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生第十

【原典】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

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

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

公曰:“其大何乎?”

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 ,化若四时而变物 。是以四海承风 ,畅于异类 ,凤翔麟至,鸟兽驯 德。无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注释】

①静虚:清静无欲。

②变物:使万物变化。

③承风:接受教化。

④异类:指与人不是同类的动植物。一说指少数民族。旧注:“异类,四方之夷狄也。”

⑤驯:顺从。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舜以前戴的帽子是什么样子的啊?”孔子没有回答。

鲁哀公说:“我问你问题,你为什么不回答呢?”

孔子回答说:“因为您所问我的问题都不是最重要的,我正在想我应该怎样回答你的问题。”

鲁哀公说:“什么是重要的问题呢?”

孔子说:“舜当君主的时候,他厌恶杀戮而爱惜生命,用有能力的人代替无能的人是他的用人原则。他的仁德就像大地一样宽广而又清静无欲,他对百姓的教化就好像春夏秋冬一样使万物都有着不同的变化。所以大到四海、小到动植物都接受了他的教化,凤凰、鸟兽都跑了过来,他的仁德感化了鸟兽。这没有其他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爱惜生命。您没有问这些治国方面的道理而问帽子,所以我才没有回答您。”

【原典】

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 申叔之信,不能达其义,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

孔子常自筮其卦 ,得《贲》 焉,愀然有不平之状。

孔子对曰:“以其离 耶!在《周易》,山下有火 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白宜正白,黑宜正黑 ,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 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

子张 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

【注释】

①匪:同“非”。

②自筮其卦:自己给自己卜卦。

③《贲》(bì):卦名。

④子张:孔子弟子。

⑤离:在《周易》中叫离,卦象。

⑥山下有火:卦象。

⑦白宜正白,黑宜正黑:意为黑色和白色应该是纯粹无杂色的。

⑧丹漆:朱漆,颜色纯红。

【译文】

孔子读史书,读到至楚复陈一章,感叹说:“楚王是贤人啊!他不看重有千乘车马的国家,却重视讲话的信用,如果不是申叔时忠信,就不能说清其中的道义,如果不是楚庄王的贤明,就不能接受臣子的建议。”

孔子有一次曾经为自己卜卦,得了个《贲》卦,脸上表现有不平之色。

子张走上前问道:“我听说,卜卦的人得了《贲》卦,是吉兆,而老师您的脸色却很不平,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因为升象中有离象吧。在《周易》中,山下有火叫作《贲》,这不是纯正颜色的卦。从本质来说,白色应该是正白,黑色应该是正黑,现在得到的《贲》卦,不是我理想的吉兆。我听说朱漆不借助别的颜色就很鲜艳,白玉不用雕琢就很宝贵,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本质就非常好,不必再修饰了。”

【原典】

孔子曰:“吾于《甘棠》 ,见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子路戎服 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固以剑自卫乎?”

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

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 以受教。”

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 ,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孔子为鲁司寇 ,断狱讼 ,皆进众议者而问之,曰:“子以为奚若?某以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后夫子曰:“当从某子,几是 。”

【注释】

①甘棠:树名。召伯曾在甘棠树下断狱听讼,劝农教稼,民受其利。后人思其德,作《甘棠》一诗。

②戎服:穿着军装。

③摄齐:古人穿长袍,上台阶时要提起衣襟,防止跌倒,并表示恭谨有礼。摄,提。

④止:制止。

⑤司寇:官名,主管刑狱。

⑥断狱讼:审断官司。

⑦几是:接近正确。

【译文】

孔子说:“我从《甘棠》这首诗看到在宗庙中人们对祖先是非常尊敬的。人们思念召伯这个人,就必定爱惜这棵树;尊敬召伯这个人,就必定尊敬他的神位。这是符合道理的。”

子路穿着军装来见孔子,拔出剑挥舞着,问道:“古代的君子是用剑自卫吗?”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以忠为本质,以仁为护卫,不出室就能知千里之外的事情。有不善的事就用忠来化解,有凶暴的事就用仁来限制,哪里用得着持剑呢?”

