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论

一、胸痹心痛的历史沿革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本脏》云:“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心痛”一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十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其中有云:“足少阴温(脉):出内踝(娄)中,……其病……肝痛,心痛,烦心……臂少阴温(脉)……,是动则病心痛,嗌渴欲饮……”在《黄帝内经》《难经》等书中也载有“心痛”一名。《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灵枢·厥病》将心痛严重、预后险恶者称为“真心痛”,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对本病之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疗预后等均有较全面的论述,为后世论治本病奠定了基础。

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胸痹病名,《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所言的“胸痹病”主要指“心痹”,并就其病因病机、证候与辨证论治作了较系统阐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病,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认为胸痹病机乃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阴邪侵犯阳位,本虚而标实,临床表现多见胸背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咳唾、短气不足以息、胸满、气塞、不得卧、胁下逆抢心等症,并有时缓时急的发病特点。治疗上以温通散寒、宣痹宽胸为法,制定了药简效宏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桔枳生姜汤亦主之。”“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金匮要略》认为“胸痹病”是由于胸阳不足,阴寒之邪(寒邪、痰饮、水邪)痹阻心脉所致,其表现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犹如《黄帝内经》的“厥心痛”,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类似。第二类“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不得卧”,类似西医的心力衰竭。可见《金匮要略》所言“胸痹病”主要指“心痹”。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胸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不即治之,数日害人。”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的认识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巢元方认为“心病”可有心痛证候,心痛可分为虚实两类,治法各异。指出临床上有“久心痛”之症,伤于正经者难治。其曰:“心为诸脏主,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者,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还认为,本病病机为“因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淤生热”。

唐宋金元时期,有关本病的论述甚多,丰富和发展了对本病的认识。《圣济总录·心痛》总论,继续阐发《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痛的脏腑分类特点,《胸痹门》中描述本病“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认为其疼痛的发生与“从于外风,中脏既虚,邪气客之,痞而不散,不通而塞”有关。关于本证的病因病机多将之归为脏腑虚弱,风邪冷热之气所客,正气不足,邪气胜盛。《太平圣惠方》指出:“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在“治卒心痛诸方”“治久心痛诸方”“治心背彻痛诸方”“治胸痹诸方”“治胸痹心背痛诸方”“治心痹诸方”等篇中,收集治疗本证的方剂甚丰,观其制方,具有温通理气、活血通窍的显著特点。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苏合香丸,主治“卒心痛”等病证,经现代医疗实践验证,颇有效果。杨士瀛《仁斋直指方附遗·方论》指出真心痛也可由“气血痰水所犯”而起;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中统论各种心痛的三类病因,其所论的内因与本证关系较为密切,强调“皆脏气不平,喜怒忧郁所致”,使本证的病因,在认识方面又有所发展。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心痛论》中,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将本证分为“热厥心痛”“大实心中痛”“寒厥心痛”三种不同类型,分别运用“汗”“散”“利”“温”等法及有关方药治疗,并提出“久痛无寒而暴痛非热”之说,对本证的辨证论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明清医家对心痛的辨证更为细腻。如《玉机微义·心痛》中特别提出本证之属于虚者,“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补前人之未备。尤为突出的是对心痛与胃脘痛、厥心痛与真心痛等进行了鉴别。明代以前的医家多将心痛与胃脘痛混为一谈,如《丹溪心法·心脾痛》说:“心痛,即胃脘痛”。而明清不少医家均指出两者须加以区别。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云:“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又指出:“胃脘之受邪,非止其自病者多;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说明心痛与胃脘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临证指南医案·心痛》徐灵胎评注也说:“心痛、胃脘痛确是二病,然心痛绝少,而胃痛极多,亦有因胃痛及心痛者,故此二症,古人不分两项,医者细心求之,自能辨其轻重也。”而明代李梃《医学入门·心痛》称“真心痛,因内外邪犯心君,一日即死;厥心痛,因邪犯心之包络”,喻嘉言《医门法律》谓:“厥心痛……,去真心痛一间耳。”对于厥心痛的病因,继《难经·五十六难》:“其五脏相干,名厥心痛”及《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五》:“……阳虚而阴厥,致令心痛,是为厥心痛”之说以后,明清医家也多有所论,如《医学入门·心痛》,至以七情,曰:“厥心痛……或因七情者,始终是火”;清代潘楫《医灯续焰·心腹脉证》则认为是由寒邪乘虚内袭,荣脉凝泣所致;《医门法律·卷二》则强调“寒逆心胞”等。对于真心痛的病因认识,明代之前有因于寒,因于气、血、痰、水之论,而明代虞抟《医学正传》又指出与“污血冲心”(即瘀血)有关;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心痛门》则补充“火邪犯心”这一病因。值得肯定的是明清时期不少医家,如方隅《医林绳墨》、陈士铎《辨证录》、虞抟《医学正传》、林珮琴《类证治裁》等,摆脱了真心痛不可救治的成说,积极进行探索,结合他们的经验,提出“亦未尝不可生”的卓见,且列出救治方药,积累了颇有参考价值的学术经验,促进了本病治疗学的发展。

