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带一路”文化艺术资产合作发展分析

刘岱松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 艺术品市场在文化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全面资本化及其不可逆性。艺术品行业的管理要结合学术创新与策略创新,注重对深度学习、专注投资、人格特质、资产管理等理论的实践。艺术品行业中,优质艺术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应当通过语言创作、学术梳理、资本运作等方式培育艺术家,进而通过各项资产化运营原则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整合国际产业链资源,实现艺术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 艺术产业;艺术资产;策略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Cultural and Artistic Assets Industry Cooperation

Liu Daisong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Abstract :The art marke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which reflects the comprehensive capitalization and irreversibility of art in modern society.The management of the artwork market needs to combine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strategic innovation,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of theories in such aspects as deep learning,focused investment,personality traits and asset management. In the artwork market,high-quality artis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e society should cultivate artists through creative language,academic sorting and capital operation,and then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industry through various capital operation principles,and then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chain,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artwork market.

Key words :Artwork Market;Art Assets;Strategy

当前,国内具有规模的有效公共投资渠道只有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很多投资以各种形式流入了这两个市场,而艺术品市场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本市场存在。艺术品如果能形成产业优势,就能在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艺术修养的大环境下,产生辅助的财富保值升值效应,同时形成财富配置的“另类资产池”,作为有限投资渠道和资产配置方式的有益补充,并响应国家号召,为建设美好社会,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出贡献。

一、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全面资本化及其不可逆性

艺术品是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创造的结晶,它不但是人类在自身演进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记录和写照,也是人的内心世界与主观精神的情感性抒发。伟大的艺术品,更是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不可言说的流露。莱维·施特劳斯说,“正是这个为收藏者,甚至为观看者的利益而占有物品的强烈欲望,构成了西方文明中艺术最突出的原始特点之一”。任何时代的艺术,都是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利益服务的。资产阶级的兴起形成了对待财产和交换的新态度,形成了观察世界的新方式。市场把一切事物都纳入平等的地位,实物都按其物质性得以衡量,一切都成了商品,都可以用来交易。拜物,并不是商品的结果,而是商品神奇的前提条件,也是成熟资本主义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现代艺术市场的升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的推波助澜,这也许是艺术品的价格在20世纪以前总体上不如现在的价格这么高的主要原因。虽然学术界及许多有清醒意识的人批评这是疯狂的资本投机与逐利行为,与艺术性和艺术价值无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全球艺术市场是建立在高度资本化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英国国家美术馆曾将在普通大厅展示多年的达·芬奇作品《岩间圣母》突然移到一个特别的房间,并在画前加装了一层防弹玻璃。有一个美国人愿意出250万英镑购买这张画,使它获得了一种新的感染力。它不曾被新发现了什么表现内容,亦非由自内涵,而是被重新定义了市场价值。在机械复制时代如本雅明预言失去“光韵”的艺术品,经由财富的标贴重新获得了另类“光韵”。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实质从自由开放竞争走向垄断。1907年,德国占比不到全部工业公司总数1%的特大企业,使用了全国75%以上的电力和蒸汽。1912年,全美约三分之一的财富归洛克菲勒和摩根家族掌控。这是新型生产技术和手段所需的生产规模带来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庞大的资本操控着国家选举和政治、经济政策制定、文化艺术走向,实际上已经全面渗透于社会的每一处空间。资本的巨大影响力不可避免,只要资本依然占据统治地位,艺术市场的资本化就不可逆转。

资本的垄断集中对应在艺术界的表现是——特定艺术作品经典化,这是一个“极度选择”的过程和结果。人类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宛若河沙的众多作品,只有极少数作品最终进入美术馆得以展示,或进入经典美术史教程被全世界的读者观看、了解。未被选上的作品渐渐从大众的视线中消失,沉没在旧文献或库房里。经典作品则成为艺术史的“保留图像”,被广泛研究,成为商业化的娱乐产品,并占据着与自身不成比例的无限膨胀的学术空间和大众文化空间。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一些作品能进入保留剧目,并以独特的艺术性和品质作为时代的代表,这反过来又可以成就马太效应——多者更多,强者愈强。

