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 ① ,生近二边长苦辛 ② 。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③ 。
今年大旱千里赤 ④ ,州县仍催给河役 ⑤ 。
老小相携来就南 ⑥ ,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 ⑦ ,路旁过者无颜色 ⑧ 。
汝生不及贞观中 ⑨ ,斗粟数钱无兵戎 ⑩ !
河北边境的百姓,生活在与辽国和西夏接壤的地方,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艰难。
家家户户艰难地抚养子女,让他们从小就学习耕织,只可惜收获的粮食和织品要交给朝廷作为赋税,同时还要供奉夷狄人吃穿。
今年是大旱之年,灾荒绵延千里而寸草不生,致使农家空无所有,但州县官吏仍然催缴赋税、甚至抓壮丁做苦役去充当。
那些男女老少只好相互搀扶向黄河以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但老百姓自家也缺粮断餐。
边民的悲痛愁苦如同大白天遇到阴云遮空、天昏地暗,在路旁经过的行人个个都是神情黯然,面色苍白。
可叹你们没赶上出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候一斗稻谷只需要几文钱,而且还没有战乱!
自从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后,宋朝每年向辽国和西夏“赠送”大量的岁币,以求苟安。这沉重的负担首先落在了边境老百姓身上,使百姓苦不堪言。诗中首先写“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说明百姓每天都辛苦劳作,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但因为朝廷软弱,边境人民却要将自己辛苦劳动所得全部拱手上缴,即使遇到天灾之年也不能幸免,简直是无法生存。所以说,这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着重描写了北方灾民扶老携幼逃荒到南方的凄惨景象,形象地抨击了朝廷对内重敛、对外屈辱的腐败政策,也表达了王安石那种主张富国强兵的愿望。
全诗布局精当,言简意赅,字字句句饱含血泪,同时透露出作者内心无比的沉痛与对百姓的同情。诗中采取转折递进、层层深入、对比等表现手法形成文势跌宕之美,大有杜诗的“顿挫”之妙。
明妃初出汉宫时 ① ,泪湿春风鬓脚垂 ② 。
低徊顾影无颜色 ③ ,尚得君王不自持 ④ 。
归来却怪丹青手 ⑤ ,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 ⑥ ,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⑦ 。
寄声欲问塞南事 ⑧ ,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⑨ 。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⑩ ,人生失意无南北。
当王昭君刚刚起程离别汉宫的时候,泪水打湿她娇美的脸庞,鬓角的长发微微低垂。
她面容惨淡地看看自己的影子,徘徊不前,而此时的凄楚之美还是让君王的感情难以克制。
送亲回来后,君王却责怪画师毛延寿。在他眼中,像王昭君这样美貌的人平生实在是没有见过。
但是神情姿态向来是不能描摹逼真的,当时把毛延寿杀掉实在是太冤枉。
王昭君心里明白,这一去就再也不能回来,可怜她全身还是穿着汉朝的裙衣。
从今后,遥寄相思想要询问故乡的事,也只能年复一年双眼望着大雁飞来飞去。
终于,家人在万里之遥传来了消息,让昭君好好安心在匈奴的毡房,不要将家乡想念追忆。
难道你没看见汉代阿娇失宠被关闭在长门宫里,虽然与皇上近在咫尺却难相见,所以说,人生如果失意是没有天南和地北之分的。
昭君出塞,是历代文人常用来抒发情怀的题材。王安石也是借事抒情,用王昭君的经历表现出自己在政坛上没有知音的苦恼。王安石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破旧立新、突破传统的世俗观念、一反前人旧说,含蓄地指责了封建统治者刚愎、愚昧,以及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这首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手法入笔。昭君出宫门,泪湿鬓角,虽然自顾“无颜色”,但汉元帝见了,竟然被她楚楚可怜的凄美迷住了而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的美不在于容貌,而在于气质,即“意态”。然而画师却没能将昭君的美表现出来,所以引出了“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历史悲剧。无论是事出有因,还是昭君太美而画师无法描摹,均已成为千古绝唱。