1949年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本病,尤其是对属于本病范畴的冠心病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展开了广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二、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胸痹的病位在心,但其发病也与肝、脾、肾诸脏密切相关。本病主要因年老体虚,心、脾、肾亏损,阴阳失衡而引起,并与过食肥甘厚味、七情内伤、思虑劳倦、寒邪侵袭等因素密切相关。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发作时以标实表现为主,如血瘀、痰浊突出;平素又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常见。以上病因病机可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瘀闭心脉,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阻遏心阳,发为心动悸,脉结代,甚至脉微欲绝;心肾阳衰,水邪泛滥,凌心射肺而为咳喘、水肿为之基本病理转归。分证病机如下:

1.心血瘀阻

年老气血阴阳渐衰,气血虚少则气血运行迟缓,气损及阳则刚虚寒凝,气血运行滞涩;或情志内伤,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久病入络而成心血瘀阻,不通则痛,出现心绞痛、疼痛较剧、舌质紫黯等症。

2.寒凝心脉

年老阳气多有不足,常在冬春寒冷季节,因受寒而诱发或加重。寒邪乘虚入侵,客于心脉,痹阻胸阳,出现心绞痛、疼痛较剧、手足不温、冷汗出等症。

3.痰浊内阻

平素脾虚,过食肥甘,体力活动较少,形体肥胖之人,痰浊内生,痹阻心脉,出现心绞痛、胸闷、倦怠乏力、纳呆、恶心等症。

4.心气虚弱

年过半百,肾气渐衰,或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或劳心、劳力过度均可引起心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而痹阻不通,出现心绞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神疲倦怠等症。

5.心肾阴虚

年老之体,肾阴渐衰,或久病不愈,不能滋养五脏之阴,致使心阴内耗,心阴亏虚,脉道失润,出现心绞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症。

6.心肾阳虚

多由心气虚弱及心肾阴虚发展而来。肾阳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出现心绞痛、疼痛较剧、形寒肢冷、心悸汗出等症。

7.心脉痹阻

常因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阳遏、痰浊壅塞而致心脉痹阻;或因年老正衰,久病劳倦,心气不足,推动无力,气血运行滞涩,重则痹阻心脉,不通则痛,表现为心胸疼痛、胸闷不适、心悸气短等症;或因情志过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络闭阻,出现心痛胸闷、心烦易怒、口唇爪甲青紫等症;或因老年之体阳气渐衰,加之受寒,阳气痹阻,血脉凝涩,出现心胸剧烈疼痛、四肢逆冷、爪甲青紫等症;或素体肥胖,过食肥甘,痰浊内生,痹阻心脉,出现胸闷如窒而痛、气短喘促痰多、纳呆恶心等症。

8.气阴两虚,心失所养

老年气阴两虚,气虚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使血脉不畅,心失所养,出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倦怠乏力等症。

9.阳虚水泛,上凌心肺

阳气虚衰,胸阳不运,不能化气行水,出现心悸不安、夜卧憋醒或咳喘憋闷、四肢厥冷等症。

10.心气骤虚,心阳暴脱

血为气之母,心脉受阻,血不养心,心气骤虚,刚随气脱,出现面色晦黯、肢体逆冷发青、冷汗淋漓等症。

胸痹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本虚可有阳虚、气虚、阴虚、血虚,且又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见气阳不足、气血两亏、阴阳两亏,甚或阳微阴竭,心阳外越。其邪实有痰阻、气滞、瘀血之不同,同时又有兼寒、兼热的区别。而痰浊可以引起或加重气滞血瘀,痰瘀可以互结;且痰热也易伤阴,故阴虚与痰热常常互见。寒痰痰饮也易损伤阳气,阳虚与寒痰、寒饮也常互见。

