我犹豫了片刻。这位母亲遇到的问题其实是大问题的一部分,但我觉得她很难认清这一点。她关注的是大问题的一小部分,却以为只要调整那个部分,一切都会变得完美无缺。我想解释这个道理,但又担心会占用太多时间。

“呃,也许你可以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意识到你对孩子的惯性反应开始。也许,你认为对孩子说教,教他们要开心、要感恩,会对他们有所帮助。不过,我猜你这么做已经有好些年了,对吗?”

“对,我和丈夫从研修班上学到的。”

“什么研修班?”我问。

“噢,您懂的,就是讲自我激励和正向思考的那种。老师说,每天练习感恩会让你变得更积极、更快乐。我知道练习感恩让我感觉好多了。所以,看见女儿心情不好,我就觉得,如果她能学会正向思考和感恩,也能变得更快乐。”我注意到,其他学员也点头表示赞同。

“我也说不好,”我耸了耸肩,“也许你说得没错。但在过去几千年里,父母对孩子说教或训话似乎都不怎么管用。通常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觉得自己没错,想让孩子按我们的想法去做。这也是我们称为‘管教’的许多做法的动机。对孩子大吼大叫、批评、威胁、惩罚、笼络、抱怨……父母用这些方法逼孩子去做自己想让他们做的事。这些方法没什么不对,但并不总是管用。更重要的是,就算这些方法显然不管用,我们还是继续这么做!

“我们听说了某些育儿技巧,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如果看起来管用,我们就会觉得那个技巧好,但如果孩子反应不对,我们就会怪孩子。当孩子并不觉得需要感恩的时候,期待孩子心生感激,不但是不切实际,还会适得其反。”

“所以,我只要观察女儿,就能让她开心?”

“不,但这么做有助于你理解她,理解会促使你换一种沟通方式。如果两个人陷入了重复的行为模式,其中一个人挣脱了,另一个人也能有机会挣脱。你和女儿陷入了惯性模式:你不停地告诉她该有什么感觉,而她一直无视你。这是典型的权力斗争。”

“但观察孩子怎么能帮我摆脱这种模式?”素仙一脸挫败地问。

“我同意素仙说的,”基斯表示,他太太安妮也点头赞成,“我注意到我儿子没做功课。这事很严重。十分钟后,我还是得逼他去做功课。”

“你是用平常的方式对他说话的吗?”我问。

“比那还糟!观察他坐在书桌前拖拖拉拉,害得我火冒三丈。最后,我忍不住对他发了火。我没揍他,但是提高了嗓门。”

“你呢,安妮?”我转身问他太太。

“我?噢,我就进厨房洗碗去了。听基斯冲贝伦大吼大叫,我会难受,会紧张。”

“不然我还能怎么办?”基斯不耐烦地说,“那小子简直叫人抓狂!观察他让情况变得更糟了!”

“对,但也许你不是在观察他,”我说,“也许你只是在看他,就像你平常做的那样。所以,你看到了一贯看见的东西。我要你去打破那个模式,发现儿子全新的一面。听着,你的惯性模式让你觉得不自在的局面维持了下去,可你还是继续重复原有的模式,期待能有不同的结果。”我面对全班,跟每个人做眼神交流——但不是所有人都在看着我。

“想象你在树林里迷了路,游荡了好几个星期,想要找到出路。有一天,你发现了两件事:第一,你一直在兜圈子;第二,你的孩子一直跟在你后面。于是,你开始朝反方向走。但又过了好几个星期,你发现自己还在兜圈子。你继续兜着圈子走呀走,发现孩子继续跟在你后面,靠你寻找出路。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厌倦这么做,开始自己找路。不过,因为他们只跟你学到了兜圈子,结果也会跟你一样,只是到树林里的另一片区域兜圈子罢了。如果他们敢于反叛,可能会走反方向,但兜圈子就是兜圈子,最后哪里也去不了。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可能会下定决心,朝新的方向迈出一步,保持直线前进。一旦这么做了,你就会发现树林地面上有个指南针。真是个奇迹啊!出乎意料而有好结果的事。”

读者你呢?你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否有类似的反应?你的孩子是否做出了类似的回应?谁更有可能率先打破这种无效模式?

“如果父母不成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或问题,每次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回应:愤怒、沮丧、恼火、说教、笼络、抱怨或其他冲动的情绪反应。他们每次都会重复同样的行为,得到同样或更糟的结果,永远都不会发现自己在兜圈子,孩子们紧紧跟在后面。在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之前,你最好先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就必须先了解自己。我提供的这些练习有三个目的:了解自己,了解孩子,然后靠智慧、同理心和清醒的头脑做出回应。”

“但观察孩子怎么能帮我了解自己?”素仙问。

“它已经帮你意识到了,看见孩子不开心的时候,你就是被困在了重复的行为模式中。你越能觉察到这种习惯,就越有机会摆脱它,走出直路来。请耐心点。一次一小步,最后能走出很远。说到一小步,你们接下来的一小步能帮你们改掉教训孩子的习惯。这一步就是纯粹地倾听。”

练习二 倾听孩子

“我要请父母跟孩子展开对话。其中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你们都要倾听,对他们充满兴趣,问他们这一天过得怎么样、遇上了什么有趣的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当你想要打断孩子、聊自己的事、提出建议或给出并非鼓励的反馈时,请及时意识到。别让自己回到习惯的做法,只要继续倾听。

“显然,你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或性格调整谈话内容。因此,我列出了一系列可能阻碍这个练习的情况。”屏幕上浮现出以下文字:

1.我的孩子太小,没法跟他对话

2.我的孩子整晚都把自己关在屋里

3.我的孩子什么也不说,没法沟通

4.我一提问孩子就发火

5.作为家长,我不习惯倾听

6.我太忙了

“为人父母总会遇到阻碍,所以练习‘十分钟奇迹’的时候不要期待一切完美。根据当下的情况尽力而为就好。寻找跟孩子聊天的机会,给予他们全部的关注。专注于倾听,就会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总想着自己要说什么。”

“我也说不好,”马先生说,“我觉得我的观察练习没做对,所以不知道这次能不能做好。这次的练习感觉更难。”

“你有每天都做十分钟观察练习吗?”

“呃……其实没有。我有几次回家太晚,错过了机会。而且,我也没做满十分钟,平均下来大概每天五六分钟吧……不好意思。”

“你已经比过去每周多给孩子留出三十五到四十二分钟了。这告诉了你两件事:首先,如果真的想要的话,你完全能挤出时间留给孩子;其次,你很重视孩子,愿意付出努力,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这已经很棒了!朋友,小小的一步,只是小小的一步。请信任这个过程,看看你这周能不能再挤出四十二分钟,真正倾听孩子说话。” pwy7/PhKUFDs84+FL/MIVJ1brDjtnjgzVqvONqoCQrxamBS7Q95KIDJTyj+ycb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