诗的后半部写昭君人在塞外,但心里仍然关心祖国的情形。她想知道家乡事,期盼鸿雁传书的样子可想而知,但盼来盼去只盼来了“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这是家人在无奈中对她的安慰。结尾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是点睛之笔,表明了诗的主题,从而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慨,通过昭君“不改汉服”来表现她爱乡爱国的深厚感情,也暗寓了王安石自己心中对皇帝的忠诚,以及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代子百姓 ① ,公私无异财。
人主擅操柄 ② ,如天持斗魁 ③ 。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 ④ 。
奸回法有诛 ⑤ ,势亦无自来。
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 ⑥ 。
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
礼义日已偷 ⑦ ,圣经久堙埃 ⑧ 。
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咍 ⑨ 。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 ⑩ 。
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 ⑪ 。
利孔至百出 ⑫ ,小人私阖开 ⑬ 。
有司与之争 ⑭ ,民愈可怜哉。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君主把百姓当子女看待,公家和私人都没有非分的资财。
君主独揽大权,就像上天掌握着众星的运行一样。
征收和给予的大权都由君主掌握,侵吞他人财物被看作是奸恶邪僻的行为。
奸恶邪僻的人要受到法律制裁,邪恶的势力也就很难存在。
三代以后的帝王开始将权柄反交给下人把持,从而使兼并之势盛行,老百姓也就难以管理。
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甚至还大兴土木修筑了怀清台。
礼义一天天已经沦丧,圣人的经典也被长久地埋没在尘埃里。
三代抑制兼并的办法虽然还有所遗留,但谁要想说起它便会遭到讥笑和责怪。
那些鄙俗的官吏不知道治国的方法,只把横征暴敛看作是自己的才干。
那些迂腐的儒生不知道事情变化的严重性,认为兼并的现象可以不必制止。
生财之道到了层出不穷的地步,奸诈的小人便趁机私自操纵开合事态。
官吏和奸诈的小人之间不停地争夺财富权利,那么百姓的处境就更加可怜悲哀。
这首诗约作于皇祐五年(1053年),王安石当时任舒州通判。他认识到日趋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给百姓带来的祸害,所以提出了抑制兼并的主张。这首诗直接以议论的形式如同抽丝剥茧一般,层层剖析兼并的危害。首先指出“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从历史过渡到如今,目光犀利而深邃;语言质朴无华,简洁透彻,同时在一连串带着强烈谴责意味的诗句中,王安石把那些顽固派和兼并他人财物之徒揭示出来,将他们不顾国家命运、不管人民疾苦的丑陋邪恶用心批驳得体无完肤,表现了王安石对这股腐朽势力的憎恶和蔑视,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坚定变革图强的进步思想。
吏役沧海上 ① ,瞻山一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一狙山上鸣 ② ,一狙从之游。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③ 。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④ 。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⑤ ?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啮 ⑥ ,一毛不得留。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 ⑦ 。
所嗜在果谷 ⑧ ,得之常以偷 ⑨ 。
嗟此海山中 ⑩ ,四顾无所投。
生生未云已 ⑪ ,岁晚将安谋?
我因公出行的船只航行在大海上,看见海中有座小山就暂时抛锚停舟。
我很奇怪是什么人把这座山弄得如此光秃秃的,本地的百姓说出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曾经有一只雄猴在山上鸣叫,另一只雌猴听到后,便过来跟随它一起嬉游。
两只猴子相互交合生下了孩子,它们的子孙后代从此就越来越多而稠密。
起初山中的草木非常茂盛,吃的根本就不用发愁。
它们互相拉扯着登上最高的山顶,有时也曲折婉转地到山林深幽之处去寻找食物。
这些猴子们个个吃得膘肥体壮,整座山却被侵夺摧残得残败不堪。
它们你争我抢只顾求一饱,哪有闲暇时间去商议如何收藏保留食物?
那些大猴子还在独自伤心难过,小猴子们也已经开始暗自发愁。
那座山的草木渐渐被猴子们啃嚼得精光,变得寸草不留。
那些猴子虽然机巧过人,却不会像人一样手持农具耕田播种与秋收。
它们喜欢吃的是果实谷类,得到这些食物常常是只顾眼前、依靠不劳而获去索求。
可叹这座山处在茫茫大海之中,环顾四周都是海水,猴子们无处可去。猴子们一代代繁殖下去没有止境,如此一年又一年,真不知道秋冬季节将怎么去谋划生活?