三、胸痹心痛的分型论治

(一)实证

1.心血痹阻

【证候】

心胸疼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致心胸剧痛。苔薄、舌黯红、紫黯或有瘀斑,或舌下脉络青紫,脉弦涩或结代。

【病因病机】

该型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寒凝、热结、痰阻、气滞等因素,皆可导致血脉瘀滞而为心血痹阻之证。血瘀停着不散,心脉不通,故作疼痛如绞如刺,而痛处不移,气血相关,瘀血痹阻,则气机不畅,而见胸闷。舌紫黯、瘀斑,皆瘀血之候。由于致瘀原因有别,故有寒凝血瘀、热结血瘀、气滞血瘀等,临床应辨明不同性质之病因,才能更好地遣方用药。尚需注意者,无论何因所引起的心痛,即使临床上血瘀表现不明显,然心主血脉,“心痹者,脉不通”,故总与“心脉痹阻”的病机相关。其病程短者,邪犯心脉,痹阻不通;病程长者,久病入络,瘀滞不通,皆可成为心脉痹阻之根由。

【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怀牛膝、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甘草等。若兼寒者,可加细辛、桂枝等温通散寒之品:兼气滞者,可加沉香、檀香辛香理气止痛。若瘀血痹阻重症,表现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延胡索等加强活血理气止痛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是胸痹心痛常用的治法,但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使用,才能获得良效。另外,使用活血化瘀法时要注意活血化瘀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时间等,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或征象,一旦发现,立即停用,并给予相应处理。

2.寒凝心脉

【证候】

猝然心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加重,甚者形寒肢冷,冷汗出,短气心悸,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紧,苔薄白。

【病因病机】

诸阳受气于胸中,心阳不振,复受寒邪,以致阴寒盛于心胸,寒凝心脉,营血运行失畅,发为本证。心脉不通故心痛彻背,寒为阴邪,本为心阳不振之体,感寒则阴寒益盛,而心痛易发,苔白脉紧为阴寒之候。本证的辨证关键是:心痛较剧,遇寒易作,苔白脉紧。

【治法】

散寒活血,宣痹通阳。

【方药】

当归四逆汤加减,药用桂枝、细辛、当归、赤芍、通草、大枣、甘草、瓜蒌、薤白等。若疼痛较著者,可加延胡索、郁金;若疼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伴有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为阴寒极盛之胸痹心痛重证,治以温阳逐寒止痛,方用乌头赤石脂丸。

3.痰浊闭阻

【证候】

可分为痰饮、痰浊、痰火、风痰等。痰饮者,胸闷重而心痛轻。遇阴天易作,咳唾涎沫,苔白腻或白滑,脉滑;兼湿者,则可见口黏、恶心、纳呆、倦怠或便软等症。痰浊者,胸闷而兼心痛时作,痰黏,苔白腻而干或黄腻,则为痰热之象。痰火者,胸闷,心胸时作灼痛,痰黄稠厚,心烦、口干,大便干或秘,苔黄腻,脉滑数。风痰者,胸闷时痛,并可见舌謇肢瘫、眩晕、手足颤抖麻木之症,苔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

痰为阴邪,其性黏滞,停于心胸,则窒塞阳气,络脉阻滞,遂成是症,痰浊闭阻导致胸痹一证,临床表现各异,病机须据证辨析。

【治法】

温化痰饮,或化痰清热,或泻火逐痰,或息风化痰等法为主,佐以宣痹通阳。

【方药】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药用瓜蒌、薤白、半夏、枳实、陈皮、石菖蒲、桂枝、干姜、细辛等。全方加味后共奏通阳化饮、泄浊化痰、散结止痛功效。若年老而兼气虚之证,如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者,可合四君子汤;若患者痰黏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腻,脉滑数,为痰浊郁而化热之象,用黄连温胆汤。另外,痰热与瘀血往往互结为患,故要考虑到血脉滞涩的可能,常配伍郁金、川芎。