二、学术创新和策略创新

中国历史上确实有一个艺术家与赞助人的圈子,但不具备产业的实质和规模。艺术品往往被上层社会人士收藏,这是它存在的意义。世界范围内艺术产业化首先经历了商业化,安德烈·莱沃于1904年在法国创立“熊皮”联盟,被视为现代艺术基金的鼻祖。莱沃在“熊皮”联盟里,每年以2 750法郎的共同资金购买当时的“前卫艺术”,包括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画作。他在1904—1911年间共购入12件毕加索的作品。在1914年“熊皮”联盟到期清盘的拍卖会上,所有收藏作品的销售额,相当于其成本的4倍。其中毕加索作品的收益倍数更高,以丑角为主题的作品《杂耍艺人之家》在购入6年之际,其销售额超过成本的12倍。“熊皮”项目反映出商业成功可强化艺术的重要性,反击了当时对前卫艺术的美学品质持怀疑态度的人,也预示着资本在艺术市场上的威力正在爆发,以及必然接踵而来的话语权争夺之战。“熊皮”联盟停止购入,进入休眠期,正是因为他们的购买标的——“前卫艺术”的价格在那些年间迅速飙升,开始超出每年2 750法郎的预算——时值欧洲战前的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期,艺术市场发展迅猛。

佩姬·古根海姆于1959年回到她阔别12年的纽约,感受到艺术界与当年经营“本世纪的艺术”画廊完全不同的商业气氛,她说“纽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艺术运动已经变成了一项巨大的商业投资,令我惊诧万分”。

中国艺术市场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的,而形成产业或者说致力于产业化则是最近10年的新趋势。作为全新的产业概念,因其产业独特性,例如产生于人的创造力、以物质性载体阐释精神性内涵、制作方法和数量上不同于工业化制造可以无限批量或规模化生产、有其独特的价值判断体系等因素,在作为产业进行运营时,更应当尊重其产业背景与特色,不可僵化地将其他产业经验机械地套用在艺术产业中。此外,还应该擅用这些产业特点,发挥其长处及独特的意义与作用。艺术品应当区分为投资级和消费级两大类型,其创作根源、对应艺术家、购买和收藏群体,以及未来潜力皆有本质性差异,必须区别对待。在整个艺术市场中,具备投资级资质的艺术品仅占整体的极小比例。本文专注于讨论在艺术产业中将艺术品作为资产管理的这一类全新资产类型,该资产类型需要学术创新思维与策略创新实践来指导和应对。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国内对艺术产业的金融化研究有着夯实的学术基础,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黄隽教授的著作《艺术品金融》,从微观到宏观对艺术金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范围涵盖了艺术金融所应当考虑的方方面面。最终落实到实战层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具有坚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在对艺术家、艺术作品、国家产业政策、艺术潮流、资本介入的程度、艺术市场的景气度、收藏家的成熟度等进行独立认知的基础上,具有敏锐的判断力,需要时刻对大众潮流保持警惕,对舆论风向保持怀疑。

(一)深度学习与思考

巴菲特非常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说自己从没通过和别人谈话得到过好主意。只有通过深度的认知和把握,再经由深刻的思考,伴有怀疑、自我审视、重新思考等复杂的认知检验过程,才有可能做出明智的决策,作为实践推行的基础和根据。

艺术是人类历史上存在的最古老的活动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出现盈余和分化伊始,某些较高级的群体开始不必为吃饱肚子而担忧,当时极其珍贵的大量生产力就被分配去制作对生存并无助益的器物 ,这种礼制艺术作为中国最早的艺术传统,背离了“最少致力”的制作原理,引入了“奢侈消费”的原则。维布伦(Thorstein Veblen)认为浪费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社会声誉和权力的观点在此处十分适用。中国古代,每当有新材料或新技术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被吸收到礼器传统中来,并成为其专属财产——石与铁都是用来制作实用器的“恶”材,而玉与铜则是服务于礼制艺术的“美”材,这也说明艺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高级本能需求。