这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寓言诗,主要描写的是在海上有一座光秃秃的孤山,在这山上住着一大群猴子,但这些猴子只知道漫山遍野去寻找现成的食物。它们为了自己吃饱,不惜你争我夺地摧残那些植物,却没有收藏与播种的智慧和本领,反而是不断繁衍生息的猴子越来越多,以致于本该枝繁叶茂的季节,可这山上植物却被践踏吃光。因此,诗人见此情景不禁对它们秋冬季节的生活将没有着落而感到伤悲。
纵观当时的社会背景,这首诗也是在暗暗讽喻那些大小官吏像猴子一样,不从事生产、不关心国家的积累储备,各自图谋私利,巧取豪夺,坐吃山空,最终使国家成为一座“空山”。从思想上来说,本诗能引起人们在多方面的警戒,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望夷宫中鹿为马 ② ,秦人半死长城下 ③ 。
避时不独商山翁 ④ ,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⑤ 。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 ⑥ ,花间相见惊相问 ⑦ 。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⑧ 。
闻道长安吹战尘 ⑨ ,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 ⑩ ,天下纷纷经几秦?
在秦国望夷宫中有指鹿为马的人,大多数秦人因为赋劳役而累死在长城脚下。
那些逃避当时战乱的人不仅仅有“商山四皓”,也有躲在桃花源里种桃的人。
他们逃到那里种桃树,也不知道度过了多少春秋,年复一年采花吃果把桃枝当作柴火烧。
他们的子孙后代在这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心中只有父子观念而不分君与臣。
渔人泛舟不知这里路途的长短而迷失在桃花源,在桃花深处与桃源人相遇,彼此惊讶地相互询问。
桃源中人与这世外隔绝,哪知古时曾有秦朝,身在山中又怎能预料当时已经是晋代。
可是桃源人听说长安城里又发生了战乱,春风中回首往事,还是禁不住悲泪长流沾湿了佩巾。
舜帝已经死去,又岂能再让他得以生还,看天下纷纷扰扰,不知已经过多少如同倾覆暴秦的战乱。
晋代陶渊明曾写过《桃花源记》,其中描写了一个和平悠闲、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生活场景。王安石所写的这首古诗便是利用这个题材加以发挥,凭借自己的想象,思古抚今、一挥而就,反映了历来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现实。诗中主要从议论入手,并适当引用历史典故,着眼于历史的兴亡,展示出当下一个真实存在的人间世界。诗中既表达了对乱世的不满,又道出了对那种“虽有父子无君臣”的淳朴平等社会的向往,反映出王安石秉承的“致君尧舜”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诗文特点。
作者善于巧妙翻新陶诗佳句,强调其深刻的内涵,同时点明了桃花源的来历,桃源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等特点。其中“渔郎漾舟迷远近”四句概括了《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惊叹之语,耐人寻味。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不止而发出无奈的感慨。至此结束全篇,却意犹未尽。
吾观少陵诗 ① ,谓与元气侔 ② 。
力能排天斡九地 ③ ,壮颜毅色不可求。
浩荡八极中 ④ ,生物岂不稠。
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 ⑤ 。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⑥ 。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⑦ 。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 ⑧ 。
伤屯悼屈止一身 ⑨ ,嗟时之人我所羞!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 ⑩ 。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我看杜少陵的诗,可以说是与世间物质本原相通,具有浑然正气。
他的诗有开拓天宇、旋转大地的力量,那雄壮的面貌和坚毅的神情都是我难以企及的。
在这广阔浩渺的世界中,自然就会生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有美丑、大小,而且千差万别,竟然看不出是怎样被创造万物之手雕镂、刻画出来的。