4.火热内结

【证候】

心中灼热疼痛,口干,烦躁,气粗,痰稠,或有发热,大便不通,舌红,苔黄或糙,脉数或滑数。

【病因病机】

由感受温热之邪,或气郁化火,或由痰浊日久蕴热,致热结于里,火邪犯心,热灼津液而为痰。热与血结而成瘀,闭阻心脉而为心中灼痛。

【治法】

清热泻火,活血散结。

【方药】

小陷胸汤加减,药用黄连、法夏、瓜蒌、桑白皮、丹皮、赤芍等。方中以黄连清热,桑白皮泻热,法半夏、瓜蒌化痰散结。丹皮、赤芍凉血活血散结。

5.气滞心胸

【证候】

心胸满闷,阵阵隐痛,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舒则发或疼痛加剧,或伴有脘腹胀,得嗳气、矢气则舒等,苔薄或腻,脉细弦。

【病因病机】

情志抑郁,气滞上焦,胸阳失展,血脉不和,故胸闷隐痛、时欲太息,气走无着,故痛无定处,其辨证关键是胸闷痛,痛无定处,脉弦。

【治法】

舒调气机,和血开痹。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味。药用柴胡、香附、川芎、当归、枳壳、陈皮、甘草、白芍、赤芍等。方中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枳壳、川芍、陈皮宽胸开痹,赤白芍活血柔肝。

(二)虚证

1.心气不足

【证候】

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倦怠乏力,心悸不安,或懒言、面白,或易汗出,舌淡红胖,有齿痕,苔薄,脉虚细缓或结代。

【病因病机】

思虑伤神,劳心过度,损伤心气。气为血帅,心气不足,胸阳不振,则运血无力,血滞心脉,故发心痛、胸闷、短气、喘息等症。

【治法】

补养心气,振运心阳。

【方药】

保元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肉桂、生姜、炙甘草、当归、丹参等。若兼见心悸气短,头昏乏力,胸闷隐痛,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舌红或有齿痕者,为气阴两虚,可用养心汤,药用当归、生地、熟地、麦冬、人参、五味子、炙甘草、酸枣仁、柏子仁、茯神。

2.心肾阴虚

【证候】

心痛憋闷,心悸且烦,失眠多梦,腰酸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苔或花剥,脉象细数。

【病因病机】

素体阴虚或思虑劳心过度,耗伤营阴致心阴亏虚,心脉不畅,心失所养而发心痛、心悸;心阴亏虚下及于肾,致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致虚火上炎而见腰酸耳鸣,失眠心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象。

【治法】

滋阴补肾,养心安神。

【方药】

左归丸加减,药用熟地、枸杞、山茱萸、菟丝子、怀牛膝、山药、玄参、天冬、麦冬、丹参、当归等。若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心烦不寐,舌尖红少津者,可用酸枣仁汤清热除烦安神;如不效者,再予黄连阿胶汤。若阴虚导致阴阳气血失和,心悸怔忡症状明显,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药用甘草、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人参、大枣、桂枝、生姜。

3.心肾阳虚

【证候】

心痛且闷,气短自汗,甚则喘不得卧,形寒肢冷,面色白,舌淡齿痕,苔白滑,脉象沉细或微细欲绝。

【病因病机】

素体阳气不足或心气不足发展而成阳气虚衰,或寒邪损伤心阳均可导致本证。阳虚则生内寒,寒凝心脉,不通则痛,故见心痛胸闷;阳气难达四肢,不充于肌表,故形寒肢冷、面色白;若心阳亏虚日久及肾致心肾阳虚,命门火衰,阳不化阴,阴寒弥散,饮邪上泛可见喘不得卧;舌淡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或微细欲绝,均为阳虚之征象。

【治则】

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方药】

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药用人参、附子、桂枝、甘草,常可合金匮肾气丸以温补心肾。若阳虚寒凝心脉,心痛较剧者,可酌加鹿角片、川椒、吴茱萸、荜茇、高良姜、细辛、川乌、赤石脂以温阳散寒止痛;若阳虚寒凝而兼气滞血瘀者,可选用薤白、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乳香、没药等偏于温性的理气活血药物。

四、范围

本书所列胸痹心痛病案涵盖现代医学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糖尿病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一系列有胸痹心痛症状的疾病。 tRL+3Tj7w4TcagLfZ+hiWi4xKY+ijNqmJ4jdGVYqnaxDTycIIZNqvVuMTdEGqWs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