对产业的认知要建立在深度了解的基础上,产业的成功运营及操盘则必须基于这种理解与把握。这就要求管理人深度理解所管理资产的内在属性、产业生态及市场规律,尊重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终身学习数千年来积淀的菁华,深入理解传统。这是层层积累的领悟过程,也是澄怀味象的人生历程。

(二)专注而非投资组合

另一个非常有益的原则是专注。著名的葛拉汉-杜德派超级投资人(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组合均为反投资组合派,巴菲特也强调控制风险的最好办法是深入思考,而不是投资组合。“多样化是无知的保护伞”,“风险来自无知”,巴菲特认为“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行为是错误的,投资者应该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之所以在此多次引用巴菲特的话,是因为其在多年的投资实践中反复证实了这些箴言,它们是对投资管理的基本之“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成功其实来自对一些正确的基础性原则的反复实践。巴菲特是著名的反投资组合派,他坚持认为,如果对哪项投资有相当的把握,那么就应当专注地执行这一项。那些提倡分散投资并把它们都变成组合的人,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对其中任何一项都没有把握。假设我们是某项投资的“内幕人士”,明确知道这项投资会带来收益,那么就不会把钱投在并不确定的其他项目中,这是基本逻辑。因此,需要深度思考,找出有把握的那几项进行投资,然后专注地做好对这些项目的管理工作,这比以某些通用的规则进行大范围撒网式的粗放经营更加高明。

(三)人格特质

胆识与信念是投资者必备的素质,即使投入10%以上的身家,也要无所畏惧。艺术资产的管理人在决定是否持有艺术资产之前,应当有这样的把握和信心,把自己的净资产一同投入,而非只是以代理人的身份为别人下注。绩效并非投资的绝对因素,更重要的是人格特质,艺术资产管理是长线投资与重要的资产布局,要求出资方与管理方高度契合,并具备长期合作的共同基础,因此对于管理方的人格特质特别是道德操守和信用度有严格要求。

(四)形成自己的资产管理法则——附加价值投资法

从事一项事业的成功要点是认识与原则。对产业理解正确,对原则把握到位,是持续进步与成长的基石。艺术资产管理与投资最终能够获得的理想回报可以涵盖以下四部分收益:一是以时间换空间,赚取时间的价值,这是艺术品收藏的天然属性,只要买入的作品与价格得当,时间的流逝必然会产生价值的增长;二是价值洼地的价值回归,这就要求管理人熟悉产业及市场,能够准确预判大市的发展趋势,在艺术市场不同板块间的联动关系中发现价值洼地,或能发现某些艺术品的真正价值所在,或具备理想的买入渠道,从而以低于市值的价格买入建仓,待学术价值得到提升或价值被发掘和回归后赚取价值差;三是内线操作和内幕交易,在公开市场违法的内幕交易在私募市场广泛存在,艺术产业中有大量的内线交易机会,只要把握得当,就能取得漂亮的成绩单;四是主动作为,为所持有的艺术资产增加价值。

在主要的投资类资产股票证券和房地产市场上,为所管理的资产增值并不容易。但在艺术资产的投资和管理中,为所持有的资产增值是管理人的一项重要功用。管理人对自己专注的板块内涉及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地缘优势、美术馆及学术资源等都很熟悉,因而得以频繁调动这些资源,为这些作品增值。如美术馆的展览出版等活动都是增值过程,将为作品日后销售增添出色的履历。

四、艺术与财金的跨界

艺术品与财富金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艺术收藏品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富水平的高低,但又并非完全由财富多少而决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如安歧、项元汴、庞元济、乾隆皇帝,以及当代的“清玩雅集”成员们,他们的收藏都建立在其坚实的购买力基础上。另外,大部分收藏者都可自主支配收入进行艺术品购藏,但又受净资产所限不能买所欲买,此时如果能够在自己喜爱的作品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假以时日还是能够建立起一个有品质甚至非常重要的收藏体系的。