杜甫具有这样的才华,可惜命运多舛到了极致,他一生穷困潦倒,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他年近半百只担任了一个小官,可是后来还是免不了被贬谪流徙,忍饥挨饿漂泊了半个九州。
他的妻子瘦弱,后来他的幼子饿死,一家人在战乱年代还常常遭受盗贼兵祸的威胁。
这样的环境下,杜甫依然不忘记忧思国家社稷安危,他用诗歌揭露战争的残酷,去吟咏民间疾苦。
他的心愿是希望皇上能成为像尧舜那样圣明的君主,大臣都能像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旦一样贤能。
他一个人住在破旧的屋子里,宁愿让他受冻而死,也不忍心看着天下人在寒风冷雨中颠沛流离。
现在的人只为个人困境悲叹,伤感自己怀才不遇,我真为他们感到羞愧。
所以当我看到杜甫的画像时,想起了他高洁的品质和才华,再一次泪流满面地躬身祭拜。
只是如今推想杜公的思想和胸怀,自古以来很少见,我真希望他能起死回生,然后追随在他的身边一同畅游。
这是一首颂扬人物生平的七言古诗。诗中五言与七言交错而发,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抑扬顿挫之间使人心潮澎湃,情感一触即发。
皇祐四年(1052年)王安石在任舒州通判期间,辑录了一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集,并写有《老杜诗后集序》,足见其对杜甫推崇备至。在这首古诗中,王安石传神地刻画了杜甫的精神风貌,真切地表现了他的心中所感。诗中先是从杜甫的诗歌写起,赞美他的诗歌气势非凡,有天地浑然之气,而且“力能排天斡九地”,其“壮颜毅色不可求”,足以“天地造化万物,或丑或美,大小巨细,千姿万态的化育之功”,显然这是在比喻杜甫不同凡响的才华;再写杜甫仕途的悲惨遭遇,以及本来就家庭贫苦却又遭受丧子之痛的境况,默默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最后赞美杜甫的高尚人格,表达了对杜甫的钦佩之情。
全诗对杜诗和杜甫爱国忧民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的人道情怀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并且给予高度热情的赞扬,这首诗也因此成为历代题咏杜甫画像诗中的名作。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② 。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③ 。
水秧绵绵复多稌 ④ ,龙骨长干挂梁梠 ⑤ 。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 ⑥ ,虽非社日长闻鼓 ⑦ 。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⑧ 。
老翁堑水西南流 ⑨ ,杨柳中间杙小舟 ⑩ 。
乘兴欹眠过白下 ⑪ ,逢人欢笑得无愁。
我歌唱风调雨顺的元丰年,十天下一场小雨,五天吹一次和风。
那一行行的麦垄覆盖了田野,方圆千里都看不见泥土,漫山遍野都种上了黍,仿佛与云彩相连,遮蔽了天空。
水田里还种了很多糯稻,青青的稻秧绵延无边,由于风调雨顺,水车被闲置,长杆就挂在屋梁上。
从水中拖出渔网,网上来的鲥鱼盖满了沙洲,沙滩旁的芦笋肥嫩甘美,味道胜过鲜美的牛乳。
花费百十个小钱就能沽到一斗左右的美酒,虽然不是祭祀社神的日子,但也常常能听到锣鼓喧天。
吴地的小伙子打着拍子唱起歌,少女们翩翩起舞,只听见他们唱出了快乐,看不到有所愁苦。
老翁乘着小船顺着开挖的护城河向西南漂流,然后悠闲地把小船系在杨柳荫中的杙木桩上。
此刻乘兴斜躺在小舟里似睡非睡,悠然漂过白下城,见到的人都是欢声笑语,收获的是无忧无愁。
在宋神宗元丰初年连年丰收,农村生活大有改善。王安石目睹这一切心中欢喜,同时也写了很多作品加以赞颂,这首七言古诗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对北宋变法改革后的颂歌,也是王安石政治理想的一种表露。
此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陆地上的麦田、山野,歌颂了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喜人气象;接下来描写了水田稻秧、沙洲鲥鱼、滩涂芦笋,到处是收获的景象,歌颂了元丰年间五谷丰登、物产丰美的盛况;最后八句为第三部分,通过描写美酒不贵、锣鼓喧天、少男少女踏歌跳舞、老翁悠然出游等场面,反映了元丰年间人民的幸福生活。这首诗虽然没有明写王安石变法的效果,但眼前所呈现出来的民风和谐、人民安乐的社会情态,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所带来的效果不失是一个形象而有力的证明,使此诗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
自予营北渚 ② ,数至两山间 ③ 。
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