子路说:“我今天听到您这番话,请让我提起衣襟到堂上接受您的教导吧。”

楚王有一次出去打猎,丢失了一张良弓,他的手下人请求去寻找,楚王说:“不必了。我丢了弓,楚国人会捡到,又何必去寻找呢?”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惋惜楚王的胸襟还不够宽广。认为不如说“自己丢了弓,人捡到就可以了,何必非说楚人呢”?

孔子担任鲁国司寇,在审问判决官司时,都要征求众人的意见,说:“你认为怎么样?某某你认为怎么样?”

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孔子才说,应当听从某某的意见,他的看法基本正确。

【原典】

孔子问漆雕凭 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此三大夫孰贤?”

对曰:“臧氏家有守龟 焉,名曰蔡 ,文仲三年而为一兆 ,武仲三年而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为三兆,凭从此之见,若问三人之贤与不贤,所未敢识也。”

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过也,微而著。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见,孰克如此。”

鲁公索 氏将祭而亡其牲 。孔子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将亡。”后一年而亡。

门人问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知其将亡,何也?”

孔子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尽 于其亲,将祭而亡其牲,则其余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漆雕凭:人名,漆为姓。

②守龟:古代天子诸侯用来占卜的龟甲,因有专人掌守,故称守龟。

③名曰蔡:蔡指占卜用的大龟。

④三年而为一兆:三年占卜一次。

⑤鲁公索:姓公索的人。

⑥亡其牲:丢了祭祀用的牲畜。

⑦尽:尽孝心。

【译文】

孔子问漆雕凭说:“您曾侍奉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这三位大夫谁更贤明呢?”

漆雕凭回答说:“臧家有占卜用的龟甲,名叫蔡。臧文仲三年占卜一次,臧武仲三年占卜两次,孺子容三年占卜三次。我只是从这点看到了他们的作为。如果要问这三个人谁贤谁不贤,这是我不敢判断的。”

孔子说:“漆雕氏家的儿子真是君子啊!他谈论别人的优点时,说法虽隐晦观点却很明显;他谈论别人的缺点时,说法虽隐微观点却很鲜明。他的聪明别人赶不上,他的明智别人看不出,谁能做到这样呢?”

鲁国的公索氏将要祭祀时祭祀用的牲畜却丢了。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不用两年公索氏就会灭亡。”过了一年,公索氏就灭亡了。

孔子的门人问孔子:“从前公索氏丢了祭祀的牲畜,老师却知道他将要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祭祀,这是孝子向亲人表达孝的方式。将要祭祀却丢了祭祀用的牲畜,可见其他方面所丢失的更多。像这样而不灭亡的,是从来没有的现象。”

【原典】

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 往质之。”

入其境,则耕者让畔 ,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 。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侪 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

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曾子曰:“狎 甚则相简,庄 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

孔子闻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谓参也不知礼乎!”

【注释】

①盍(hé):何不。

②畔:指田地的边界。

③提挈:提着,举着,指负重。

④吾侪(chái):我等,我辈,我们这类人。

⑤狎:亲近而不庄重。

⑥庄:庄重严肃。

【译文】

虞国和芮国为了争田而打官司,双方打官司打了几年也没有任何结果,他们就相互说:“西伯是一位仁人,我们为什么不让他评判一下呢?”

当他们来到西伯的土地上之后,看到那些正在耕田的人互相谦让着田地的边界,走在路上的行人也相互谦让着道路。当他们进入城邑之后,看到男女都分别走一边,年老的人也没有提太重的东西。进入西伯的朝廷后,士谦让着别人来做大夫,而大夫也让着由其他人做卿。虞国和芮国的国君说:“唉!像我们这样的小人是不能够来到像西伯这样的国家的。”于是,虞国和芮国的君主一同远远地退让,于是就将之前所争的田作为闲田。

孔子说:“从这件事情来看,周文王的治国之道,是不会被超越的了。不需要下命令大家就会听从,不用教导大家就听从,这已经是最高的境界了。”

曾子说:“和人交往,太亲近了,人家就会怠慢你;太严肃了,人家对你就不亲近。所以君子和人的亲近程度足以使人愉快就可以了,其庄重程度足以让人保持礼貌就可以了。”

孔子听到曾子这些话,对弟子们说:“你们都记着,谁说曾参不知礼呀。”

【原典】

哀公问曰:“绅委章甫 ,有益于仁乎?”