这种情形通常发生在某些价值尚未完全体现出来的艺术品门类当中,如王世襄之所以关注铜炉、明式黄花梨家具,是他首先搜集并发掘了这些门类的价值,认定在当时收藏这些类型的器物比收藏当红的玉器、瓷器要节省得多。另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美国的古根海姆家族,佩姬·古根海姆(1898—1979)因父亲早逝,靠继承的遗产与经营画廊生意的收入支撑艺术收藏。她热爱结交艺术圈的朋友,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跻身现代艺术最核心的圈子里,终于拥有一批深具时代意义的藏品,囊括了欧洲现代艺术和美国战后艺术的顶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她的叔叔所罗门·古根海姆则是家族力量的代表,早在所罗门父辈就已垄断了全球的铜矿贸易。他在艺术购藏上有专人负责,他庞大的资源可以将收藏范围向更早期延伸,涵盖并超越了佩姬所能达到的领域。他购入了当时已经非常昂贵的前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大师的作品,最终成就了今天美国重要的现代艺术品牌——古根海姆美术馆。

在现代社会中,财富就像是艺术的助燃剂。如何让艺术之火升腾跳跃,又不至于燃起熊熊火势涂炭生灵,这要看资本的火候掌握是否恰到好处。巧妙的资本参与可以让艺术家的创作充满动力,帮助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时期而不至于放弃,让有才华的人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让优秀的价值得以彰显,这样,资本就能凭着卓越眼光和坚韧耐力获得丰厚报偿。而过度依赖资本则会忽略艺术的本质,即有品质的艺术才是根本,一旦呈现揠苗助长之势,终将毁坏艺术家的整个职业生涯,资本投入也会荡然无存,可谓害人害己,损毁全局。驾驭资本需要金融与艺术的跨产业融合,这种融合存在于同一个主体内部的有机性决定了实践效果是否显著。如果融合存在于主体之外,即金融专业主体与艺术专业主体之间属于非有机合作,这种配合就难以产生有机融合的状态,因为配合本身是不同主体之间外在的联系沟通、磨合妥协,而不是同一主体内部对于不同产业领域学知的理解领悟、融汇思考、战略推演及权衡实施。这是因为不同产业的运行原则、产业规律和思维方式差异巨大,旧话所谓“隔行如隔山”。

金融主体在资本界长袖善舞,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注重信用、相对透明的体系,有公开市场信息,有公开价格,有交易柜台。为降低门槛、方便参与,高流动性的资产在此被切割成块,按份额交易。也可以利用杠杆,增加资金倍数,以小搏大。金融资产可以打包进行证券化操作,重获流动性。如果反复打包,则按照金融运算法则产生衍生资产,相当于初始资本经由金融手段和法则多次放大,取得了乘数效应。一个合格的金融主体需要恪守职业准则,遵守行业规范,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和机制。金融主体在业界能够长期生存并健康成长,关键在于风险控制。葛拉汉呼吁大家重视公司的真正价值,奠定价值投资的基石,继承其衣钵的巴菲特则对投资法则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总结:第一法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法则是莫忘第一法则。美国资本市场上,很多精明的对冲基金管理人都曾经踩对节奏,取得过当年度10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但他们总是在随后不久的金融动荡中亏损之前赚取的利润,并亏损大部分本金,因而黯然清盘。从100到200需要成长100%,但从200到100只需要下跌50%。对于从业者而言,最重要的原则是保住本金,及时看清高回报率背后的高风险率,同时不要小看复利的威力。

在市场中,不同主体的实践体验不同,他们即使坚持相同的逻辑和原则,也会各自选择自己所擅长的办法。同时,这也涉及产业实践中的另一关键角色——“策展人”——的职能。

五、艺术产业中的核心“资产”

艺术产业中的核心资产是人的资源,即优质艺术家。在全面商业化的社会中,优质艺术家进行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要素是创作语言,也就是艺术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经由探索而形成的个人语汇和表现特色。需要注意的是,重复地表现同样的内容只是一种个人标志,而非创作语言;语言不必一直重复,而可以被用来表达丰富多样的题材。当贯穿在不同的表象之中,我们会看到艺术家的独特根基,正如以中文可以表达爱恨悲欢,而不必总是重复说相同的句子。在艺术家成为大师的过程中,艺术语言的形成是最珍贵、最具挑战性的一环,绝大部分艺术家终生都未能形成这样的个人特色。成功的艺术大师必然有其独具特色的、强烈的表现语言,它也是艺术作品的重要辨识特征之一。

