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相傳始於黄帝,本草肇自神農,脈訣傳之素女,此以言乎其託始之時耳。至按其學術之性質而爲之分類,則爲醫經、經方二家。醫經,猶今言醫學;經方,猶今言藥學也。神農本草當屬經方家,鍼灸、脈訣則同屬醫經。其書之傳最古者,在醫經,當推《黄帝内經》,《漢志》作十八篇,皇甫謐以《素問》、《鍼經》各九卷當之。所謂《鍼經》,當與今《靈樞》相出入,《素問》則即今本也。何以知之?案《素問》之名,昉見仲景《傷寒雜病論集》, 言論所以集此書之意,宋本如此。後世刻本改爲自序,非。 或疑仲景所撰用者,未必即今《素問》,然《北齊書·馬嗣昭傳》,有博綜經方、《甲乙》、《素問》之言;《北史·崔彧傳》又有以《甲乙》、《素問》善醫術之語;《南史·王僧孺傳》亦云侍郎金元起欲注《素問》,訪以砭石。金元起即世所稱全元起,字以形近而譌也。則其書自漢以來,醫家傳習,未嘗失墜可知矣。至唐王冰注之,乃大明於世。 惟《刺法》、《本病》二篇,冰本亦闕。宋劉温舒作《素問入式運氣論奥》,始以此二篇附刊於後,爲一卷,稱爲《黄帝内經素問遺篇》。嘉祐中,遂以此二篇附刊於王本之後,頗不可信。《宋史·藝文志》載《素問遺篇》四卷,其卷數亦不符也。《明史·藝文志》載趙簡王補刊《素問》一卷,謂世傳王冰注本有闕,簡王得全本補之。案簡王所刊,即世所傳趙府居敬堂本,其所刊者,亦即此二篇也。
《素問》之素,王冰釋之爲本,不過望文生訓耳。案《雲笈七籤》引《真仙通鑑》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病,黄帝問之而作《素問》。與孔《疏》所引之説相符,當係古義。可見今《素問》實爲古代素女脈訣一派之學,扁鵲傳之,故繼之而作《難經》也。
八十一難之名,亦見仲景《傷寒雜病論集》。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黄帝命雷公、岐伯論經脈,旁通問難八十一,爲《難經》。隋蕭吉《五行大義》:唐李善《文選·七發》注引此書文,並稱《黄帝八十一難》。《隋書·經籍志》亦載《黄帝八十一難》二卷。其以爲秦越人作者,實始唐楊玄操,其言云,黄帝有《内經》二帙,帙各九卷,而其義幽賾,殆難窮覽,越人乃採摘英華,鈔撮精要,二部經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軸,既弘暢聖言,故首稱黄帝。 見《史記·扁鵲列傳》正義。 案《史記·扁鵲列傳》,稱天下至今言脈者由扁鵲,則素女脈訣之學,扁鵲實傳之。玄操所言,必非無據;惟史公此傳,所包甚廣,玄操云云,似亦誤以“扁鵲”二字,爲越人一人之稱號也。 又案《文苑英華》載王勃《難經序》云:《黄帝八十一難》,是醫經之祕録也。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歷九師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湯,湯歷六師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歷九師以授醫和,醫和歷六師以授秦越人,越人始定章句,歷九師以授華佗,佗歷六師以授黄公,黄公以授曹夫子。曹夫子諱元,字真道,自云京兆人也。其説自不可信,然亦可見此書自唐以前,確有授受源流。
其鍼灸一派,最古之書當推《靈樞經》。然或以當皇甫謐所稱之《鍼經》,謂即《漢志》《内經》十八篇之九則非也。案謐之言云:《七略》、《藝文志》:《黄帝内經》十八卷,今有《鍼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經》也。又有《明堂孔穴鍼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選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 見《甲乙經》。 後人以今《靈樞經》與謐所稱之《鍼經》,卷帙適相當,且其文與《甲乙經》多相複緟,斷二者即一書,且云《靈樞》之名,《隋志》不載,而有《黄帝鍼經》九卷,《九靈》十二卷。至《唐志》則并無《鍼經》之名,但有《九經》十二卷。宋紹興中,史崧乃以家藏舊本《靈樞》獻之。蓋《隋志》之《九靈》即《唐志》之《九經》,其《鍼經》即史崧所獻之《靈樞》,當唐暫晦,至宋乃出也。然《宋史·哲宗紀》:元祐八年正月庚子,嘗頒高麗所獻《黄帝鍼經》於天下。元祐、紹興相距幾何時?雖遭喪亂,豈有即亡之理?繼云已亡,校理者豈皆不及見,而誤謂崧家藏孤本,久晦復出邪?則宋時實不以此書爲《鍼經》可知。吕復《群經古方論》謂王冰以《九靈》更名爲《靈樞》,與《唐志》所載卷數不合,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謂好事者從《内經·倉公論》中鈔出,名爲古書,亦羌無實據。予謂此等專門家之書,昔時傳者頗多,皇甫謐所見已有三種,實尚不止此數也;《靈樞》亦此類書之一耳,必欲以配《素問》爲《内經》十八篇之九固非,然其確爲古籍則斷斷無可疑矣。 《鍼經》等書,當皇甫謐時,必已極難讀,所謂錯互非一也,故謐重定之爲《甲乙經》,《甲乙經》既成,當時必推爲善本,《鍼經》等書,遂罕傳習,觀《馬嗣昭》與《崔彧傳》皆以《甲乙》與《素問》並舉可知,其書遂在若存若亡之間,隋時僅存,迄唐而亡,至宋乃復得諸高麗,固理之可信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