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之名,始見於《漢書·平帝紀》 元始五年,徵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曆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藥、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所在爲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至者數十人。 及《樓護傳》, 傳云:護少隨父爲醫長安,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 乃學科之名,非書名也。故《漢志》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無以本草名者。至梁《七録》,乃有《神農本草經》之名,而《隋志》因之,則猶今人言藥物學書耳。 “神農本草”四字爲學科之名,經字爲書名。 蓋鍼灸之術,必深明於人之臓腑經脈,非若藥劑之易施,其爲用較廣,故其書亦較通行也。其著之簡策,蓋亦在晚周之時,陶弘景所謂與《素問》同類者也。其書專家相傳,頗多竄亂,至弘景,始從事於校理,其言云:“世傳《神農本草》,祇此三卷。”所出郡縣,多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 案仲景、元化爲當時醫家兩大師,故舉以概其餘,言若仲景、元化一流人,非實指仲景、元化也。下吴普、李當之徒同。 又有《桐君採藥録》,説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以來,吴普、李當之徒,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雜,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知識有淺深,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繁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爲主。又進名醫别品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精粗皆取,無復遺落,合爲七卷云。蓋合諸專家所傳而折衷於一是也。自是以後,歷代相因,屢加修輯。其在唐顯慶中,蘇恭、長孫無忌等奉敕所修者,世謂之《唐本草》,亦曰《唐新修本草》。孟蜀時,韓保昇又奉命重修,稍增注釋,世稱《蜀本草》。宋太祖開國,命劉翰、馬士等修輯,士又爲之注。先是唐開元中,有陳藏器者,撰《本草拾遺》十卷,以補《名醫别録》之闕,及是亦採入焉,是爲《開寳新詳定本草》。後以或有未允,又命翰等重加詳定,爲《開寳重定本草》。嘉祐時,掌禹錫奉勅加注,爲《嘉祐補注本草》。大觀中,蜀人唐慎微彙合諸家, 唐慎微,字審元,成都華陽人。 兼採經史中言醫事者,隨類附入,名曰《證類本草》,於諸本中稱最善焉。蓋自李時珍《綱目》以前,官修者凡五,私修者凡二,實皆以隱居所修爲藍本,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 而輾轉附益者也。
古代所傳之《神農本草經》,至陶弘景時,既多竄亂,弘景始爲之分别,於舊所傳者,書之以朱,後來所附益者,書之以墨。其所分别,固未必盡當,然終當去之不遠。嗣後輾轉相傳,淆亂又甚,《開寳新詳定序》所謂:朱字、墨字,無本得同,舊注、新注,其文互異者也。然淆亂雖甚,其區别卒未嘗廢,至《證類本草》猶然。後世考古之士,斤斤焉欲求《神農本經》之真面目於百一者,其所據猶《證類本草》之黑白文也。《證類本草》,清代所傳凡有二本:一爲明萬曆丁丑翻刻元大德壬寅宗文書院本,前有大觀二年仁和縣尉艾晟序,《書録解題》稱爲《大觀本草》蓋以此。一爲成化戊子翻刻金泰和甲子晦明軒本,前有政和六年提舉醫學曹孝忠序,故此本亦稱《政和本草》。二本相較,《大觀本》朱書墨蓋,較爲分明,而《四庫》轉以《政和本》著録,非知言也。厥後孫星衍及從子馮翼 字鳳卿。 校輯《神農本草經》,所據者即《大觀本》之黑白文。又就《御覽》所引,云生山、谷、川、澤者,定爲《本經》,其有郡縣名者,定爲後人羼入,刻入《平津館叢書》中。然《神農本經》,李時珍《本草綱目》亦載其目,與孫氏所輯大異。其後顧觀光 字尚之。 又别輯一本,刻入《武陵山人遺書》中,則皆以李氏所載爲據者也。平心而論,時珍網羅雖富,辨别古籍,初非專長,其所釐定,豈能勝於唐慎微?然《開寳新詳定序》已云朱字、墨字,無本得同,舊注、新注,其文互異,則慎微所定,又豈必其近古乎?又況泰和中所刻《政和本》,有大定己酉麻華《序》及劉祁《跋》,並云中陽張存惠將寇宗奭《本草衍義》增入,而《大德本》亦然,蓋元人復刻時,又從《金本》轉録也。則今所傳《證類本草》,又非唐氏之舊矣。 日本望三英有刻本,云係家藏舊本,未爲張存惠所竄亂,不知可信否。 如是而欲引爲古據,不亦謬乎!要之古書之傳播愈廣者,其竄亂亦愈甚,今日醫家各種古籍,皆尚可從事校理,獨《本經》則竟無良策也。 《漢志》所謂經方家,當兼方藥二者言之,然後世方書傳者極多,而本草則祇此一種,且不必後世,即《漢志》所載十一家,其九家固爲方書,《湯液大法》三十二卷,不知爲方書抑藥書。《神農黄帝食禁》七卷,《周禮》賈《疏》引作《食藥》,孫星衍謂“禁”字當訛。《食藥》,即本草之類。又《周禮》鄭《注》:五藥:草、木、蟲、石、穀也。其治合之劑,則存乎神農、子儀之術。賈《疏》引《中經簿》,有子儀《本草經》一卷,或出陶氏所傳之外,然亦僅此耳。蓋古代格物之學不明,祇知用藥以療疾,而不復知考求藥性之本原,今人所謂知有術而未足與於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