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現代史學家的宗旨

往史之弊既如此,所以救其弊者,又將如何?

不論什麽事情,總是發生在一定的環境之内的,如其不知道它的環境,這件事就全無意義了。現在試舉一個例。從前漢朝時候,有一個名將,唤做韓信。他有一次和敵人打仗,把自己的兵排在水邊上,背對着水,這就是所謂背水陣,是犯兵家之忌的,因爲没有退路了。後來竟打了勝仗。人家問他,他説:這亦在兵法上,不過你們不留意罷了。兵法上不是有一句置之死地而後生麽?我所用的兵,不是訓練慣統帶慣的,乃是臨時聚集來的烏合之衆,這和走到市集上,把許多趕集的人聚攏來,使之作戰一樣,不是置之死地,人人要想自己救命,誰肯出力死戰呢?這是一件事。明朝時候,又有一個名將,唤做戚繼光。他練兵最認真。著有一部書,唤做《練兵實紀》,對於練兵的法子,説得很詳盡。清朝的曾國藩,本來是個書生,不懂得練兵的,他初出來練鄉勇,就靠這一部書做藍本,訂定一切規則。可見戚繼光這部書,對於練兵的方法説述的詳盡,也可見得他對於練兵的認真了。相傳當他檢閲時,適逢大雨,他的兵都能植立雨中,一步也不移動,可見他訓練之效。他所以南征北討,所向有功,絶非偶然了。這又是一件事。兩件事恰恰相反。在看重戰術的人,一定説韓信的將才在戚繼光之上,能不擇兵卒而用之;在注重訓練的人,則又要説韓信的戰勝只是僥幸;其實都不其然。韓信生在漢初,承戰國時代之後。戰國時代,本來是舉國皆兵的,所以在秦、漢之世,賈人、贅婿、閭左, 這亦是 當時所謂謫發 謫戍 謫是譴謫的意思 發有罪的人出去作戰 謂之謫發 出去戍守 謂之 謫戍 賈人 贅婿 都不能算有罪 然漢時亦在七科謫之列 那不過因當時重農賤商 贅婿 大概是没有田産的 發他們出去當兵 免得擾累農民罷了 閭左 謂一條街巷的左半段 這是要發一條街巷裏居民的一半去當兵 而古者地道尊右 把右邊算上首 所以發其左半 的人出去 秦時曾有此事 。發出去都可充兵。韓信所用的兵,雖説没有經他訓練過,然戰争的教育,是本來受過的,對於戰鬥的技藝,人人嫻習,所以只要置之死地,就能够人自爲戰。戚繼光時代,則中國統一已久,人民全不知兵,對於戰鬥的技藝,一無所知,若不加以訓練,置之活地,尚不能與敵人作戰,何況置之死地呢?若使之背水爲陣,非斃於敵人鋒鏑之下,就要被驅入水了。所以韓信和戚繼光的事,看似相反,而實則相成,若非知其環境,就無從瞭解其真相了。況且事實原因環境而生,若不知其環境,對於事實的性質,必也茫無所知,更何論瞭解其經過。然則對於史事,安可不知其環境呢?

然而我們現在,對於任何史事,總不能十分明白其環境,這是什麽理由?這自然是由於記載的缺乏了。記載爲什麽會缺乏呢?難道向來史家,對於不知環境則不能明白其事件的真相的道理,都不知道麽?不,須知“常事不書”,爲秉筆者的公例。我們現在雖追恨古人,叙述一事件時,不把他的環境説述清楚,以致我們不能瞭解,然使我們執筆爲之,恐亦不免此弊;即使力求避免,其與古人,亦不過程度之差而已;將來讀書的人,還不免要追怨着我們。這是因爲著書的人,總得假定若干事實爲讀者所已知,而不必加以叙述,如其不然,就要千頭萬緒,無從下筆了。你天天記日記麽?一個朋友,忽而今天來看你;你今天忽而想到去做一件不在預算範圍内的事情;這自然要記出來的。學校中的課程,個個星期是一樣;吃飯、睡覺,天天是一樣;那就決無逐日記載之理,至多每學期開學之初,把課程表抄一份在日記裏,以後每逢變動時,再加以記載;初記日記時,把吃飯和睡覺的時刻,記下一筆,以後則逢一頓宴會,一夜失眠等事,再加以記載罷了。這就是所謂常事不書,是秉筆者不得不然的。然而社會的變遷,雖然看不見,却無一息不在進行之中。雖其進行無一息之停,却又“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正和太陽影子的移動,没人看得見一樣。然而隔着一個時間再去看,就移動了許多了。社會的變遷,亦是如此,必須隔若干年代,然後看得出。然而人壽太短,所以除非生於劇變時代的人,總不覺得它有多大的變動。尋常人所覺得的變動,總是聽見父輩、祖父輩,甚或是曾、高祖父輩的人所説的,這種説述的人,尚或出於傳聞而不是親見,如此,在感情上,自然不甚親切;而且這些零碎的事實,不能通其前後而觀之,則亦不過是一個一個小小的變動而已,並不覺得如何驚心動魄,把它記載下來的人,自然少了。隔了較長遠的時代,再把今昔的社會一加比較,固然也覺得它有很大的不同,然而變遷的時代,業已相離很遠,無從知其因變遷生出來的影響,自更無人注意及之了。所以社會的變遷,我們所知道的,怕不過百之一二,對於任何時代的情形,我們都是茫然,自然對於任何事件的環境,我們都不明白了。

