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卞老师是多年的好朋友了,在我的印象里,她时尚、美丽、性格开朗、思维敏捷、做事认真。虽说大家都在北京,但由于工作忙也不经常见面,不过每年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也总会小聚几次。见面除了聊聊家常,不免会聊到大家工作、生活的近况,当然也时不时地相互调侃几句,从不见外。用我的话说:毕竟大家都是性情中人,旁边又没有摄像机,还是随意些更自在,也更真实。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真实,加上对一些事物的认知相同,每次我们都聊得不亦乐乎。
某天接到卞老师的电话,她说我给她设计的家已经竣工了,作为她新家的设计师,她想邀请我去家里做客。她说她正在准备一本新书,希望跟大家聊聊她从事衣橱整理这几年获得的经验,不高谈阔论,要很接地气的那种,并通过自己家的设计和空间规划作为案例,跟大家探讨一下如何通过家居设计、空间整理打造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空间。她希望我能在室内软硬装的色彩搭配和材质运用方面给大家一些建议,也希望通过这本书给大家一些启发。听到这里我特别赞同,也决定通过自己这些年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和体会。
我在校所学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与空间设计、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这些年来大大小小的项目也参与了不少,但主要以酒店、办公、商业、地产、工装类为主,对于家居类的设计其实涉及并不算太多。但毕竟都是在做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划,色彩搭配、材质选择与工艺做法又基本相同,加上卞老师的热情邀请,所以我还是决定通过自己的专业为她设计和规划一下她的家。记得当时我问她:“为什么让我设计?”她说:“因为我觉得你了解我和我的喜好。”这句话让我又一次感受到,室内的空间设计终究是要为使用的主人去服务的。
在了解了卞老师新家的整个户型的空间情况,卞老师平时的生活习惯、个人喜好、家庭人员结构以及未来几年的生活规划后,我们共同探讨了整个空间的使用功能和人员动线规划。在平面设计图上,我将整个空间分割成独立的单元,对每个单元的使用功能做了详细的区分,并针对不同空间的功能所使用的家具的尺寸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同时针对未来使用的家电所需要的开关面板进行了合理的布局。最终在对空间进行平面规划上实现了使用者对功能的要求,并尊重了使用者的生活习惯,确定了平面布置图的设计方案。
接下来就到风格定位的设计阶段,在对空间主人的喜好、工作性质、年龄和社会地位等一些个体特质了解以后,我最终决定采用混搭的设计风格,以及比较时尚的跳跃色彩搭配。虽然整个空间的色彩比较跳跃,但是每个主体的颜色都是经过色板调和后的颜色,并非纯色,让人感受到在色彩跳跃的基础上又不失色彩的厚重感。
在室内硬装完成之后,就到了软装设计的阶段了。前面提到了,在平面布置初期,我已经对家具的功能和尺寸进行了反复的推敲,所以在软装设计方面,我只是针对家具的材质、款式还有样式进行挑选,至于风格方面,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整体软装的选型采用了混搭风格,房间里所有的家具和软装配饰都是卞老师所喜欢的,甚至每一张挂画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我想通过卞老师的家庭设计和装修的过程给大家一些启发,其实设计和装修是一件有趣并且有意义的事情。说有趣,是因为在一个空间里,你可以尽情地去发挥想象力,让这个原本冰冷的钢筋水泥的空间变成自己喜欢的空间。说有意义,是在于这个空间对你而言是独一无二的,算得上是为你自己服务的专属空间。身边有些朋友在准备设计和装修自己的家之前,都是怀着兴高采烈的心情,但是咨询完身边有过相似经历的朋友,并得到一些别人的建议后,却慢慢变得纠结起来,之前的开心也一点点地消除,甚至把设计和装修视为负担。所以有些朋友遇到这样的问题来找我解决的时候,我总会反问他们:“你的家是给谁住的?”接下来我就会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也没有完美的设计。只有你喜不喜欢,以及适不适合你。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即使是在给自己家装修的时候,都要思考这几个问题。把一个空间变成让它为你服务,你在这个空间里居住、生活感到舒服并且留恋,满足你生活的方式和习惯,那么它就是最适合你的。朋友给你的建议也只是建议,如果适合可以采纳,如果不适合就可以不去理会。毕竟他们不是你,毕竟你们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因为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希望我刚才提到的内容可以为那些即将开始设计和装修的朋友带来一些启发。同时,也希望卞老师的这本书能给更多的朋友在家居设计和空间整理方面带来一些启发、帮助和指导。
张博
环境艺术与空间设计、土木工程专业
建筑装饰设计工程师
高级室内建筑师
中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
2010年,我接了一份300平方米的大型步入式衣帽间整理的工作,共计3万多件衣服,这是我从业的第一单,也是我进入整理行业淘到的第一桶金——10万元,自此便开启了我的整理师职业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年。这十年间,我从0到1,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空白的市场到我创立的“中国整理界的黄埔军校”——留存道学院,我一步一步在不断探索这个新兴行业的更多可能性。
从业之初,很多人会给我泼冷水,他们认为整理收纳是每个女人天生就应该会的事情,没必要为此去专门找人来整理,认为这个工作太小众,没办法做成一门生意。但很多人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在家辛苦地整理完,没几天就被打回了原形,一次又一次陷入重复整理又重复凌乱的怪圈中,这样的整理结果是脆弱的——刚整理完看似很整齐,但是这种整齐可以轻易地被打破,没有可持续性,这样的整理结果也不会有人愿意去付费,自然做不成一门赚钱的生意。