第二要素是学术梳理与学术认可。艺术家的创作在展览呈现后得到学术界的瞩目,被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进行学术整理和认定,归入艺术史的脉络。经过这个过程,艺术家就被留在了艺术史上。

第三要素是资本运作。在全面商业化的社会,艺术家需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崭露头角,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这是他们得以坚持职业创作之路的重要支持力量,过迟则夭折的风险很高。因此具有一定创作品质的艺术家应当得到商业体系的支撑,维持良好运营,为其未来的长期职业化发展铺平道路。恰当地运用商业资源,可以让艺术家在成长为名师的过程中获得双赢。

创作要素是基础,需要艺术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坚持不懈地探索,需要天资聪颖,更需要勤奋努力。后两个要素是资本可以达到的,目前在全球的当代艺术领域都存在资本滥用的现象,资本揠苗助长不但无助于修成正果,还可能毁灭大量潜力优秀的青年艺术家。

艺术家本身的发展,首先需要提升内在修养。大师之作是其无数努力的微小结晶,是其心胸和格局的自然流露,是其丰富情感世界的溢出。缺乏内涵的创作者无异于缘木求鱼,不在“道”的高度提升,仅在“技”的层面重复,或许收获不大。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是不断把艺术的疆界向外拓展的过程,在漫长深厚的艺术世界中找到某处疆界,并有能力将之向外拓展,需要具备极其深厚的学养,即使很小的拓展也需要具有能力和天赋,更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和积累。

艺术资产所要配置的正是由优质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选择这些艺术家和作品是有标准和依据的,只有观其本质,本质上合乎资质的作品才能获选。巴菲特说过,在投资企业时不要想进行大的改变;投资和婚姻一样,意欲改变对方通常都不会成功。选择本质不合要求的作品当作资产持有,幻想经由各种资本运作、加持而使次级货变成优等品,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其本质无法改变。

六、艺术作品资产化运营的原则

艺术资产管理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一)真伪分明

进入艺术资产之门的第一个门槛就是真伪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有资格谈后续的发展。很多艺术资产配置的投资者希望直接入手当代艺术品,避过真伪这个门槛,其配置结果往往不理想。因为够资格作为资产存在的优质艺术资源,即投资级艺术品更多地存在于现当代以上时期的作品中,以当代艺术品进行配置的风险过高,直接触及资管风控的第一条红线,损失本金的概率极高。当代作品能否进入艺术史脉络存疑,绝大部分艺术品最终无法沉淀为优质的投资级作品。

既然无法避免这道门槛,就必须直面真伪这一问题。这就要求资产管理人对艺术史进行扎实的研究,不但要厘清艺术史的发展脉络,而且要具备鉴定真伪的火眼金睛。业界要确实存在一种风气,即认为能卖出的就是真货,这种错误的认知为艺术资产投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只要作品存在伪作的可能性,就会产生卖不出去的风险,在资产管理环节必须杜绝这个风险。

(二)资金来源

艺术产业所需的资金是长期资金,因为艺术产业带来的是长期效益。在马斯洛需求梯级中,对艺术品的需求接近顶端,这与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谋而合,这说明艺术品需求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性需要。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特别是高净值人群,他们在为资产进行多样化配置中也需要艺术品。他们的净资产中有一部分资金是用作长期资产配置的,中短期的计划不需要用到这部分资金,这是最适合的情况。在购入艺术品后,这部分资产的效能主要体现为观赏、陶冶性情、同好社交,甚至具有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进行炫耀的价值。其最后可能会有几种去处:一是作为长期资产配置,在多年后卖出,不但得到了精神享受,还可实现资产保值升值;二是作为家族传承的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情感性需求而难以割舍,从门外汉变身为鉴赏专家,实现了自我和家族成员在审美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可能作为家族信托或家族基金会传承下去。这两方面都可谓名利双收。

(三)谨慎使用金融工具和杠杆

艺术资产作为一项精神文化资产具有特殊性质及规律,作为重要的资产配置手段,艺术资产本质上不适宜与其他高风险高收益类投资比较。艺术投资的核心功用是资产配置、保值增值、避险、税省、资产安全和保护、家族财富传承,因此,要求具备诸多功能和优势的艺术资产的同时还能取得一些股票和地产类资产收益的期望既不现实,亦不合理。