不知環境,對於任何事情,總是不能明白的,以致對於任何時代,亦都不能明白,這却如何是好呢?所以現在的史學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再造已往”。何謂再造已往呢?那就是已往的時代,雖然已往了,我們却要綜合各方面,使其時代的情形,大略復見於眼前。史事有“特殊事實”和“一般狀況”之分。對於特殊事實,普通的見解,總以爲時代愈接近的人,則知之愈真切,其實不然。這許多事情,往往要隔了一個相當的時期,然後漸明;再隔了一個較長的時期,然後大白的。因爲許多事情,都有其内幕,而其内幕,在當時總是秘密的。局中人固不肯宣泄,更不能宣泄;局外人既不能宣泄,亦或不肯宣泄;必隔了一個時期,其材料才得出現。而且局中人無論矣,即局外人,亦免不了利害和感情上的關係,其見解總不能平允,見解既不能平允,自然所述不能真實,亦必隔了一個時期,此等關係漸成過去,其所傳的材料方能真確。又有許多事情,其内幕是永不宣泄的,所謂如何如何,只是後人據其外形,參以原因、結果,推測而得,這亦非待至事後各方面的材料大略出現之後,無從推測。這種便利,都是當時的人,或其時代較爲接近的人所没有的。所以特殊事實,看似當時的人最爲明白;時間愈接近的人則愈明白,其實適得其反。我們來談唐、宋、元、明時代的特殊事實,必有一部分非其時之人所知;將來的人談現在的歷史,亦必有一部分非我們所能及。至於一般狀況則不然,現在的上海,物質生活是怎樣?人情風俗是怎樣?將來的人,無論是怎樣一個專家,對於現在的上海,無論研究得如何精密,其瞭解的深切,總還不如現在久居上海的一個無甚知識的人。固然,他或有種種知識,爲現在的老上海所不及的,然這只是多知道了若干零碎的事實,對於現在整個上海的性質的瞭解,決出於現在所謂老上海者之下。若使現在的上海,發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使將來的專家,和現在的老上海,同來猜想其原因,逆料其結果,將來專家的所言,絶不如現在老上海之近理。所以以當時的人,瞭解當時的事,只是苦於事實的真相不能盡知,如其知之,則其瞭解之程度,必出於異時人之上。這就是再造已往之所以要緊。

已往者已往矣,何法使之再現?難道能用奇秘的攝影術,使古事再見;奇秘的收音機,使古語可聞麽?照尋常人想來,除非用現代的有聲電影,可以把現代的情形,留起若干來,給後人知道,已往的事,是絶然無法的了,其實不然。所謂一般狀況,乃是綜合各種事情而推想出來的,並不是指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若專指一人一事,那又是特殊事實了。我們現在,有許多前人所遺留下來的重大的特殊事件,尚且不能瞭解其時的社會,何況但保存一二瑣屑的事情呢?若説我們保存得多,則豈能把現代的情形,一一保存下來?還不過和前人一樣,假定若干事物爲後人所能知,則置諸不論不議之列,其爲我們所逆料,以爲將來之人將不能知之事,則保存一二罷了。此與前人之所爲,亦何以異?至多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所以要以現代人之所爲,省却將來的人搜輯、推測之勞,決無其事。而史家的能力,就是在於搜輯、推測的。倘使能搜輯、推測,前代的情形雖然已成過去,仍有使之再現到某程度的可能。我們現在所苦的,乃是這種材料之少,而無從據之以資推測,然此種材料雖少,我們所用的搜輯的工夫,怕比他更少。況且我們於現存材料之外,還有發現新材料的可能。

所以現代史學上的格言,是“求狀況非求事實”。這不是不重事實,狀況原是靠事實然後明白的,所以異於昔人的,只是所求者爲“足以使某時代某地方一般狀況可借以明白的事實”,而不是無意義的事實而已。所以有許多事情,昔人視爲重要,我們現在看起來,倒是無關重要,而可以删除的。有許多事情,昔人視爲不重要,不加記載,不過因他事而附見的,我們現在看來,倒是極關重要的,要注意加以搜輯,上章所述的裹蒸和起麵餅,似乎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求狀況的格言,是“重常人,重常事”,常人、常事是風化,特殊的人所做的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決不能知道山崩的所以然,如其知道了風化,則山崩只是當然的結果。

搜輯特殊事實,以求明瞭一般狀況,這是很難有刻板的方法可説的。大致説起來,亦不外乎所知者博,則所測者確,所以搜輯是最緊要的事。所搜輯的材料,大致説起來,亦可分爲物質狀況和社會狀況二者。譬如古代的地理,和現在不同,就是自然狀況有異, 譬如古代的長 江比現在闊 所以南北戰争 長江爲天險的性質較後世爲甚 。住宅、道路等亦然。又如考校某時代的學術思想如何,便可推測其時的士大夫,對於某種政治上的事件,懷抱何種感想?若再博考其時平民社會的情形,則又可推測其時的老百姓,對國事的態度如何?既知道士大夫和老百姓對待國事的態度,就可解釋其時政治上某種事件,當局者何以要取某種措置的理由,並可評論其得失。這是舉一端爲例,其餘可以類推。“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知道古今兵器之不同,則其戰術的不同,亦只是當然的結果,如風化之於山崩而已。 ZicanqHHopKHLWhz00ueQo+bIBY2a1Yzng+auC3N5ldS0gc0RhQA77CrtSqUBi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