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活血化瘀案

活血化瘀法是以活血、行血、破瘀的中药为主组成单方或复方,用于治疗胸痹心痛之瘀血痹阻证的一种治法。

活血化瘀治法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宋代。至宋代开始,活血化瘀被日益广泛地用于胸痹心痛的治疗。如《太平圣惠方》治疗胸痹心背痛、卒心痛的方剂中选用丹参、川芎、当归、莪术等;《圣济总录》治疗厥心痛的高良姜散,亦合以活血化瘀的三棱、当归、桃仁、丹参等。明代在继承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大量的活血化瘀方剂,如《普济方》中载有牡丹丸、赤芍丸、桃红丸等;《医方类聚》更明确提出:“心痛无如没药良。”清代是活血化瘀治法应用的鼎盛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医家有三位: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可谓是活血化瘀法的专著,提出“补气活血”“逐瘀活血”两大法则,特别提出:突发胸痛投木金散、瓜蒌薤白白酒汤,不效时可服血府逐瘀汤。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心瘀血,急宜去瘀为要,应用归芎失笑散,加琥珀、朱砂、麝香治之,或归芎汤加血竭、乳香末亦佳;叶桂在《温热论》中主张:虫类通络为活血化瘀法用药之关键,常用地龙、土鳖虫、水蛭等。这些论述对后世治胸痹心痛颇有启发。

1.许琏

案例一: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痛案

毛姓妇,患胸痛甚剧,床上乱滚,哀号欲绝,月信愆期。延余诊之。脉沉弦搏指,指甲与唇俱青。余曰:“脉沉滑主血,弦劲搏指,其血宛结,当是瘀血留于胸膈而作痛也。”细询得病之由,忽悟半月前被硬木触胸,其为瘀血无疑矣。与归尾、赤芍、丹参、西洋参、琥珀、乳香、蒲黄、五灵脂,一剂而愈。故治病之道,四诊皆当留意,乃能与病切中,而所投无不效也。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评析】本案患者之胸痹是由于胸部外伤,瘀血停滞于胸,心脉血行不畅所致,治疗当活血化瘀。本案给人的启示是:正确的辨证离不开详细的问诊。

案例二:理气活血法治疗胸痛案

董妪,年四十余,患胸痛、呕逆、喉痹、带下、头痛,病非一端,诊其脉沉细而涩。余曰:“脉法云:下手脉沉,便知是气。病由情怀不畅,郁怒伤肝,木邪犯土,心脾气结,法当疏气平肝。先用归、芍、香附、橘红、郁金、蔻仁、柴胡、丹皮、鲜橘叶、佛手花、瓦楞子、牡蛎等,以水先煮生铁落,然后煎药。服三剂,诸症俱减八九,后以逍遥散加丹栀、香附、海螵蛸、牡蛎,服二十余剂而愈。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评析】情志不畅,郁怒伤肝,气滞上焦,胸阳不展,血脉不和,而致胸痹胸痛,治疗宜疏肝理气活血。然同为气郁引起的胸痛,却有因肝郁气滞所致的,又有因肝血不足、肝用失职、血虚气郁所致的,治疗前者宜疏肝理气解郁,方用逍遥敬加减,如本案所示;治疗后者则宜用养血活血、理气止痛方,多选用丹参饮加味。

2.范文甫

案例:散瘀和血法治疗胸痛案

刘师母,热瘥,胸痛老病又作。

山羊血三钱。

【评析】查山羊血为散瘀和血之品,用治胸痛,当为留瘀之患。方案未详脉舌,当见脉涩,舌淡而边青黯之征,故用山羊血以逐瘀止痛。惟本品家养者效果不显,而野产者又很难办到。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3.叶天士

案例:温通活血法治疗胸痹案

某,痛久入血络,胸痹引痛。

炒桃仁,延胡素,川楝子,木防己,川桂枝,青葱管。

(《临证指南医案·胸痹》)

【评析】胸痹与胸痞不同。胸痞有暴寒郁结于胸者,有火郁于中者,有寒热互郁者,有气实填胸而痞者,有气衰而成虚痞者,亦有肺胃津液枯涩,因燥而痞者,亦有上焦湿浊弥漫而痞者。若夫胸痹,则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黄帝内经》未曾详言,惟《金匮要略》立方,俱用辛滑温通。所云寸口脉沉而迟、阳微阴弦,是知但有寒证,而无热证矣。先生宗之加减而治,亦惟流通上焦清阳为主。莫与胸痞、结胸、噎膈、痰食等症混治,斯得之矣。本案患者因痛久入络,瘀阻络道,而致胸痹引痛,治疗从活血温通立法。药用桃仁、延胡素活血止痛,川楝子理气止痛,木防己祛风止痛,桂枝、青葱管温通络脉。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阳宣痹之功。

