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徽州第一怪 豆腐长毛上等菜

既然讲350年中华老字号“王致和”臭豆腐的前世今生,自然免不了说一说豆腐。关于豆腐制作的起源,史料记载中不一而足,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咏豆腐诗更是不胜枚举。

宋代大词人苏轼曾作《蜜酒歌》云:“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

作为豪放派词人中的“美食家”,苏轼无论被贬到何地,都会寄情于美食,而他对豆腐更是情有独钟,每次吃时还要配上肉脯、鹅肉、鸭肉和蜜酒。

明代诗人苏雪溪亦曾作《豆腐诗》曰:

传得淮南术最佳,

皮肤褪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

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缶浸来蟾有影,

金刀剖破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知得,

多在僧家与道家。

在历代诗人的笔下,豆腐不仅是家家户户佐餐必备的寻常食材,更成了他们抒发理想与情操,寄情于外物的精神所托,小小一块豆腐,伴着人生的一觞一咏,一唱一叹,一起一落,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足以撑起整个家国天下……

我们知道,臭豆腐是由豆腐经过霉菌发酵后,用盐和花椒腌制发酵而成的豆制品。现在,人们把臭豆腐叫作青腐乳,外国人则把它称作“中国奶酪”。关于臭豆腐独一无二的色香味,史料中另有诗云:

明言臭豆腐,名实正相当;

自由不钓誉,于今无伪装。

扑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

素醇饶回味,黑臭蕴芬芳。

由此可知,臭豆腐的制作需要食材、温度、环境、时间诸多条件适宜,才能达到“闻着臭,吃着香”的口味。那么,王致和作为深受京城老百姓青睐的“臭豆腐”创始人,他的发明是不是偶然呢?臭豆腐被王致和带入京城,扬名天下,是灵光乍现,还是另有玄机?

笔者认为,王致和创制风靡京城的老北京臭豆腐,绝非一件偶然的事!这得益于他幼年生长在徽州,徽州饮食风俗,以及徽菜对他的耳目熏染。

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府(现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以及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明清时期一度居于中国八大菜系之首。徽州,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臭鳜鱼,徽州人喜食“臭”的习惯源远流长,当地素有“鱼不臭不吃”的传统,这种嗅觉和味觉的鲜明反差与完美融合,成为一代代背井离乡、出外打拼的徽州人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乡愁。

徽州当地流传着这样几句谚语——“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徽州毛豆腐,打个巴掌也不吐。”

这里说的“徽州第一怪毛豆腐”,或许就是王致和歪打正着发明臭豆腐的来源。

关于毛豆腐的来历,历史上还有个传说。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在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随从只得将长了毛的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他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

徽州毛豆腐

毛豆腐的做法并不难,徽州人将白豆腐切块后,平整地放在竹条上,每块之间必须留有足够的间隙,周围的温度保持在15~25℃,经过3—5天的发酵,豆腐表面长出均匀细密的白色绒毛。这些白色的细丝是毛霉菌的菌丝,毛霉菌分泌蛋白酶,让大豆蛋白降解成小分子的肽类、多肽和氨基酸。这一系列转化赋予了豆腐异乎寻常的鲜美,菌丝间细小的颗粒是散落的孢子,那是毛豆腐成熟的标志。

老徽州人把毛豆腐这种独特而浓郁的味道称之为“家乡的味道”,吃法可繁可简,简单地在火上一烤,待颜色金黄后刷上一层朱红的徽州辣酱,用筷子夹起一块,放入嘴中,牙齿一咬,浓郁鲜香的汤汁在嘴中崩裂,跳着舞,旋着圈,舌尖瞬间被这鲜美香辣的味道征服。除此之外,清炒毛豆腐,红烧毛豆腐,皆是徽州人家佐餐下饭的家常菜,唇齿间余留的“臭”味,醉了四时天地。

了解了徽州名菜毛豆腐的缘起,我们不难推测,王致和在京城的妙手偶得,是偶然中的必然;换言之,这是徽菜与老北京文化的一次碰撞交融,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加之王致和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使臭豆腐得以应运而生。 0djdywvDiw6tbVW6wXzSRlNchEzh6kJWtJ/OwEMM5M3GLjlgmttsr2t+uqfqgW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