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张志礼 养阴益气、润燥解毒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案

治某,男,33岁。

初诊 :1993年2月23日。

病史 :患者7周前因“上感”双面颊红肿疼痛,在外院诊为“腮腺炎”“颌下腺炎”,予肌注青霉素治疗后颊部红肿消退。此后渐感口干舌燥,眼涩无泪,遂于2周前往某院作口腔涎腺检查,诊为“继发性涎腺萎缩”,经治疗症状无缓解。近日因口舌干燥,需随身携带水瓶频频饮水以解无涎之苦,同时伴双眼干涩无泪、乏力、尿浊、便干。

诊查 :口腔、唇、舌黏膜干燥,唾液全无,两眼干燥,不时闭眼,舌红苔少,中心剥苔,脉细。

西医诊断 :干燥综合征。

辨证 :外感毒邪,阴液耗竭。

治法 :养阴益气,润燥解毒。

处方

干生地30g 元参15g 石斛30g 南北沙参各15g

女贞子30g 旱莲草15g 白术10g 茯苓15g

苡米30g 扁豆10g 枳壳10g 双花15g

连翘15g 板蓝根30g 重楼15g

14剂,水煎服。

二诊 :服上方14剂,口腔分泌液增多,口眼干燥症状有减轻。诊查:舌红苔薄白,中心苔少,脉细。辨证属气阴两伤,血脉瘀阻。立法养阴益气,解毒治血。上方去双花、连翘,加丹参15g,红花10g。

三诊 :服上方14剂,口眼干涩症状完全缓解,再经某医院检查,涎腺分泌液量恢复正常,治法不变,再服14剂痊愈。

(《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粹》)

【评析】中医古代文献中虽无干燥综合征之病名,但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提出了“燥胜则干”的论点。金·刘河间在论《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加入论燥一条:“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他认为:燥病的形成,或由寒凉收敛,气血不通利所致;或由“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但更多见的是“风能胜湿,热能耗液,阴液不足则气行壅滞,不得滑泽通利,故皮肤黏膜干燥。治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本病特征是干燥,属中医燥证范畴,称“燥毒证”。它的产生,与“毒邪”外袭密切相关。本案发病前有外感史,毒邪外袭内攻,以致热灼脏腑,阴精耗竭,究其内因,则病人素体虚弱,禀赋不耐,有显著的气、血、阴、阳的虚损,其中以阴虚血燥最为突出。因其临床表现为口干舌燥、两眼干涩,中医认为“胃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故此例乃肝肾阴虚所致。张老抓住这一主证,重用石斛、沙参养胃生津,再用女贞子、旱莲草益肝肾之阴,以生地、元参清热滋阴。《黄帝内经》云五脏相关,故以上六药共成滋养脾胃肝肾之阴、润燥生津之功。因毒邪内攻,正气已伤,而余毒未尽,故以双花、连翘、板蓝根、蚤休清热解毒,祛除毒邪,同时用白术、茯苓、扁豆、苡米健脾益气,以达扶正祛邪之效。实乃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滞邪,攻补兼施之妙法。 5UuLiXeByG44CY2Cuo0iwDoD+RdCHYFeUa2QLBZT95aXAeX2rokQ7K3hCbtAgx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