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要面对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生存问题,肉体要能存活;二是人性的升华问题,要保持良好人格。我们不可能回到贫穷时期来进行锻炼,但我们可以借着教育的力量来拒绝堕落,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格。很多孩子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水平急速提高的社会,形成了一种“唯钱是亲”的不健全人格。这些孩子形成这种不健全人格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环境过于优越,不知道何谓“吃苦”。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下面的场景。
小伟的妈妈下午买菜回来,就急急忙忙地拿了一袋“好东西”到小伟房里。
“小伟,你看我买了什么?我给你买了几件新衣服喔!”妈妈说。“我才不要咧!全都是‘撒切尔牌’(意指在菜市场买的商品)的,穿出去很丢脸耶!”小伟任性地回答。面对任性的小伟,妈妈说:“你怎么这么说?从小就要学节俭,免得长大后有麻烦!”
小伟的这种态度,其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这些孩子逐渐变得虚荣心强,认为金钱至上,甚至认为金钱的价值超越了亲情和友情的价值,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当然,这与父母的教育有关。
今日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相对提高了,但消费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奢侈的开始、价值观的扭曲,并不意味着追求金钱、享乐、挥霍无度的腐败风气。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坚实后盾,永远在孩子的身后给予他最多的支持与信任。但有些父母只给予孩子最大的物质享受,把对孩子的爱全部化为金钱的形式,什么都为孩子承担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很多本来可以动用脑筋和双手解决的问题,这些父母会用金钱的方式来解决。他们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权利。孩子总有一天必须要独自面对生活,但这些父母的“爱”就成了孩子独立的杀手。金钱万能的观点会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事事依赖金钱的心理也往往使孩子经不住社会大潮的洗礼,无法真正成长。为了避免让孩子形成事事依赖金钱的观念,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父母要让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金钱观
有很多东西都是金钱买不来的。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金钱能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金钱能买到书本,但买不到知识;金钱能买到朋友,但买不到友情……
2.让孩子体会挣钱的不易
一些孩子之所以大手大脚花钱、喜欢和别人攀比,是父母从未曾教育过他们要勤俭节约。父母对他们宠爱有加,钱袋永远向他们敞开着,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金钱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认为只要自己伸手,父母就能拿出钱来。我们要想让孩子勤俭节约,就要让他们知道金钱来之不易,这样他们才会知道节省。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一个周末的下午,小雨要爸爸带她逛商场。她看中了高档的衣服,还要高档的玩具,爸爸不给买,她就噘着嘴不理爸爸了。
爸爸看到女儿这样,想到了一个卖衣服的同学,一个好办法在他心里涌现。他说:“小雨,你想要买东西,爸爸可以给你买。但是,你得先答应帮爸爸一个忙。”小雨听爸爸这么说,爽快地答应了。
“爸爸有个同学是卖衣服的。这样,你先跟叔叔去卖衣服。帮叔叔卖出去10件衣服后,爸爸就给你买刚才你看上的那些衣服和玩具。”从没卖过衣服的小雨很高兴,觉得很新鲜,立即回答爸爸:“好啊好啊,卖10件衣服很简单嘛。咱们快走,找叔叔去!”
于是,爸爸把小雨带到卖衣服的叔叔那里,小雨就一本正经地跟叔叔站在一起,帮助叔叔卖衣服。虽然小雨和叔叔每次都很热情地招呼顾客,可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一件衣服也没卖出去。小雨难过得不得了,没想到卖衣服这么难。而当天下午,小雨和叔叔的生意有所好转,卖得很好,当爸爸拉着小雨的手要去买衣服时,小雨摇着头说:“爸爸,我不要那些东西了,就从叔叔这里买一条便宜点的裙子吧。挣钱太难了。”
小雨的爸爸是个教育女儿的有心人。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节俭:“女儿啊,你一定要省着花呀。爸爸每天出去工作,好辛苦啊。”“孩子,爸爸挣钱不容易啊,你不要再买那么贵的衣服了。”其实千言万语,都没有让孩子去亲自体会一下挣钱艰辛的效果来得好。
3.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
“大富由天,小富从俭”“聚沙成塔”都说明了节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要真正聚集生活的财富,除了要“开源”,还要“节流”。但别忽略了“当用不省”的道理,否则就会成了“守财奴”“铁公鸡”,有可能委屈自己又影响了生活质量,还失去了助人行善的机会。父母要教育孩子把金钱用在刀刃上。例如,可以带孩子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他认识到金钱的真正价值。
总之,现代社会消费水平发生变化,我们要引导孩子形成一种正确的金钱观,而不是让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孩子奢侈的开始。我们要教育孩子正确地认识金钱,不忘艰苦奋斗的美德,才能有朝一日,放开孩子的手,让他独自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