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
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
只应身后冢 ④ ,亦是眼中山。
且复依山住,归鞍未可攀 ⑤ 。
自从我在临近北面的水涯边建造了钟山半山园,曾有好几次到钟山的两座山峰之间游玩。
临行前总是喜爱那山间“曲径通幽”的美好,等到出山回家时却因为曲折的山路而发愁犯难。
那里的山花像用清水洗过一样明净鲜艳,山中的鸟儿和天上白云一样悠闲。
我想要抛开大山而去,大山却劝我赶快回来。
想来我身后的坟墓,就应该是眼前这座山了。
不如就暂且依着两山之间住下吧,这样就可以不用再费力攀登马鞍骑马回城。
这首诗是王安石退居江宁以后所写。王安石在去钟山的半路上修建了一个居住的地方,起名叫“半山园”。几十年的政治生涯,在争争斗斗之中度过,王安石也有些厌倦了,此刻退居到乡野,也算是实现了投老山林的心愿。卸掉推行新法的政治担子,他感觉到了生活简单淳朴而美好的样子,所以他深深地爱着大自然,时常徜徉其间,甚至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其中“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这两句既是写实,又是深有寓意。通过临行前与回归后两种情态的对比,表达了王安石对山林田野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仕途生涯沉浮不定的忧虑。这首诗连用了九个“山”字,形成了独特的行文特色,使主题内容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达到了人与山浑然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柳叶鸣蜩绿暗 ② ,荷花落日红酣 ③ 。
三十六陂春水 ④ ,白头想见江南。
柳叶和秋蝉都呈现出暗绿的颜色,荷花在落日霞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红艳。
看着三十六陂的春水荡漾,这令已经白发的我很想再去看看江南。
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出游西太一宫时,写下了这首题壁诗。
诗的前两句写柳暗蝉鸣、荷花映日。此处主要从视觉和听觉着笔,体现了那些鸣蝉隐身于浓密的绿荫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的神秘感,以及荷花在霞光映照下的美艳绝伦。这里将荷花拟人化,令人情不自禁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后的娇柔之美;后两句由眼前的水上景色联想到自己的故乡,艺术手法上大有回环往复之妙,含蓄地表达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全诗的情境由真入幻,语意简明含蓄,既有意境之美,也有绵长蕴味,令人如临其境,难以忘怀。
巫山高,偃薄江水之滔滔 ② 。
水于天下实至险,山亦起伏为波涛。
其巅冥冥不可见,崖岸斗绝悲猿猱 ③ 。
赤枫青栎生满谷 ④ ,山鬼白日樵人遭 ⑤ 。
窈窕阳台彼神女 ⑥ ,朝朝暮暮能云雨。
以云为衣月为褚 ⑦ ,乘光服暗无留阻 ⑧ 。
昆仑曾城道可取 ⑨ ,方丈蓬莱多伴侣 ⑩ 。
块独守此嗟何求 ⑪ ,况乃低徊梦中语 ⑫ 。
巫山高耸,迫临着滔滔不绝的江水。
水势在这里确实是到了惊险的地步,山的形状也变得起伏不断,似乎成了波涛一样。
山巅高耸入云,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山崖陡绝,猿猴因无法攀援而悲伤。
枫树和栎树长满山谷,山中的鬼怪白天也出来,听说曾经被砍柴的樵夫遇见过。
巫山神女出没的地方,旦为朝云,暮能行雨。
巫山神女用轻云和朗月作为自己的丝绵衣裳,不分昼夜,来去自由。
巫山神女可以去昆仑山和曾城遨游,也可以和方丈、蓬莱的众位神仙为伴。
可叹的是决定独守在巫山没有什么可企求的,更何况只能在梦中徘徊低语、寄托自己的情感。
王安石写的这首古体诗属于杂言诗,是看到诗人兼书法家葛蕴写了一首《巫山高》以后,被其诗中的飘逸洒脱所触动,感觉非常喜欢,于是也就此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一首。
前部分以“巫山高,偃薄江水之滔滔”展开画面,极言巫山之高、巫山之陡绝、山下江水之气势横绝,随后又描写了巫山的高峻凶险和深山密林之中诡异的景物,引出下文;后半部分引用巫山神女的美丽传说,渲染了巫山的神秘色彩,其中“昆仑曾城道可取,方丈蓬莱多伴侣。块独守此嗟何求,况乃低徊梦中语”这段话,着力描绘了巫山女神,为她能够在此独守寂寞大加赞赏,同时也暗喻了自己坚持不变的政治立场。全诗以想象之笔拓开主旨,随之又以现实比况,语言奇诡,风格飘逸,体现了王安石以文为诗的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