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兵小将

晋王、兼开封府尹柴荣,大家可能看着眼生,那“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眼熟吧?《水浒传》里写着:“柴进乃是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的嫡派子孙,因陈桥让位有德,宋太祖敕赐丹书铁券在家中”。就凭这出身,柴进在江湖上的威望“杠杠的”,地位仅次于宋江,是水泊梁山兄弟们心中的“天皇巨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从宋初到元末,周世宗的英雄事迹一直广为流传,上至庙堂下至江湖,柴荣的粉丝多了去了,估计施耐庵也是其中一位,所以他笔下的柴进才会这么“闪亮”。

话说回来,小说虽然是虚构,但书中提到的“丹书铁券”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甚至可以这么说,那份相当于免死金牌的“丹书铁券”(史称《太祖誓碑》),既是赵匡胤与柴荣之间“兄弟般情谊”的见证,也是宋太祖赵匡胤对周世宗柴荣“从相爱到相杀”的铁证。(别笑,我是认真的。)

柴荣与赵匡胤,这一前一后两朝天子的相遇相知,还得从公元 948 年(乾祐元年)三月,郭威在后汉任职枢密副使,奉命征讨李守贞等人的“三番叛乱”说起。

柴荣本是郭威的内侄和养子,那一年,二十九岁柴荣已经从军多年、征伐有功,在郭威军中担任左监门卫大将军了,而二十三岁的赵匡胤,还只是一名四处找工作的职场新人,有一天,赵匡胤在路上遇到,正往河中开拔的郭威的军队,就去应聘……

——慢着,算起来,赵匡胤二十一岁外出打工,二十三岁才遇上郭威的部队,这中间的两年,难道没有工作经验?

这个……还真没有。(好吧,暂停,我们先回到两年前……)

两年前,早婚早育、私塾毕业的赵匡胤离家出走,立志创出一番事业来。当他走出了汴梁城城门,望着面前蜿蜒而去的土路,心里不禁有点儿茫然。

闯天下,说着好听,别人闯天下都是从小地方往汴梁、洛阳这样的大城市跑,可他赵匡胤,却放着京城不待,非要往外跑,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但是,敢问路在何方?

赵匡胤想起了老爸的几位故旧,于是他挺了挺腰板,踏上了去湖北的路。

最开始运气还不差,一到随州(今湖北随州),刺史董宗本便爽快的留下了这位好友的儿子,但是只过了半年,赵匡胤却卷起铺盖,主动向董叔叔告辞,走人了。原来,董宗本膝下有位公子叫董遵诲,颇有纨绔子弟之风姿,对哪方面都比自己强太多的赵匡胤心存嫉妒,动不动就诬告他,公然辱骂讥讽,更是家常便饭,赵匡胤年轻气盛,嘴上虽然不说什么,心里如何咽得下这鸟气!干脆,拔腿走人。

离开随州,赵匡胤又去了复州(今湖北天门),想在防御使王彦超的麾下找份差事。谁知道,这位父亲的老战友,只管他吃了顿饱饭,然后递给他十贯钱,就把赵匡胤热情的送出了府。天大地大,您爱去哪儿就去哪儿,拜拜。

下一个目的地是哪儿?

赵匡胤没有下一个目的地了。他开始行走,没有目的的一直往前走。没钱,没工作,没饭吃,原来所谓的江湖路,就是流浪。

人啊,往往只有在绝境中才能看清自己的初心,身处绝境,你可以穷凶极恶,去杀人去做强盗,也可以隐忍坚持,相信自己总能熬出头,当然,前提是你还没饿死。

关于赵匡胤这一年多的“游历”生活,历史上有不少记载,比如,他曾经饿极了,去啃和尚菜地里的大白菜,和尚都走到他眼前了,他还不知道;再比如,他有一次在小县城里和当地人赌博,因为想多挣俩钱,赢了好几局还舍不得走,结果被当地人一顿暴打,撵了出来(没还手?估计是饿的没力气还手了);当然,还有他流浪途中行侠仗义,护送被强盗虏来的女子回故乡的英雄事迹……总之,赵匡胤没有堕落,虽然他有一双铁拳头,打得一套漂亮的太祖长拳,手里也有一根蟠龙铁棍,舞起来虎虎生风,但即使在绝境中,他也没有玷污这身本事,他始终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凭这身本事,开创一番事业,这就是真实的初心。

(好了,回来,我们继续……)

说有一天,赵匡胤在路上遇到郭威的军队,就去应聘。面试过程中,郭威发现, 眼前这个英挺的小伙子虽然饿得眼睛发光,但是举止恭谨有礼,谈吐落落大方,并且没有因为自己的父亲是都城禁军指挥使而提出什么特别要求,只是表达了“我想当兵”的真挚愿望,并表示,自己一定能当个好兵。于是郭威当即留下了赵匡胤,并让他做了自己的亲兵。(鼓掌,终于有饭碗了!)

