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方药中医案

案例一:温中健脾益气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案

刘某,女,50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自1975年起,出现口舌干燥,无唾少津,渐至眼鼻干涩,无泪无涕,确诊为口眼干燥综合征,曾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就诊时症状如上而加重,口干不思饮,进食咀嚼吞咽需以水相助,食量因此而减少,大便干结,三四日一行,状若羊粪,神疲乏力。舌淡苔少而干,脉沉细稍缓。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凉燥。治以温中健脾益气为法,佐以养阴润燥,选陈修园加味理中汤:

党参30g,苍白术各15g,干姜6g,甘草6g,天花粉45g。

14剂后口干明显好转,大便每日一行而质软,舌淡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沉细。拟方仍宗前法,加白芍15g,生地30g。服8剂后,各症续有好转,除口干、便结基本消除外,双眼在情绪激动时已有湿润感,余大致如前。仍宗前法,改加味理中汤为附子理中汤合益胃汤,以增强药力。

处方

制附片20g 党参15g 南沙参15g 玉竹15g

苍白术各10g 天麦冬各10g 干姜6g

甘草6g

生地30g

12剂,水煎服。

服药12剂后,口干、便结消除,眼鼻干燥现象日有好转。此后一直以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间断服药40余剂,症状完全消失而停药。1986年12月22日因外感咳嗽来诊,自述口、眼、鼻湿润有津,大便正常,疗效巩固,完全治愈。

(《浙江中医杂志》1987;22(8):363)

【评析】本案患者尽管诸窍干涩似属阴虚,但追询病史,十余年间屡服滋阴润燥剂均无显效,结合口干不思饮、神疲乏力、舌淡等症状,说明非独阴虚,其气亦虚,且以气虚为主,因气虚无以生化而致阴虚,定性属于气阴两虚型凉燥。故用加味理中汤温中健脾益气,加天花粉以养阴润燥,白芍、生地柔肝扶脾,收效明显。因此,阳虚内寒之凉燥当用温阳法治疗,不应单纯固守养阴生津法,而应法随证立,灵活施治。

案例二:助脾益肺、化湿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案

娄某,女,53岁。

1988年出现胸闷、憋气、咳嗽、干咳少痰,继而出现口干、目干涩。外院诊断为肺纤维化,干燥综合征。住院治疗数月,先后用川芎嗪、丹参片,以及养阴生津之中药治疗,未见好转。1993年3月求治于方老。就诊时胸闷憋气,口干、目干涩、涕泪少,口渴引饮、饮不解渴,纳可,小便正常,大便溏,睡眠差。检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化验结果:血沉 29mm/h,类风湿因子(+)。

诊断 :干燥综合征。病位在肺脾。

辨证 :证属气虚,湿邪内蕴。

治法 :助脾益肺,化湿。

处方 :加味理中汤。

党参15g 苍白术各10g 干姜3g 甘草6g 天花粉30g

4剂,水煎服。

二诊 :服前方4剂,药后口干目涩好转,饮水量减少,仍有胸闷气短。查体:舌淡稍润,苔白,脉细。治法:仍宗前法,增强温补散寒之性。

处方 :桂附丁蔻理中汤加味。

丁香6g 白蔻仁6g 桂枝10g 制附片15g

党参15g 苍白术各10g 干姜3g 甘草6g

天花粉30g 黄连3g

6剂,水煎服。

三诊 :服前方6剂,药后口干明显好转,饮水量正常。偶有胸肋窜痛,咳嗽偶作,腹胀,头晕。治法:寒邪已化,中病即止,改为平调,巩固疗效。补助肺脾,佐以疏肝。

处方 :香砂六君子汤、疏肝饮加味。

木香6g 砂仁6g 党参15g 苍白术各10g

茯苓30g 甘草6g 法半夏15g 青陈皮各10g

柴胡10g 姜黄10g 薄荷3g 天花粉 30g

水煎服。

嘱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恢复机体自身功能。

(王凤岐《中华名医特技集成》方药中医案)

【评析】方老认为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病门。其病理特点为干燥枯涸、涩滞坚敛。《黄帝内经》言“燥胜则干”。干于外则皮肤皴折,干于内则精血枯涸。气血不能得以濡润流通故涩滞收敛。然而何以生燥病乎?其原因诸多,各不相同。本患者目涩口干,燥渴引饮,饮不解渴。说明非炎灼津伤之饮水自救,乃为津不上承之故。病人又有大便溏薄、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一派脾虚湿停之候。说明此燥源于肺脾气虚,水湿内停,阻遏气机,津不四布。本属病理结果,又为致病因素。肺脾气虚、寒湿阻滞、燥邪内生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机转,阳虚气弱、寒湿内阻是目前疾病的实质,前医单纯润燥养阴生津不效的原因在于没抓住主要矛盾而治其皮毛。方老重用理中汤温运肺脾,以治其本。药证相投,立竿见影。二诊则温阳散寒并用,以大温大热之品集中优势攻逐阴寒,祛邪以扶正。待邪衰后第三诊改为平调。方老认为本病证情复杂,机转多变,不能陈守一法一方,视病变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病机,辨证论治为是。 PVrm3/IWuGKCQV8WlvHPhDomczFcSRsd06w+xj1k1uf46DGyjcOJH1Xdc8bowJP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