艺术资产不应当被证券化或者份额交易,因为这完全背离了艺术品本身的特质,背离了产业自然的运行规律,直接取消了艺术品的精神属性,简单粗暴地将它们视为与股债类相同的资产。高端的投资级艺术品具有非常高的文化精神内涵,被全球范围内的高净值人士青睐,它们是归属于高净人士的资产项。低端的消费级艺术品既然不具有太高的资产价值,单纯而盲目地进行证券化运作,最终会遭遇底层资产价值崩溃的结局。艺术资产作为高净值人士财富拼盘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具备多重价值保护功能,也可能因为杠杆化而化为乌有。

(四)长线资产投资

艺术投资的长线投资比较合理的区间是5~10年,平均持有7年以上,才会取得理想收益。在5年内必然会遇到一个经济周期的低谷,如果在此时恰逢卖出方面有压力,则投资遭受损失或收益欠佳的可能性甚高。艺术品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平均溢价不低于10%,短期内频繁交易不但不能赚到理想收益,连正常的增值也会被交易成本侵蚀。优质艺术品在7年左右的时间段里一般会取得相当程度的价值增长。长期稳定持有的成本低,上涨的潜力大。业界津津乐道的两个成功案例:“熊皮”联盟持有周期是10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单是买入建仓就用了6年,持有期从13年到25年不等。

艺术投资的本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对业内高手而言,其风险的可控性较高,因此能成为相对低风险和高收益的投资。因此,艺术投资需要专业人士控制风险端,才能将收益最大化。它的健康发展需要具有高度职业道德的专业人士。理想的管理者是能够内在融合艺术与金融两个产业经验的人,这个融合性大脑所产生的思维理念超过一位艺术界精英加上一位金融界才俊的外在组合。同时这个管理者将金融产业的专业严谨和操守导入艺术产业来,这种专业度能够让事业发展拥有很大的格局,核心在于“信用”。

只要买入时作品的质量与价格合理恰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就是必然结果。如果在买入时只考虑是否赚钱,而忽略艺术品的本质价值,就有可能因受到市场和风潮的影响而变得盲目。因为如果本身并不欣赏这件可能会赚钱的作品,那么赌错的可能性就更高。经得起时间流逝和市场波动考验的佳作,必然具备雄厚的内在审美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其本质不可忽视。

艺术投资适用于高净值人士中愿意放长线的人。这种合作是朋友式的,是一辈子的合作,是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多代信任和代际传承。只有彼此是理念契合的投资人和管理人,而不是投机者,才经得起长线,才能做到长期持有、共同成长。

(五)另类资产的特殊属性

艺术品所特别具有的艺术熏陶、品位培养、文化认知和家族传承等特殊和附加属性,是此类资产区别于其他资产类型的特殊优点,本应被善加利用,取得配置其他资产所不具备的效果。在关注和收藏投资级艺术品的过程中,个人的审美品位和美学修养将会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亦可运用投资艺术品的心得提升生活品质,获得更多的人生乐趣,而不仅是对财富增加的追求,因为财富的增加没有尽头,且对幸福感的提高具有限定瓶颈。家族依靠文化的力量和价值观的接力实现代际传承,往往比单纯依靠财富接棒更确定、更踏实,所谓“授人以渔”是也。艺术品恰恰承载了这样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与品位。

(六)另类资产的另类保护

艺术品不记名,具有方便转移与隐藏的特性,因此作为重要的另类资产为投资者在整体资产配置和布局中提供了最后一层保护。这也是以上第三要点强调不宜金融化、杠杆化的重要原因。如果投资者所有的资产都证券化、杠杆化,在出现危机时就失去了这最后一层保护。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净值人士一般在总资产中配置不少于10%的艺术资产,这个部分是净资产,与其他类资产市场的联动性低(如表1所示),在其他部分遭受损失时还可依赖艺术资产的配置作为缓冲和辅助。

表1 2013年摩根大通银行艺术市场与其他类资产低关联度或负关联度研究(1988—2012)

