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 阎崇年

张永和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戏曲剧作家、评论家。少年时,我与他同在北京第六中学(清升平署旧址)读书,我虚长他几岁,高他几班,但他学问大、成果多、为人和善、助人为乐,所以我称他为“学兄”。我们这两个“80”后,一个埋头于戏曲剧作,一个潜心于研读历史,如今都已至耄耋之年,七十载光阴,弹指一挥间,回味往事,思绪万千。我们相约,一辈子择一事而不改初心,实感乐哉,亦是幸哉!

这些年,我经常与永和学兄一起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彼此文墨相濡,聚品清茶相交。永和学兄坚守菊坛,从不旁骛,笔耕不辍,创作了五十余部戏曲作品,有的荣获各种大奖,演出之时,场场爆满,剧评口碑,赞誉有加。他的京味题材戏曲作品,独树一帜,彰显特色。如曲剧《烟壶》,写清光绪年间,古月轩老艺人的工匠精神、家国大义;又如京剧《风雨同仁堂》,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同仁堂”国医人济世苍生、同修仁德的人格操守;再如曲剧《珍妃泪》,写清光绪年间因“戊戌变法”引出的一段政治兴衰、人生爱恨……还有京剧《满江红》《孟母三迁》《穆桂英挂帅》等,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忠烈节义的好戏。

永和学兄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著于斯。他久住北京前门外闹市地区,老北京的人儿,老北京的事儿,收藏在他脑子里,散发着京味气息。学兄多次对我讲,他有一个夙愿——将自己熟知的北京老字号的故事,“从肚子里掏出东西来”,奉献给广大观众和读者。

2019年年末,我接到永和学兄的电话,邀我到北京剧院观看曲剧《王致和:用心做好一件事》首演,这是他在24年前拟就剧本提纲的一部写北京老字号“王致和”的戏,如今恰逢“王致和”品牌创立350周年的契机,此剧被搬上红氍毹,应是正逢其时。看过戏后,我的感觉是,这部戏主题好,人物好,情节好,京味好。尤其是徽州举人王致和在屡试不第后,脱下长衫,弃文从商,走出新路。这个故事对于当下年轻人在纷杂社会中的人生抉择与思考,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我在研究清史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四个字——“敬畏历史”。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覆辙要受到历史的惩罚。而永和学兄早在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的座谈会上,就朗声建言道:“反对鄙视传统、割裂传统、改造传统、摒弃传统;提倡敬畏传统、学习传统、传承传统、发展传统。”治史,写戏,传承中华历史文化,我们可谓不谋而合。

人生之路,多条大道,怎样选择,史有先例。著名经学家段玉裁,科试不顺,改研小学,以五十年的功力,自费出版了《说文解字注》这部学术不朽之作。书法家蒋衡,科试落第,改研书法,访高人,观碑林,“键户十二年,书写十三经”,功夫不负,终于有成。今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有他书写“十三经”经文的《乾隆石经》碑林,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大书画家文徵明,“应天乡试,七试不中”,放弃仕途,潜心书画,终成明代书画大师。

《王致和:用心做好一件事》一书的社会意义在于,人生道路,千条万条,哪条通达,就走哪条。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年高考之日,我真情祈愿参加高考的学子,人人如愿,个个成功。但是,如果看看《王致和:用心做好一件事》,定会开卷受益,增长智慧,学会变通,清新观念,滋养心灵。

《王致和:用心做好一件事》一书,得到宋志军社长支持,由华文出版社出版,我是先睹为快,诸位不妨一读。

是为序。 kuRI0Oorko0c/+FN0FqrEORY6hScIO8EedS0i6YCeec+84fTybVaELrchXIcVR2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