4.言庚孚

案例:活血化瘀,通阳宣痹法治疗胸痹案

刘某,女,58岁。1973年4月7日初诊。

患者突然胸痛难忍,气闭难出,昏厥不语,面唇青紫,四肢发凉,心阳被阻,气血遂乱,急当救治,速燃“还魂香”熏鼻,片刻苏醒。追及往史,心悸气短,胸闷气胀,左乳刺痛,瞬时而过,月发三至五次,病已三年,上述发作也常出现,脉细结代,舌质紫黯,苔薄白。

气虚成滞,血亏成瘀,胸阳被阻,心气不通,前者为本,后者为标,“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当以活血化瘀、通阳宣痹为先,再以益气养血图其本。

紫丹参12克,白檀香6克,缩砂仁6克,全瓜蒌15克,薤白头15克,明乳香10克,煅牡蛎15克,生甘草3克。

进上方6剂后,疼痛心悸暂消,唇舌青紫已除,胸闷背胀减轻,脉转细数,标已去,图其本,改服益气、养血、补心脾之剂。

炙黄芪12克,两党参12克,云茯苓12克,当归身12克,酸枣仁10克,炙远志6克,炙甘草6克,紫丹参12克,缩砂仁6克,白檀香6克。

追访4年,未见发作。

(《言庚孚医疗经验集》)

【评析】本案患者心阳被阻,气血遂乱,见气闭难出,昏厥不语,面唇青紫,四肢发凉,实乃胸痛重证,以标实为急,故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以芳香开窍之剂;俟患者苏醒后,再予丹参饮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通阳宣痹;诸症缓解后,又根据“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予益气、养血、补心脾之剂,终善其后。此案充分体现了言庚孚善于把握疾病标本缓急之变化,审时度势,药到而病除。

言庚孚善用燃“还魂香”熏鼻救急,屡用屡验。(还魂香:真檀香、白胶香各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密封,用时将药粉撒于纸上,搓成纸捻,用火烧燃纸捻,熏鼻,待患者苏醒后停用。)

5.王任之

案例:活血通络,化瘀止痛法治疗胸痛案

彭玉珍,女,57岁。1980年12月11日初诊。

患者右胸刺痛,痛引胁下,有时左胸亦痛,常交错出现,胸闷时欲太息,脉细弦。经旨:痛初起气滞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仿叶桂络病治法。

当归尾9克,丹参10克,降香3克,炒五灵脂10克,全瓜蒌9克,红花4克,片姜黄6克,制乳香4.5克,炒陈枳壳4.5克,丝瓜络10克,佛手柑3克,甘松6克。

(《王任之医案》)

【评析】气病及络,故仿叶桂络病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丝瓜络《本草纲目》云“能通脉络脏腑……及治诸血病也。”络病常常用络类药物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如近人万友生老中医的“丹络蒌薤汤”中橘络与丝瓜络同用。

6.陈道隆

案例一:疏气和络法治疗胸痹案

林某,男,52岁。1964年10月8日初诊。

患者脉右手弦濡而数,左手浮濡而数,颇不匀静,舌尖红有刺,苔中根白腻。一年来左心部于活动或上楼或俯仰时俱作疼痛,痛引满胸,上至舌根而觉烦热,鼻尖作冷,心悸少寐,便不畅行。心气郁结,络道阻塞。拟以益心和络之法。

大丹参三钱,桃仁一钱五分,橘叶络各一钱五分,白蔹三钱,乳香一钱(拌炒丝瓜络三钱),炒延胡索二钱,当归尾三钱,路路通七个,红花一钱,射干一钱五分,旋复花三钱,7剂。

二诊:10月15日。右手脉浮弦而数,左手较为和缓,舌苔中根厚腻,心气不振,络道阻塞,夹胃肠不和,左心部疼痛至舌本,颈脉跳动,喉间若哽,胸内烦热,心悸少寐,嗳气频作,大便不解。再当疏通和化之治。

大丹参三钱,乳香一钱五分(拌炒丝瓜络三钱),旋复花三钱,桃仁一钱,射干一钱五分,白蔹三钱,炒枳壳一钱五分,紫贝齿一两,路路通七个,炒延胡索二钱,八月札三钱,生熟山楂各二钱,4剂。

三诊:10月22日。右手脉涩,左手脉细数,舌苔厚腻,痰湿气郁齐阻于上,阳浮上升,心气不展,面红气急,喉间若哽,胸部痞闷而疼痛,心悸不宁。为阳浮之证,但不能滋腻敛摄:气郁之象,又不能苦燥辛散,需辛滑流利、潜阳通络之治。