公元 948 年 8 月 20 日,郭威的讨伐大军浩浩荡荡的到达河中城下,好兵赵匡胤在此经历了他人生中的初战,但是这场初战,竟然整整等了一年。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护国节度使李守贞算准了郭威远道而来,不能久留,必然采取急攻猛进的策略,便仗着城池坚固,兵多粮足,打定了主意固守不出,准备死扛到底。

郭威到达之后,不声不响的绕河中城视察了一圈,然后回帐点兵:常思驻兵城南,白文珂驻兵城西,自己则亲自驻兵城东,同时,又命令属下调集周边五个县的壮丁,分别在这三面修筑兵营堡垒。

第二天,两万民丁同时开工,河中城下的战场顿时变了施工重地,嘹亮的号子声此起彼伏,一幅暴土扬长的忙碌景象,郭威准备在河中城下长住久安了。

这下可好,后汉王牌军变成了工地监工队,众多将领和士兵都对此表示不满,觉得李守贞已经是穷途末路,危在旦夕,没必要如此费心费力的跟他缠斗,痛痛快快的打一场多好!

可是郭威根本不着急,也不发兵。

但是在城楼上巡视的李守贞急了,他也绕着城楼走了一圈,然后下了死令:

决不能让城下的堡垒建好!

给我拆!

于是,就像有了约定似的,只要城下郭威的堡垒一建好,城内李守贞的军队就会突发奇袭,冲出城门把堡垒砸个稀烂,等李守贞的拆违小分队一回去,郭威的军队又会重新动工,把堡垒建起来,然后李守贞的军队再冲出城门把它砸个稀烂……修了砸,砸了修,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军中的将士们甚至开始猜测,主帅是不是让我们在这里屯田啊?

赵匡胤跟在郭威的身边目睹着这一切,显然他没什么发言权,即使有,他也会不由自主的思考,主帅的策略用意何在?但日复一日的等待,对一个初上战场、渴望建立功勋的年轻人来说,多少是有些无聊的,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赵匡胤在等待中,结识了和他年纪相仿的柴荣。

赵匡胤是怎么和柴荣见面的,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我们不难想象,亲兵赵匡胤每天鞍前马后的跟随着郭威,而郭威的养子柴荣,则经常会到郭威帐中向父亲请安,商量军中大事,或者纯粹闲聊家常。一来二去,赵匡胤在军中,第一个真正熟悉起来的将领,恐怕就是柴荣了;而柴荣,也很快就会注意到父亲身边这个新来的亲兵,毕竟,出身武官世家的少公子,言谈举止与那些目不识丁的土包子兵差距太大,即使他们穿着同样的衣服,干着同样的差事,气场也是不一样的。

在漫长的,搭建违章建筑与强拆违章建筑交替进行的日子里,两个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有很多机会在一起喝酒,闲聊,慢慢地,赵匡胤知道了,柴荣原来是郭威的内侄,小时候因为家道中落,就投奔到了姑妈家,姑父郭威十分宠爱他,收他做了养子。那时候,他姑妈家的家境也不是很宽裕,柴荣就去学做生意,跟着一位叫颉跌氏的商人,常年在江陵一代往返,贩卖茶叶,补贴家用。到了十五岁成人,柴荣就跟着义父从军了,一直打拼到今天。

柴荣也曾问起赵匡胤,为什么不留在自己父亲身边,却来到养父的军队从戎?赵匡胤就对他聊起了那两年的“游历”生涯,这一聊,就聊出了很多共同话题。

原来,两个人都嗜好武学,一个在游历的日子里自创了拳法和棍法,一个在做生意的闲暇时精通了马上功夫,善于骑射;原来,两个人都喜欢读书,赵匡胤小时候在私塾里读过五经,柴荣也读过一些史书和黄老之学,而这个爱好一直伴随他们成年(那时候,武将基本都是文盲,像他们俩这样不仅识字还爱读书的确实少见)。原来……

年龄相近,感情投缘,爱好相似,志向相同,赵匡胤和柴荣之间日渐亲密,军中官职有高下,但上阵杀敌无高下,虽然他们未必像民间所传的那样,结拜了异性兄弟,但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是肯定的,不然,柴荣也不会在义父刚刚称帝之后,就找机会把赵匡胤要走,跟在了自己的身边。

终于,一年过去了。历经秋冬春夏,李守贞发现他的士兵在一次次出城拆违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少,每次出城都会损兵折将,不是死了就是逃了,可郭威呢?连根毛儿都没掉。李守贞真的气疯了,他准备在粮尽兵失,士气全无的时刻,开城决一死战!郭威觉得很好,他接受了李守贞的挑战,结果是河中城城破兵败,李守贞自焚身亡。

河中战役在胜利的欢呼声中结束了,郭威被晋封为邺都留守、枢密使、天雄节度使,柴荣也升任天雄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 5xI5b9yW4f35bSXJED1KsIu/sm5hT/YCLQorrOVPe3RL0bxyfKu/aSSNZPt2K4a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