资料来源:2013年摩根大通银行《投资的艺术》研究报告

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风暴,雷曼兄弟执行长福尔德(Richard Fuld)当即把自己收藏的小部分艺术品卖出。16件近现代纸上素描作品卖得1 350万美元,这是在雷曼倒闭、市场极为悲观时取得的成绩。其中,他于1996年以37万美元购入的高尔基(Arshile Gorky)的一件作品,以220万美元售出,12年的直线年均回报是50%。同时,福尔德沽出所持的雷曼股票,一年半前价值2.47亿美元的雷曼股票,当时仅价值50万美元,折合0.2%。

(七)尊重艺术产业客观规律,按规律运行

目前,艺术资产管理和产业运行之所以问题频现,是因为大量借鉴其他产业的运营原则和方法,急速地进行产业化扩张,膨胀产业规模,甚至不切实际地找出理由和数据,希望将其扩展到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巨大规模。

艺术产业涉及人的精神文化状态、人的消费心理、创作者的人生境遇、创作生产与消费购买之间的平衡等方方面面的微妙关系,归根到底是一项关于“人”的事业,最终目的也是满足人的精神性需求,宜以人为本,以尊重产业规律和特色为基础促进发展和进行管理,生搬硬套其他不相关产业的方法,往往会得不偿失。

举例来说,根据目前国内的学术界研究总结,艺术资产缔约各方的相互监管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其操作借鉴的是其他金融资产交易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恰恰不适合甚至阻碍了艺术资产投资的发展与收益。作品的储存保管强调在银行或第三方的保险库,以确保安全互信。实际上在艺术基金的运营中,理想的状况并非把作品藏匿在万无一失的地方,而是尽可能多地在展览中曝光,提升其知名度;不但可以在美术馆向公众展现,也可以在理想的私人场合、会所、画廊等向潜在客户展现,从而为买卖交易创造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七、“一带一路”倡议下艺术资产的布局方向与策略

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也是产业布局和策略的重要依据及指导原则。我们应当正视国内的地域性局限,进行国际化的全产业链资源整合,并在研究中发现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国家顶层倡议和利益要求的艺术家和作品,兼顾严谨的学术精神与创新性思维,构建“一带一路”大时代的产业平台。

(一)国际间、全产业链资源整合

中国的艺术产业界以往多基于国内的美协、书协、画院等机构的行业组织力量,地方特色和活动能力较强,但缺少跨地区和国际间的交流互动,使产业发展的地域性限制问题日渐突显。在创作产出上往往“近亲繁殖”,作品多属同样或类似的地方流派,缺乏新鲜创意,也没有独特风格。在产业经济上受地域能力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和效益。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将加强各方面的合作机制,互联互通。产业参与的各方要打破地域思维的迷思,响应并善用国家政策的外向方针,坚持国内外并重,协力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公私机构进行交流,将产业的影响力向外推广,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力量会逐渐积累,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引导公众熟悉和了解中国艺术。必要的宣传也可以加强公众的理解,因为当代艺术非常依赖解释和说明。

策展人是沟通艺术家、学术界、购买群体、展馆画廊等诸方关系的重要角色,在中国艺术市场中是一个全新的职业,它来自英文“curator”,即“curate”的人。“Curate”这个单词在“选择、组织(某个收藏或展览的作品)”之外,还有“照顾、关爱”的意思。策展人的作用,在西方成熟的体系里,主要是为一个展览选择作品,按照某种学术线索组织展示陈列,撰写导览手册,编撰图录。策展人服务的内容还包括以自己的专业为某个有实力的收藏家挑选和搜罗藏品,建立收藏体系。另外,在某些展览活动中(如艺术博览会和拍卖公司的私洽活动),策展人不但负责挑选展品,还负责招商和销售展品,于是在选择作品时要考虑其对销售业绩的影响。在策展人的多项工作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往往被忽略,那就是与艺术产业的核心之一——艺术家有关的工作。一个高端的专业策展人,实际上也能作为某些艺术家的顾问和导师,类似职业运动员的教练,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艺术家离开“保育”他们的学院后,在漫长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展策人能够慧眼发现艺术家的天赋和缺陷,在创作发展方向及人生各阶段目标上给予艺术家充满智慧的引导,在艺术家感到孤独绝望时支持鼓励艺术家坚持下去,并激励艺术家重燃斗志。