全瓜蒌四钱,陈薤白三钱,旋复花三钱,降香屑五分,上沉香片四分,炒延胡二钱,苍龙齿六钱,白豆蔻一钱,白芍三钱,代赭石五钱,橘叶络各一钱五分,广藿梗三钱,7剂。

四诊:10月29日。痰湿气郁俱阻于上,喉间作哽,面红气急,胸脘痞闷而兼疼痛,欲呕泛漾,心悸不宁,舌苔较化。再拟辛滑流利,潜阳开郁之治。

全瓜蒌四钱,陈薤白三钱,旋复花三钱,代赭石六钱,仙半夏三钱,朱茯神三钱,陈广皮一钱五分,降香屑五分,上沉香四分,广藿梗三钱,苍龙齿六钱,紫石英八钱,八月札三钱,白豆蔻一钱,4剂。

五诊:11月5日。舌光绛而作痛,喉间若哽,面红,气急有痰,胸脘痞痛,欲呕泛漾,心悸不宁,舌苔白腻,脉弦濡。再以辛滑开郁之治。

全瓜蒌四钱,陈薤白三钱,射干一钱五分,水炒苏子三钱,旋复花三钱,代赭石六钱,紫石英八钱,竹沥半夏三钱,广郁金二钱,白豆蔻一钱,八月札三钱,上沉香片四分,朱茯神四钱,陈香橼皮三钱,4剂。

(《内科名家陈道隆学术经验集》)

【评析】患者素体阴虚阳浮,又为痰湿横阻于上,导致心气不展,气机郁闭,脉络瘀阻,而发为胸痹。阴虚阳浮之体,理当滋阴敛阳,但滋腻之品会助湿碍气,加重络道阻塞;气郁痰阻,理应辛香走散、燥湿祛痰,但苦燥辛散会重伤阴液,故其病机复杂,用药颇为困难。陈道隆以疏通和化为法,辨证地选用丝瓜络、旋复花、藿梗、白豆蔻、路路通、瓜蒌、薤白、橘叶等辛润之品疏气和络、祛痰散结,而无劫津耗液之弊;选用白芍、当归、龙齿、紫石英等甘润重镇之品养阴潜阳,而无滋腻滞塞之弊。真可谓辨证准确,选药精当。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始终以疏通和化为法,而有所侧重地使用疏、和、养、柔等治法,合理地解决了病机和用药中的矛盾。

案例二:畅气疏瘀法治疗胸痹案

尤某,女,成人。1963年9月19日初诊。

患者素体营亏,气滞瘀阻,头昏心悸,面时升火,胸膺脘腹俱作掣痛,两年有余,久痛入络,背膂牵攀,脉弦涩。当以畅气疏瘀为要。

旋复花三钱(包),白蒺藜四钱,炒香白微四钱,当归须三钱,杜红花二钱,炒延胡二钱,泡远志一钱五分,青皮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降香屑一钱,川郁金二钱,赤芍二钱,白芍二钱,沉香曲四钱,炒枣仁四钱(研),珍珠母一两(先煎)。

(《内科名家陈道隆学术经验集》)

【评析】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肝郁不舒,则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病久营血亦必瘀阻。叶天士谓:“初病在经,久痛入络。”治疗当以畅气疏瘀为要。《金匮要略》旋复花汤实开辛润通络之先河。本案亦以行气解郁、活血通络为主,但因患者素体营亏阳亢,心神少敛,故治疗亦不能不稍事兼顾,给予珍珠母以镇心安神。

7.董建华

案例:开胸理气,平肝活血法治疗胸痹案

吴姓患者,年60,女,1987年8月24日初诊。

近5年来,患者心胸满闷,左胸前区隐痛阵阵,时欲太息,遇情怀不畅则诱发或加剧,头晕耳鸣,心烦少寐,大便干燥,舌黯红苔薄黄,脉沉细而弦。证属气滞血瘀,兼有肝火。治当开胸理气,平肝潜阳,安神定志。

处方:旋复花(包)10克,广郁金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丹参10克,炒枣仁10克,合欢皮10克,生石决明(先煎)15克,夏枯草10克,赤白芍各10克,全瓜蒌20克。6剂。

药后胸闷心痛减轻,头晕耳鸣、心烦少寐缓解,大便畅通。乃守主法,以行气活血为主,去平肝潜阳之品,入金铃子、三七粉,并在以后方中,加减出入如柴胡、元胡、苏荷梗、陈皮、枳壳、半夏等,又治3月余,胸闷心痛大愈。

(《董建华老年病医案》)