孔子作色而对曰:“君胡然焉 ,衰麻苴杖 者,志不存乎乐,非耳弗闻,服使然也;黼黻衮冕者,容 不亵慢,非性矜庄,服使然也;介胄 执戈者,无退惴之气,非体纯猛,服使然也。且臣闻之,好肆 不守折 ,而长者不为市。窃夫其有益与无益,君子所以知。”

【注释】

①绅委章甫: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委,带子拖下来的样子。章甫,礼帽。

②胡然焉:怎么这样问呢。

③衰麻苴(jū)杖:穿着麻布丧服拄着丧杖。

④容:面容,表情。

⑤介胄:穿着铭甲。

⑥好肆:喜好做生意的人。肆,店铺。

⑦不守折:不能保持廉洁。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腰间系着大带子,戴着礼帽,这样的穿戴有益于仁的品德吗?”

孔子变了脸色回答说:“您怎么这样问呢?穿着麻布丧服拄着哭丧杖的人,心中不会想着音乐,不是他的耳朵不想听,而是他穿的服装使他这样;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的人,脸上没有轻慢的神色,不是他本性庄重严肃,而是他穿的服装使他这样;穿着铭甲,拿着武器的人,没有后退怯懦之气,不是他身体康健勇猛,而是他穿的服装使他这样。而且我听说,喜欢做生意的人不能保持廉洁,因而德高望重的人不去做生意。仔细想一想服装对仁德的修养是有益还是无益,这是君子应当知道的。”

【原典】

孔子谓子路曰:“见长者而不尽其辞 ,虽有风雨,吾不能入其门矣。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

孔子谓子路曰:“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逊 以为勇。故曰退之 而不怨,先之 斯可从已。”

孔子曰:“君子三患 ,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

【注释】

①尽其辞:指尽力称颂关切。

②逊:谦恭,顺从。

③退之:把自己名位排在后面。指轻视。

④先之:把自己名位排在前面。指重视。

⑤患:担忧,忧虑。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见到德高望重的人而不尽力关心称颂,即使以后遇到风雨天气,我也不会到他家去躲避。所以君子要竭尽所能地尊敬别人,小人的态度则相反。”

孔子对子路说:“君子用心来引导自己的耳目,把树立义作为勇敢。小人以耳目来引导心,把不谦恭作为勇敢。所以说,如果别人枉视自己,也不要怨恨。如果别人重视自己,就足以向他学习。”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担心,没有听到时,担心听不到;听到以后,担心学不到;学了以后,担心不能实行。有德行而没有相应的言论,君子感到耻辱;有言论而没有行动,君子感到耻辱;既得到了而又失去,君子感到耻辱;土地有余而百姓却不富足,君子感到耻辱;大家的任务相同而别人的功劳比自己多一倍,君子感到耻辱。”

【原典】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厘妇 亦独处一室。夜,暴风雨至,厘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厘妇自牖与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

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 不建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 于至善而不袭 其为,可谓智乎!”

孔子曰:“小辩 害义,小言 破道,《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取其雄雌之有别;《鹿鸣》兴于兽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而相呼。若以鸟兽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

孔子谓子路曰:“君子而强气 ,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强气,则刑戮 荐臻。”

【注释】

①厘妇:寡妇。

②妪(yù):妪育之意,此指爱抚。

③期:希望。

④袭,继承,因袭。

⑤小辩:巧言,花言巧语。

⑥小言:不合道理的言论。

⑦强气:意气用事,执拗己见。

⑧刑戮:杀身。

【译文】

有一位鲁国人独自在家,邻居的一位寡妇也是独居。一天夜里,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坏了,她跑到鲁国人门口,希望能进去避风雨。鲁人闭门不让她进去。

寡妇在窗外对鲁人说:“你为何这样没有仁心而不让我进去呢?”