(二)布局方向与策略

身处亚洲,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的产业布局,可多关注亚洲现当代华人艺术大师及他们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具备一些共性,如出生在中国、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具有在西方留学或长期生活的经历、擅长使用东西方的水墨与油彩媒材、创作中融入东方思维之根脉与西方表现形式、在世界多个美术馆举办过系统性的学术展览、作品被国际间美术馆购藏、主要收藏群体遍布全球等。他们能够理解并尊重传统,东西兼备,深谙西方艺术潮流,却能坚持民族性,不随波逐流,不懈地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又自成体系,如李可染先生说的“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由大时代的机会成就的,后不可再造。

近年来,在艺术品投资领域,很多人都在积极有效地努力。2011年11月,在由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国家艺术理事会、南洋艺术学院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政府、厦门美术馆联合组织的中新两国文化交流活动中,林学大、林友权父子在厦门美术馆举办了作品联展,并出版展览著录《(新中两国艺术交流展)传承与开拓——林学大与林友权美术作品展》。2015年,北京保利艺术馆与新加坡当代美术馆合作举办了陈文希精品回顾展,并出版展览著录《陈文希大师精品回顾展作品集》。该回顾展对印度尼西亚重要收藏家珍藏约30年的陈文希各个时期的240余件作品进行了学术整理,是艺术家陈文希逝世以来最大规模、最完整的一次回顾展,成为陈文希研究领域的重要参照指标。2016年,松艺术基金会与新加坡当代美术馆联合举办杨可均亚洲巡展,新加坡当代美术馆出版《悦情可均——杨可均亚洲巡回展》大型作品集。这些研究填补了新加坡学术界对于这些先驱华人艺术家的研究之缺疏。目前,松艺术基金会正在协助刘抗家族整理刘抗本人的作品及其家族收藏的作品,其中包括大量刘抗与刘海粟的书信和刘海粟赠给刘抗的作品。这些长期的规划、布局和努力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领域的落地与推进产生了切实而正面的影响,可以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文化软性实力方面的融合与对话,减少误解与冲突。此外,产业的布局发展需要韧性和耐性,既需要进行长期规划与布局,也需要拥有学术的高度和深度,其效果可能在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坚持后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结语

大师的出现会让我们回首看见“传统”,每个时代的大师都是引领时代的先行者,“传统”正是由他们发掘造就推动,并延伸拓展的。今日大师之实践,成为明日大师之传统。值中华崛起之际,在艺术领域出古入今、融合东西的伟大探索,正是我们在艺术鉴赏和收藏投资领域密切留意的,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顶层倡议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重点。艺术融入生活,全面提升审美,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享受高端艺术升值所带来的资产品质和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

艺术产业是国家内在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艺术产业政策与实施策略是国家顶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生活与人民的幸福感提升及国家整体发展水平提升息息相关。艺术从来都不只是风花雪月,而是大国重器。

巴菲特曾说,“如果只要了解历史就能推测未来投资赢利,那么最富有的人都是图书管理员”。艺术品收藏和交易是艺术产业中历史最悠久的部分,其涉及的学问极其细腻、深奥,往往需要学习多年才会有些微的心得,也是艺术产业中值得作为资产进行终身投入和管理的部分,我们必须长期不断地学习和领悟。

参考文献

[1][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 戴行钺,译.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6.

[2][美]米切尔. 风景与权力[M]. 杨丽,万信琼,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371.

[3][英]约翰·伯格. 毕加索的成败[M]. 连德诚,译.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6.

[4][美]巫鸿. 美术史十议[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5][美]佩姬·古根海姆. 一个艺术迷的自白:佩姬·古根海姆自传[M]. 徐小丹,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120.

[6][美]巫鸿.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 李清泉,郑岩,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JmatZy1d7+5lCAc2YsAg7QzElsIvf+R4oB4RV9wEqTJdImkk9vKYg6rZvgzRT6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