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彭杨学校

张琴秋随沈泽民一起到达鄂豫皖苏区以后,立即投入苏区的革命工作。

张琴秋到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后,组织上立刻分配张琴秋去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工作。这个第四分校,1931 年 2 月创建于湖北黄安檀树岗大斛乡聂氏祠堂。鄂豫皖特委书记、军委主席曾中生任校长,刘祺任政委,李昂任教育长。所以,张琴秋到鄂豫皖苏区时,这个第四分校刚建立不久。

中央鄂豫皖分局成立以后,为了纪念彭湃、杨殷两位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的先烈,这个第四分校改为彭杨军政干部学校。1931 年 11 月 7 日红四方面军成立以后,彭杨军政干部学校直属方面军总部归属鄂豫皖军事委员会领导。1931 年 7 月,学校迁到新集的一家大当铺内(今县委大院)。1931 年冬天,彭杨军政干部学校又迁移到八里畈丁李湾。此时,校长为蔡申熙,李特任教育主任,张琴秋任教务长。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高敬亭担任总务主任。当时的教师有李昂、吴展、费子明、范志波等 20 多位。关于张琴秋在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担任的职务,许多传记介绍,都是说她担任政治部主任。包括一些介绍党史的刊物,也都说张琴秋担任政治部主任。据《新县教育志》介绍,在彭杨军政干部学校,张琴秋担任的是教务长职务,并非政治部主任。彭杨军政干部学校迁到新集以后,“上海大学毕业生张琴秋(女)任教育长”。 应该这是比较准确的史料表述。

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是一所培养红军排、连、营军事干部和政治工作干部(连、营党代表)为主的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学员主要来源于鄂豫皖三省红军青年连排干部、战士,也有地方苏维埃政府选送的优秀青年和列宁高小学生。初期开设学兵一队、二队和政治队、特务队,后来学兵队分设步兵、炮兵、骑兵。学员由 200 多人发展到 400 多人。分期轮训,每期 3 个月。训练经费、包括学员的生活费用,主要由鄂豫皖苏区军委批拨。学校的课程主要有军事课、政治课、经济课、文化课等。军事课讲战斗条例、野战条令、游击战术、实战演习等,由校长蔡申熙主讲;政治课讲社会发展史,讲党的建设,讲红军政治工作,由吴展、李昂主讲;经济课讲鄂豫皖苏区的财政,讲合作社。文化课有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唱歌等。国文、唱歌由张琴秋教授。据说,当时鄂豫皖中央分局、鄂豫皖省委、军委的领导沈泽民、陈昌浩、徐宝珊、成仿吾、张国焘、徐向前等经常到彭杨军政干部学校讲课。

彭杨军政干部学校的生活十分正规,平时生活严肃活泼,学习训练紧张有序。校门口有红军战士日夜持枪站岗,首长出入校门都要行礼。学生穿军服,打绑腿,戴红五星八角帽。开饭吹哨子,一起吃饭。早晚点名。课余活动丰富多彩,十分活跃。学校有自己的文工团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同时还经常深入各区乡,宣传革命形势,帮助群众识字,等等。

在这样的学校里,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而且多才多艺的年轻革命家张琴秋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据宋侃夫同志回忆:

我第一次见到张琴秋同志是 1931 年秋。那时,我奉命到达鄂豫皖苏区的中央局所在地的新集(即今河南省新县县城)。一到那里,我立即被一种沸腾的生活战斗气息所吸引。每天拂晓,军号一响,部队、机关、团体、学校的所有人员,都涌向一个人们称之为“红场”的大广场,和着一、二、三、四的口令,列队进行着各种操练。一位头戴军帽,身着军装,腰束皮带,打着绑腿的青年女干部,目光灼灼,精神抖擞地同大家一起操练。经人介绍,我才知道她就是 1925年和蔡和森、沈泽民等同志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 年回国,后被派到鄂豫皖苏区,任彭杨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同志。她出国学习前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参加过“五卅”斗争。我们一见面就像老战友一样交谈起来。她生活朴素,房间里除一床一桌几张条凳及书籍外,别无他物。学员们经常在她房间里进进出出,谈这谈那,他们谈得那样热烈,那样融洽,那样亲密无间。她不仅和学员们一起操练,有时还参加文艺演出活动。这些感人的事迹,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宋侃夫是张琴秋的老战友,他的回忆十分珍贵。张琴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依然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激情,是难能可贵的。据军史专家卢振国介绍:在彭杨军政干部学校工作时,“张琴秋除以学员身份抓紧时间认真听课,积极参加训练,以及到野外摸爬滚打之外,对于本职工作也像一团火!她当时还兼任学校的政治教官,每天轮流到各连去上政治课,讲授马列主义理论和时事政治课程。课间休息时,也少不了给学员教唱革命歌曲。她当时所教唱的第一支歌,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国际歌》!时值巴黎公社 60 周年,她从巴黎公社的流血失败,讲到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以及《国际歌》每一段歌词的意义所在,并特别强调地说:‘我们红军指战员,都必须学会唱《国际歌》!我们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不怕流血牺牲,就是为了打碎旧世界,消灭那些毒蛇猛兽,让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同志们,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到明天,共产主义就一定要实现……。’”张琴秋利用文艺来激励红军战士的故事,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徐深吉将军也记忆犹新,说:有一天他正在值班,并且负责全排战士操练军事动作,这时,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张琴秋在军队首长的陪同下,漫步来到操场上,看战士操练。徐深吉还记得,张琴秋还穿裙子,非常美丽,这些在山沟沟里常年战斗的红军战士,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装束。当战士们操练完毕,按照惯例,在队伍解散之前,徐深吉指挥大家唱了一首歌。这时,站在边上的张琴秋突然大声问战士们:“同志们,你们会唱《国际歌》吗?”徐深吉回答说:“会唱!就是唱得不够标准。”一位军首长对张琴秋说:“张琴秋同志,请你来给我们的战士教唱《国际歌》,好不好?”这时,张琴秋并不谦辞,走到队伍前面,先叫大家唱一遍,然后一一纠正,并将《国际歌》的歌词逐字逐句讲解给大家听。并强调,我们红军战士一定要会唱《国际歌》,知道我们的流血牺牲,就是为了解放全人类,为了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紧接着,张琴秋又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国际歌》,直到唱熟练为止,看着这些红军战士唱《国际歌》的精气神,张琴秋露出满意的神情。对徐深吉说:“你们这些小鬼很机灵,学得很快啊!以后就照我教的这样唱。”

后来,红四方面军战士普遍会唱《国际歌》,用《国际歌》的精神来鼓舞士气,坚定革命信念,这与张琴秋的努力宣传分不开的。据《新县教育志》介绍,新集的彭杨军政干部学校办学 15 个月,5 期共培训学员 1000 余人,为红军造就一批排、连、营级干部。这中间,张琴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功不可没。

据当地史料介绍,当年张琴秋在彭杨军政干部学校当教育长时,也非常关心当地的教育事业,张琴秋刚刚到新集时,正好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在新集创办了一所师范学校,学制 6 个月,为根据地各个县的列宁模范小学培养教师和校长。这个师范学校,郑位三兼政委,成仿吾兼任校长,成仿吾亲自审定这个师范学校的教材,而政治常识则由郑位三和张琴秋等教授。

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成立以后,文化的氛围十分浓厚,宣传声势十分浩大,集镇和乡村虽然闭塞,但是苏维埃的理想,红军的思想,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革命纲领,在苏区的角角落落都能看到,让苏区老百姓充满希望,充满革命的激情。甚至列宁的语录,在这深山里都能感受到。如 1932 年春,鄂豫皖中央分局作出《红五月决议》,要求苏区各县特别抓紧开展成人识字活动。特苏文化委员会和总工会在 1月 16 日发出通知,规定 1 月 21 日列宁逝世纪念日起至 28 日为“识字运动周”,并印发了如《识字运动歌》等普及性的宣传品。苏区还张贴了列宁语录“在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以及鄂豫皖苏区政府提出的“为了准备未来的美丽的社会建设,在目前要先从识字运动开始!”等。1931 年 7 月,鄂豫皖苏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提出,苏区“须努力消灭文盲”,要广泛“组织识字班、读报班、读书班”。于是在鄂豫皖苏区一片热气腾腾,各种形式的识字活动如雨后春笋,在苏区开展起来。儿教父,女教母,孙子教爷爷,孙女教奶奶,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还把写好的字挂在路口的树上,让行人认字,晚上还送字上门,等等。这些,与沈泽民、陈昌浩、张琴秋等留苏学生的到来有关,他们用大城市的文化看到了鄂豫皖苏区农村山区的落后和贫困,看到了中国革命前进中的瓶颈,所以这些洋学生出身的革命知识分子,硬是在贫瘠的红色土地上传播革命文化。省委书记沈泽民甚至还照搬苏联模式,在鄂豫皖苏区推行“星期六义务劳动”这样的活动,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依然充满革命的理想。

然而,鄂豫皖根据地中央分局成立以后的几次战役的胜利,让来根据地不久的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自以为是、容不得别人意见的恶劣作风并得到膨胀,尤其是张国焘以树立自己的“权威”而形成的野心,给根据地造成恶劣影响。张琴秋的革命之路,也因为张国焘的错误,而变得曲折而坎坷。 /ia+7HHe+cr8JYgKO2zQ11fMUrURsI5Q4UF2sSWD5Eys0vQrO+A2SE6O+TnTVQ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