【评析】胸痹心痛有因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心络闭塞者。《临证指南医案》所谓“胸痹因怒所致,痰气凝结”,心胸满闷为气滞于胸,头晕耳鸣、心烦少寐、大便干燥为气郁化肝火之象。痛有定处,舌黯为血瘀之象。故证属气滞血瘀,兼有肝火。治当开胸理气,平肝潜阳。方中广郁金、香附、川芎、丹参活血理气止痛,旋复花降气化痰,又有活血通络之功。石决明、夏枯草、赤白芍清热平肝潜阳。炒枣仁、合欢皮养心安神,全瓜蒌润肠通便。使诸症悉除。

8.周次清

案例:理气活血法治疗胸痛案

赵某,男,40岁。1981年8月9日初诊。

患者于20天前因生气而致左胸窜痛隐隐,有时连及左臂内侧,日发二三次,每次历时20分钟至1小时不等,伴胸闷心悸,食欲不振,噩梦易惊。平素急躁易怒。曾服逍遥丸、复方丹参片等,效果不明显。诊查:中年男性,一般情况可。心脏听诊无杂音,S 4 >1/2 S 1 。舌黯,脉弦。查心电图: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辨证属胸痛(肝郁气滞,气血失和)。治宜理气调血。

处方:柴胡18克,川芎6克,香附12克,枳壳9克,细辛3克,妙枣仁30克,甘草6克,当归9克。

水煎服6剂。

二诊:1991年8月15日。服上方6剂,疼痛次数减少,睡眠好转。继服6剂。

三诊:1991年8月21日,胸痛基本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评析】“七情之由作心痛”,该病人肝郁气滞,气血失利而致胸痛。周次清喜用柴胡疏肝散、枳壳散合方加减理气和血止痛。方中用小量细辛取其辛散止痛,加强止痛效果;重用枣仁养心安神,养肝柔肝;合当归、甘草防止辛散太过。汇同古今,善裁古方,用药精练,为人所乐道。

9.李济仁

案例:活血通络,祛痰止痛法治疗胸痹案

丁某某,男,55岁,1987年9月12日就诊。

患者冠心病经年未愈。平素长服乳酸心可定、烟酸肌醇酯及中药等,仍未好转。心电图示“陈旧性前壁梗死,T波倒置,ST段下降超过0.05mm以上”。血脂分析:胆固醇250mg/dL,β脂蛋白600mg/dL。就诊时心前区及胸骨后有压迫感,甚或刺痛、绞痛,发作时短至瞬间,长至半小时以上,并觉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夜寐不宁,舌黯苔薄,脉沉涩。

证由气滞日久,血流不畅阻络所致。治当活血通络,祛痰止痛。以基本方合失笑散加味。

药用:当归、潞党参、紫丹参各15克,川芎、五味子各10克,生蒲黄、五灵脂、甘松各9克,黄芪20克,麦冬12克,红花6克。

药进5剂,心胸宽畅而痛轻,仍有气短,夜寐欠酣。上方加生晒参10克,以增益气扶正之力。服7剂后,精神大振,气短已失,夜寐亦安,加以复方丹参片善后,后复查心电图正常。

【评析】气滞日久不愈或阳虚血行不利,均致瘀血阻络为病。症见:胸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或牵引肩背、拒按、夜痛甚,心悸气短呈阵发性,舌质紫黯,脉沉涩。常见心绞痛,甚则心肌梗死。内结为瘀,可致血行失度而心脉瘀阻,当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以基本方加失笑散及红花、甘松,若见结代脉则加苦参、甘松调治。

(《国医大师验案精粹·内科篇》)

10.张学文

案例:活血化瘀,益气补肾法治疗胸痹案

邹某某,男,58岁,主诉胸痛,心悸间歇性发作1年余,痛如针刺样,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伴肢体发凉、冷汗、多梦,舌黯红、边有瘀点,舌下络脉迂曲,脉沉弦结代。

辨证属气虚血瘀,肾气不足。

治则:活血化瘀,益气补肾。

药用:黄芪30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檀香6克,三七(冲)3克,川芎10克,山茱萸(山萸肉)12克,山楂15克,炙甘草6克。

服药3剂胸痛、心悸症状大减,服7剂后诸症悉除。

【评析】血瘀证多由于血液凝滞脉中循行不畅而导致不通则痛,血瘀于心则发胸痹、真心痛;血瘀于脑可发头痛;血瘀于腹则发腹痛;因瘀证的主要症状之一是疼痛,如唐容川《血证论》:“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物能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恢复至正常水平,这亦符合中医“通则不痛”的原则。故张学文临证用川芎、丹参、桃仁、红花、乳香等为主药,辨证加减,治疗疼痛每获良效。

(《国医大师验案精粹·内科篇》) 1RzwkK2zdZTfkkBqNy6sH6uPkvxv8v1JyweCzdY4+/LBMC9dgT3al868aR4kCF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