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詩經

研究《詩經》可分三派,即

今文有魯、齊、韓三家,亦總稱三家《詩》,此派即不論《詩》之作義,惟論其頌義如何——作義、頌義兩名詞,係清陳喬樅所創——此其重要關鍵不可不知。講《詩》本有名物訓詁及義理兩方面,名物訓詁亦甚重要,三家自無不講之理,此而不明,即頌義亦無從説起矣。

但今三家中,魯、齊均全佚,《韓詩》分内外傳,亦惟《外傳》存。《外傳》係韓嬰所記,皆推論義理,而名物訓詁,則均在《内傳》,故今三家所講名物訓詁,可見者極少也。

古文派即所謂《毛詩》是也,據傳授源流,此書第一老師爲子夏,其後有大毛公、小毛公——出《經典釋文》叙録——此説殊不可靠。《漢志》謂“……尚有毛諸自謂出於子夏”,“自謂”二字明爲不信之口吻。一切經書傳授源流,其姓名頗多僞造,不能取信於人,此古文家所以受人攻擊,而不及今文家之處也。《毛詩》祇講名物訓詁,不講義理,故亦稱詁訓傳。 傳本應講經之義理,此傳獨在例外。 然專講詁訓不成學問,故講《毛詩》必連帶及於小序,小序必説明一詩之作意焉。

漢末鄭康成兼通今古文,初研究《韓詩》,後復治《毛詩》,後就《毛詩》作《箋》,頗採韓説。鄭係不守家法者也。 《箋》既釋,復釋《傳》,實即後世之疏體。

漢祚漸衰,而今古文之傳授統緒亦絶斷,時惟鄭説盛行耳。有王肅者,亦兼通今古文,此人好與鄭玄爲難,指斥鄭注《毛詩》之誤謬,不遺餘力。於是今古文之争息,而鄭王之争起矣。當時學者申鄭難王者有之,申王難鄭者亦有之。 此等著作存古者,均在《經解彙函》中,可以翻閲。如欲知關於經學著述之目録,則可閲朱彝尊《經義考》。古《經解彙函》所搜集者,截止宋代止。宋以後書,須閲《通志堂經解》,至清代則有正續《皇清經解》。 直至唐代定《五經正義》,用毛《傳》鄭《箋》本,其争乃息。

經學至唐代爲一段落,唐代講經學者絶少,爲應試計,而讀者則但讀《五經正義》耳。

宋人研究經學風氣一變,如歐陽修、蘇轍、劉敞、王安石、邵雍、程顥、程頤、司馬光等各各有其新説。司馬光反對孟子,其説不傳。劉敞著有《七經小傳》,建設極少,祇存殘本。王安石著《三經新義》,曾立於學官,但僅爲應科舉,在所宗奉,今亦殘缺。歐、蘇等説,亦並不盛行。最盛者爲二程派,後傳與朱熹。《七經小傳》、《三經新義》中,均有關於《詩》之學説,歐陽修有《詩本義》,蘇轍有《詩傳》,二人均致疑於《詩序》。宋人眼光均注在義理方面。《毛傳》本傳本無可攻擊,因《毛傳》必與《詩序》相依爲命,此《詩序》之所以受攻擊也。惟歐、蘇僅致懷疑耳。迨南宋鄭樵著《詩辨妄》始大肆攻擊,朱熹之《詩集傳》亦宗鄭説,自此《詩序》不復能取信於人矣。朱熹爲講宋學者所宗奉,以宋人義理爲標準,攻擊《詩序》中不合此標準者,勢自頗盛也。懷疑至於極端,遂及《詩》之本身,如王柏之《詩疑》是也。《詩疑》自鄭衛起,以前相傳有鄭衛淫聲一語,但鄭聲淫,不必鄭詩亦淫。如今之皮簧聲調淫靡,而其詞白則不必隨之而淫也。即鄭聲與鄭詩均淫靡矣,而所謂淫詩是否即現存於今《詩經》中者,仍爲一問題也。

清人講漢學而反對宋學,其學問初講東漢,進而講西漢,講《詩》則宗毛、鄭,其關於《詩》之著述,有馬瑞辰《傳箋通釋》、陳奂《毛詩傳疏》、陳喬樅《三家詩遺説考》、魏源《詩古微》等,前二人爲古文派,餘爲今文派。《傳箋通釋》經傳並解,關於毛鄭之説,可閲馬、陳二書。魏源《詩古微》則從理論上斥古文家之不可靠,《三家詩遺説考》係陳喬樅父子所輯,極爲精密。 輯三家詩,起自宋之王應麟,僅成一薄本,陳氏父子之成績,則倍蓰王氏矣。

《詩經》可以研究方面極多,或以博物家眼光研究之, 如陸璣《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是也。 或以文學家眼光研究之,或考其地理, 如朱右曾《詩地理徵》, 或摘其古韻,而尤以古韻之關係爲大,最初講究古韻者,乃明之陳第所著之《詩古韻考》,全以詩爲出發點,後又有顧炎武之《詩本音》,則更精審矣。近人研究《詩經》有二派,余意頗不謂然。其一以文學觀念讀《詩經》,結果與宋人之自定義理標準以觀書相類,《詩》宜以文學眼光觀之,意固甚是,但《詩》之爲詩,實太古奥,假一不慎,即攙己意,故未可取也。漢景帝謂食肉不食馬肝未爲不知味,其意頗可採也。其又一則根據《詩》以研究歷史,《詩》爲古書之一,藉以研究歷史,固無不可,惟決無以基礎立於《詩經》之理,蓋中國古書之可以爲史材者有:

此三種中自以第一種爲最可靠。《尚書》等固不可全假,如《誥》、《堯典》……,祇可與清之《東華録》、雍正之硃批……同價觀之。《春秋》又經孔之改削,《左傳》、《國語》爲記事,本可靠性頗大,喜言神怪且尚徵驗,又用筆勢利,對於將封被滅之國家,尚預加貶詞,蓋已有作用存乎其間矣。至傳説又分二種,其一帶小説性質,如《吴越春秋》載伍子胥過昭關,一夜而髮白,此種荒誕之言不必論。其一爲寓言,不問事實真相,隨意記述,亦未足盡信。近人劉掞藜與顧頡剛論古史,顧以三數部書爲根據,餘皆不信,劉則雜引古書,以觀之多而無去取,所謂楚固失,齊亦未爲得也。文學書則較傳説又遜一籌,其不確實性更大。 b+U2y1tSsei94unLl2/+PO5h8tG3lrblNqGAcYAvh0bOVnJs3y+RcCZSvNK7cuI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