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津巴多为什么这么火

1971年8月的一个星期日早上,一群身心健康的大学生被带到斯坦福大学的模拟监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部分人扮演囚犯,开始了“监狱生活”。这项大胆的实验不仅震撼了许多人的心灵,也让我们记住了实验设计者、本书的主人公菲利普·津巴多教授。2015年同名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上映,这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登上了大银幕,如今,“津巴多”成了心理学界中一个响亮的名字。

为什么一个实验就让津巴多火了一辈子?原因有四:

善与恶:直逼人性的主题

童年的一次经历引发了津巴多的思考:是什么让纯洁的孩子迈过善恶界限,选择了站在恶的一边?他开始关注善恶的一些基本问题。多年后,高中同学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的“服从实验”再次震撼了津巴多,实验表明了情境具有超越人性的力量。“监狱实验”与“服从实验”都揭示了人性中的恶,但不同的是“服从实验”凸显的是被动致恶的环境力量,让我们看到人们如何被权力逼迫去做坏事;而“监狱实验”则展现出主动致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愿)的环境启动,也就是人们如何使用权力去做坏事。这不是人格的问题,是环境的问题,两项研究都验证了环境对人性的巨大改变力,人性是脆弱的,只要环境允许,邪恶就会上身。这就是津巴多后来提出的“平庸之恶”,我们每个平凡的人都可能如此。可以说,津巴多一生都在思考人性这一核心问题,他的退休演讲就是以“探索人性”作为题目的。

行动实验:原生态的方法

津巴多十分注重“真实记录”的研究生态效应。他的研究问题源自现实生活,也力求重现“原生态”场景。这得益于他在大学期间的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综合学习经历与实地研究训练。1970年他为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名为“行动中的社会心理学”的课程,“监狱实验”是出自课程的“监禁心理”研究小组的选题,最终成为一场走出实验室的行动实验研究。为此,津巴多考察场地,联系警察局等合作方,力求每个环节都是真实的操作,真警察、真逮捕、真制服、真牧师、真律师等,尽力去除人为痕迹。他用昂贵的摄影机和胶片记下被试的行动,抛却严格的数据统计分析,成就了一场活生生的现场实验。

路西法效应:引人深省的理论

一场为期5天的实验留给我们什么思考?这就要归结到理论问题。津巴多用“路西法效应”阐述了实验结果——为什么好人也会做坏事?他讲述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就必须改变环境。他的《路西法效应》一书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复杂的思考,而不局限于善恶两极化的单维范式。津巴多也由早期对“平庸之恶”转向后期对“平庸之善”的研究。近几年,我的实验室正在进行着善恶人格的研究项目,津巴多的研究是我们的主要参考文献来源。我们用词汇学与因素分析、访谈与问卷等方法发现善与恶不是单维的两极,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这印证了津巴多的实验结论,也让我们更合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表现出大善小恶、有人会出现大恶小善,等等。

环境-人性:融合性的启发

在美国心理协会的划分里,人格与社会是放在一起的。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人格心理学偏于关注人性问题,这通常是首要问题,而社会心理学偏重于环境问题。早期的人格心理学强调人性的初始性,认为人性善恶生而有之,不受环境左右,就像人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监狱实验”里,津巴多让我们看到了被环境绑架的人,看到环境会驱使人们做好事或做坏事。至此之后,很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更加认同环境-人性交互作用理论。对于大多数平凡人来说,他们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作用力,环境好会使人积极向善,环境差会启动人性之恶。我们在研究中用双维理论搭建了善恶解释模型(见图1):人性善的人在环境好时会见义勇为,但是环境差时可能就会洁身自好;好环境可以使恶人得到约束、弃恶从善,差环境则会使恶人丧失底线、无恶不作。这一模型直观地说明了环境与人性的交互作用原理。

图1 环境与人性的交互作用模型

那么,具备什么心理品质的人可以造就如此辉煌的学术成就?品质有三:

品质1:不服输的逆向人

不服输是津巴多从小就显示出来的人格特质,摆脱生活贫困,冲破家庭桎梏,经历种族歧视,面对专业挑战,所有的挫折并没有让他退缩,而是成为使其强大的动力,他一直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勇往直前。为了完成“监狱实验”,他从前期到后期都亲力亲为,克服重重困难。但是,不服输并非固执己见,实验期间,在其女朋友(之后的妻子)的质疑中,津巴多从对实验的沉浸中清醒过来,他听从了她的建议。曾经作为学生的他最不喜欢枯燥的心理学入门课,之后,作为教师的他改变课程风格,开发了颇受欢迎的课程与教材。津巴多还倡导非学术的心理学职业发展,鼓励学生去硅谷的科技公司、去医院或诊所,将心理学知识运用推广到各行各业。他在不同领域中经常以逆向思维改变不合理之处并扩展疆界,成了卓尔不群的人。

品质2:知识跨界的教书人

教学是津巴多最引以为豪的工作,他一生专注于教学,是斯坦福的超级明星教师,也是斯坦福历史上教课最多的教授之一——每周上5天课。他开设了很多有趣的课程,例如社会心理学、群体动力学、研究方法、态度转变、监禁心理学、行动中的社会心理学、害羞心理学、精神控制心理学、癫狂心理学等。他的课堂不仅跨系合作,还一反常态地邀请了很多嘉宾,让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有前科的罪犯、艳星、性工作者等在不同课程中现身说“法”。他在课堂上运用了很多与众不同的另类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做一天离经叛道的人,同时鼓励学生每天通过一些小小的善行,成为“日常英雄”。通过一项“监狱研究”,他还让害羞心理学——自我强加的心理监狱,以及时间心理学、精神控制心理学“跨界”而出。最后,他又将监禁心理学知识跨界应用到现实监狱里,将“情境的力量”运用于法庭辩护中……

品质3:做好事的领导者

领导力是津巴多一生努力磨炼的技能。津巴多很小就意识到:世界是由领导者和追随者两类人组成的,但就算是领导者有时也会愚蠢至极,强迫他人服从自己的指令,所以,要成为一个做好事的领导者。他从8岁就开始观察并归纳出领导者的特征,模仿他们,直至具备这些特征。这一能力一直贯穿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最终让他成为学界领袖——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科学协会主席委员会(Council of Scientific Society Presidents,CSSP)主席。

津巴多——这位具有伟大抱负的心理学家,用其一生的智慧与善行,不断实现着“解放人类心灵牢笼”的目标,他帮助人们从害羞、无知、自我膨胀的牢笼中解救自我,激励年轻人成为“日常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走在我们前面的思想引领者,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

这本口述史,向我们展现了津巴多如何将心理学事业放眼于全人类,用鲜活的实验回答人类之问,揭示人性之恶的无情,惊醒浑噩不清的头脑,洗涤人类心灵的尘埃。相信每一个人都能通过阅读本书识别并走出自己的“心理监狱”,进入一个超越自我的卓越人生世界。

许燕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2020年10月3日于北京紫竹公寓 ZD81dQgdEQnWFtOsmEXTC1HMdu9R49tQ4Zq+GRQ/4sAdGf4r+d0OdrevWVLqWFl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