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张伯臾医案 |
|
案例一:清热凉血法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
陈某,女,53岁。
初诊 :1975年5月14日。
病史 :患者发热、皮疹、关节痛反复发作两载,经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出院后仍经常发热关节痛。现早晚先寒后热,热势渐高,得汗热退,五日来胸背发出红斑,间有疱疹,如灌浆状,脉细涩,舌光边黯,口干便软。阳证阴脉,正虚邪热化毒,侵犯营血。拟犀角地黄汤加味。
处方 :
广犀角9g(先煎)鲜生地30g 炒丹皮9g 赤白芍各30g
银花30g 带心连翘15g 炙升麻9g 白花蛇舌草30g
生黄芪12g 生甘草9g 红藤30g 败酱草30g
7剂,水煎服。
6月4日二诊 :疱疹红斑已退,体温亦退四日,惟仍感烦热如火迫,舌光质黯,便软脉小。仍拟原法出入,从热毒施治,佐以化瘀之品。
处方 :
广犀角9g(先煎)大生地18g 炒丹皮12g 赤白芍各9g
银花15g 连翘15g 汉防己12g 生黄芪12g
生甘草9g 红藤30g 败酱草30g 杜红花6g
7剂,水煎服。
6月11日三诊 :4日来身热又起,体温达38℃,前发红斑渐回,但又有新红斑出现,纳呆口干苦,大便不爽,舌光红边青,二便均有热感,脉细。正虚邪实,前法宜参益肾之品。
处方 :
仙灵脾15g 仙茅15g 炒知柏各9g 全当归15g
广犀角9g(先煎)大生地18g 炒丹皮9g 赤白芍各6g
白花蛇舌草30g 炙黄芪12g 土大黄30g 败酱草30g
14剂,水煎服。
7月2日四诊 :身热一周未发,胸背红斑已回,但右手臂红斑尚未退净作痒,怕冷汗多,二便均利,脉细,苔薄边质黯。再拟前法出入。上方去全当归、大生地、白花蛇舌草、土大黄、败酱草,加大地龙9g,紫草12g,白鲜皮12g,生甘草9g,广犀角粉改为4.5g(分吞),本方稍作加减连服30余剂。停药半年随访,平时偶有低热,一二日即退,皮疹及关节痛等未复发。未服激素类药物。
(《张伯臾医案》)
案例二:甘温除热法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案
陈某,女,17岁。
初诊 :1976年10月6日。
病史 :一年半以前,患者因反复高热、皮疹、关节游走性酸痛,血沉120mm/h,血白细胞34.3×10 9 /L,在某医院确诊为变应性亚败血症,用激素、抗生素及中药治疗,症状好转出院。近半年来经常低热,两周来高热,日哺恶寒,入夜身热渐高,可达39℃以上,天明热退不净,面色白,四肢不温,无汗,作恶,纳减,脉细数无力,舌红苔薄白而润,口不干。病久正虚邪恋,书有甘温除热之法,今宗之。
处方 :
潞党参12g 炙黄芪12g 生白术9g 全当归9g
熟附片6g(先煎)炙甘草4.5g 软柴胡4.5g 炒黄芩4.5g
制半夏9g 菟丝饼15g
7剂,水煎服。
10月13日二诊 :高热已退,恶寒亦解,稍有恶心,面色白,舌红转淡,苔薄脉细。前法合度,毋庸更张,原方7剂。
10月27日三诊 :身热退后未发,肢节稍有酸痛,皮疹作痒,脉细舌淡苔薄,前方加祛风化湿之品。
处方 :
潞党参12g 炙黄芪12g 生白术6g 全当归9g
熟附片6g(先煎)炙甘草4.5g 炒黄芩9g 防风己各9g
菟丝饼15g 鹿角片9g(先煎)
7剂,水煎服。
11月10日四诊 :指趾关节痛微肿,皮疹仍有,苔薄润,脉小数。
处方 :
制川乌6g(先煎)生麻黄4.5g 炙黄芪15g 炒白芍12g
全当归12g 防风己各9g 仙灵脾15g 菟丝子12g
蜜糖30g(分冲)
7剂,水煎服。
11月24日五诊 :指关节及足背痛减,皮疹已除,纳增,脉细数苔薄。原方生麻黄改炙麻黄4.5g,加潞党参12g,虎杖15g,鹿角片9g,14剂。病情逐渐稳定,再用上方治疗观察三月余,未见反复而出院。门诊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张伯臾医案》)
【评析】对变应性亚败血症张老常常从痹证着手,进行辨证论治。案一患者证属正虚邪热化毒、侵犯营血,先拟凉血解毒,以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继而在热毒病邪减轻后,加入化瘀、补肾之品,效不更方,缓缓调之,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案二患者,表现为高热,日晡恶寒,入夜身热渐高,天明热退不净,伴面色白、四肢不温等气虚阳虚症状,说明此为久病正虚邪恋之证,故张老宗甘温除热之法,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7剂即热退,后继用温阳散寒之乌头汤加减治其关节肿痛,后又加补肾益气之品扶其正以巩固疗效。因此,通过本例可知,对于正虚邪恋之热,勿清之、泻之,免犯虚虚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