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及Felty综合征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和滑膜,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功能丧失。然而,病变并非局限于关节组织,其他系统的损害也较常见。早期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红、热及运动障碍等,晚期为关节僵直畸形、骨质疏松及肌萎缩等。全身表现有发热、贫血、血沉快、皮下结节、胸膜炎、心包炎、血管炎等。发病原因与感染、内分泌失调、家族遗传、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本病多发于30~50岁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2,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

临床表现起病可隐匿,也可急骤。55%~70%为隐匿起病,病人先有疲劳、倦怠感、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低热、手足麻木等。急性起病者,多有发热,有时可为高热。初发症状可出现于关节症状出现之前数周或数月。其表现早期为一个或两个关节僵硬,运动时疼痛,但关节外观无异常,以后逐渐肿胀。急性发病者可多个关节同时肿胀,自发性疼痛,呈游走性。以后可发展成对称性多关节炎。多数病人关节受累为对称性多关节炎,表现有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关节受累常从四肢远端小关节开始,以后再累及其他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最常发病,常呈梭状肿大,其次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髋关节等。后期表现则病变发展转为慢性,同时滑膜渗出性变化,也可发展成为增殖性、肉芽肿性病变,从体表可触到增厚的海绵状滑膜。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关节周围皮肤萎缩,可见色素沉着,肌肉也萎缩,其他局部表现常见受累关节附近腱鞘炎、滑囊炎。20%~30%的病人皮肤可出现类风湿结节(皮下结节),多发生于皮下和滑膜。

血常规及血沉检查:白细胞在急性活动期增加,有时嗜酸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升高;有贫血,常为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血沉多加快,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平行。关节滑液检查:滑液为半透明或不透明,通常呈淡黄绿色,白细胞计数一般为每立方毫米10000~60000或更高。中性粒细胞占50%~90%,细菌培养阴性,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类风湿细胞。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C反应蛋白与血沉呈平行变化。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电泳,IgG、IgM、IgA均增加。早期IgG、IgM增加明显,以后IgG增加明显。X线检查:可见关节附近软组织肿胀,局部软组织层次不清。关节面骨皮质出现细小的囊状骨质糜烂缺损,具有一定诊断意义。

其中类风湿关节炎的特殊类型有缓和的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RS3PE)、回纹型风湿症、Felty综合征、并发淀粉样变性、类风湿血管炎等。较常见的Felty综合征典型的三联征是关节炎、脾大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多伴有淋巴结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热及体重减轻。大部分患者RF高效价阳性。本病发病机制不清,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可能是脾功能亢进,或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增加。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中医“痹病”之范畴,根据其临床特点与“痹病”中的“历节”“顽痹”“尪痹”极其相似。《金匮要略》称本病为“历节病”,意即痛历遍身百节,乃痛痹之甚者。对于本病的治则治法,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中,即提出治疗痹证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乌头汤两首方剂;《医宗必读·痹》中指出:“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这概括了治疗痹证的原则。现代医家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由以往强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外邪说,发展到重视内因——正气不足在本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因说。如焦树德认为,肝肾亏损,寒邪入骨,复感三邪,内舍于骨而导致本病。根据病机和症状特点,命名为“尪痹”,受到同行学者的公认。朱良春认为本病先有阳虚,肝肾不足,病邪乘虚袭踞经隧,气血被阻,壅滞经脉,深入骨髓,胶着不去,痰瘀互结,凝滞经脉致病,并依其病缠顽难治命名为“顽痹”。谢海洲认为本病由于气血不足,肝肾脾胃亏损,复感于邪而致。在治疗方面,焦树德重视补肝肾,散寒清热;朱良春强调益肾蠲痹;谢海洲重视补气血,调脾胃,扶正培本,兼以祛邪。在治疗方面,多数医家以辨证治疗为主,有的以专病用专方再辨证加药。 /6JPmZyX/YFKvJ4aO9sD41dvbEC14bDG5FhVu6qKKFKHPTtVCaKSmgaV1qa+go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