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处一室。现在你年龄不大,我年龄也不大,因此不敢让你进来。”

寡妇说:“你为何不能像柳下惠那样呢?爱抚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子,国人不认为他是淫乱。”

鲁人说:“柳下惠那样做可以,我却不可以。我将以我的不可以,学柳下惠的可以。”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好啊!想学柳下惠的人,没有像他这样做得好的。期望做得最好而又不沿袭别人,可称得上是智者了。”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损害义,不合理的言论会破坏道。《关雎》以鸟起兴而君子称赞它,是看重诗中写的雄鸟雌雄有别;《鹿鸣》以野兽起兴而君子夸赞它,是看重诗中写的鹿找到食物就互相呼喊。如果因为它们有鸟兽之名就嫌弃它们,固然是不能那样做的。”

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固执己见,就会不得善终;小人意气用事,杀身之祸就会接连到来。”

【原典】

《豳诗》曰:“殆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 ,绸缪牖户 ,今汝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曰:“能治国家之如此,虽欲侮之,岂可得乎?周自后稷,积行累功,以有爵土 ,公刘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甫,敦以德让,其树根置本,备豫远矣。初,大王都豳,翟人 侵之,事之以皮市 ,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于是属耆老而告之:‘狄人之所欲吾土地。吾闻之,君子不以所养 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遂独与大姜去之,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焉。天之与周,民之去殷久矣,若此而不能王天下,未之有也。武庚恶能侮?”

《邶诗》曰:“执辔 如组,两骖如舞。”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政乎!夫为组者,总纰于此,成文于彼,言其动于近,行于远也。执此法以御民,岂不化乎!竿旄 之忠告,至矣哉!”

【注释】

①彻彼桑土:彻,剥也。桑土,桑根。

②绸缪牖户:修补门窗。

③爵土:爵位和土地。

④翟人:昆夷。

⑤皮市:毛皮和缯帛。

⑥所养:指养人的土地。

⑦执辔(pèi):拉着缰绳。组,丝织的宽带子。

⑧竿旄(máo):揭旄于竿,以召贤者。引申为礼贤。

【译文】

《豳诗》说:“趁着还没有天阴下雨,赶紧剥些桑树皮,修补好门和窗。如今树下的人们,谁还敢来把我欺?”

孔子说:“能够像诗中写的那样治理国家,即使有人想侵害,难道可能吗?周人从后稷开始,一点点地积累功德,因而有了爵位和土地,公刘又进一步施加仁德,到了太王亶甫的时候,更施加了仁德和谦让,培植了根本,事先为将来做了准备。当初,太王以幽为都邑时,狄人经常来侵犯,太王把毛皮和布帛送给他们,还是不能免于被侵犯;又送上珠玉,还是不能幸免。于是太王亶甫嘱咐族中老人并让他们告诉民众说:‘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君子是不以养人的东西来害人的,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呢?’于是他和妻子离开了幽地,翻越梁山后,在岐山下建立了都邑。幽人说:‘这是一位仁君,是不能失去的。’于是跟随到岐山下的人像赶集的一样多。上天帮助周人,人民叛离殷朝,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像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从来是没有的。武庚哪能危害周人呢?”

《邶诗》说:“手持缰绳如宽带,两匹马像在舞蹈。”

孔子说:“写出这样诗句的人,大概懂得政治吧!编织带子的人,在这里编织,却随后在那里形成了花纹,这说的是他在近处行动,结果却流传到了远处。用这种方法治理民众,他们岂能不接受教化?揭旄于竿,以召贤者,这样的忠告,是最好不过的了。” Kgd12sJpXlcCQhzCv8pwXN8ZKhooZT8Gds7lMHztZZQDJkxZBlEukvK79uQPpc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