经过十年来在这个行业的深耕,我在成千上万的用户家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职业整理和平时自己在家里整理时所用的方法和呈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很多人在家自己做整理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扔东西,但是大部分中国人是不太舍得扔东西的,这里扔的东西指的并不是过期、过时、淘汰的垃圾物品,而是因为东西多、放不下而被迫舍弃的物品,其实房间整齐和扔东西并不一定要二者选其一,物品多和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是可以兼得的。
你选择扔东西,可能是因为不了解空间规划管理,没有合理利用好空间,想把东西留下来,但不知道该放在哪里,只能优先选择丢弃,而我们做的就是帮助大家把心爱的物品留下来,整理完了以后,还要保持整理结果可持续、不复乱。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己在家里整理和我提出的中国式职业整理逻辑的区别在哪里。
自我整理是感性的,主要关注人的诉求。如果想要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需要梳理出一种生活秩序,就是要思考我是谁,家里有哪些成员,根据家庭成员的现状来选择当下需要哪些物品,进行取舍之后,把物品放到相应的空间里面去。自我整理的逻辑顺序通常是:人—物品—空间。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人、物品、空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是有情感又有变化的,而且变化特别快,比如上一秒还觉得自己要减肥,不能多吃,下一秒又会觉得不吃饱了哪有力气减肥。所以,用意识控制欲望这件事是不可控的。再来看物品,物品没有情感,但变化非常多,它的款式多、种类多、颜色多、使用方法多,你确定只通过大脑去筛选变化如此之多的物品,就能够马上做出决断吗?在家庭中,没有情感变化又相对简单的就是储物空间,装衣服的是衣柜,装鞋子的是鞋柜,装锅碗瓢盆的是橱柜,而这些在家具市场长得很相像,内部格局变化有限。因此,从人、物品、空间来看,最简单的就是空间了。所以,我提出的中式整理思维是先从空间着手,先确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再把物品放到相应的空间里,最后用人的使用来检验物品跟人的关系。中式整理的逻辑顺序:空间—物品—人。
这两种逻辑顺序截然相反,中式整理更理性,先关注空间容积率,即在一个有限的房子里是否最大化地利用了家里的储物空间,随着家庭人口增加、物品增加,思考你现阶段的储物空间是否能够满足当下的储物需求,然后调整空间与物品的容纳比例,再把物品放到相应的空间里去。当储物空间再也不能满足新的物品时,你就找到了家庭储物空间的容积边界,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一目了然的物品中找到不喜欢的或应该淘汰的物品。拿出不喜欢的,放入喜欢的,让储物空间自循环、会呼吸。你将非常清楚哪些物品是常用的,哪些是不常用的,已有的不用重复购买,买错的不会重蹈覆辙,就这样用生活来检验物品与人之间的关系。梳理好这些,剩下的就是将物品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秩序,自然就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直至改变我们的内心。
凌乱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是你懒吗?不是。是你爱“买买买”吗?也不是。是你不会收纳整理吗?都不是。而是你的储物空间“生病了”。
近几年,关于“整理”的话题总是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关于“整理师”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如“一小时1000元”“月入十万”“网红行业”,这些关键词的出现,让人们对“整理师”的好奇心飙升,从而渴望成为专业的整理师。目前对于整理师这个职业描述较多的三个词——新兴产业、月入过万、自由职业。以前是没有整理师这个职业的,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升级,大家开始慢慢关注家庭生活的品质感,所以衍生出了这个职业,媒体报道中都会提到这个职业的从业者可以月入过万,并且因为是自由职业,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工作时间。我想说的是,媒体朋友们把收入说少了,就拿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来说,全屋整理收费大概是15000元,差不多需要2名工作人员,4天的时间可以完成,如果按照每个星期只服务一单来算,一个月4单,工作16天,人均月收入30000元。
58同城平台数据显示,从2015年下半年起,中国整理收纳服务需求量逐步提升,2016年下半年至2018年底,收纳整理服务商户增速明显,截至2018年底,专业收纳整理服务商家同比2017年增幅近100%,用户搜索收纳整理量同比2017年增幅超过125%,2017年国内收纳市场规模约为258亿元,2020年预计可达到1021亿元,收纳作为消费升级领域新项目,国内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这是2019年央视财经频道采访我的时候同期公布的行业调查数据,非常幸运,我在十年前抓住了一个职业风口,成为中国收纳整理行业的领军者,创办了留存道学院,帮助无数迷茫的全职妈妈、大学毕业生、职场转型人群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培养了业界90%的职业整理师,在全国近50个城市开展了500多期职业培训课程,上门服务落地团队也遍布全国超过300个城市,目前还在为市场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
多年来,我以实际经验摸索出适合中国家庭的整理收纳方法,提出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留存道”整理理念,研发专业的培训体系,并制定行业通用收费模式及从业标准。通过对有限空间的科学扩容,帮助客户从根本上解决生活中物品“找不到、看不见、放不下、用不上”的收纳问题。将这个理念从衣橱延伸至居家储物空间的各个区域,从单纯的收纳整理升级到空间管理,既有储物空间的格局规划,又包含物品的整理收纳,这样的服务才会有可持续、不复乱的整理结果,才是客户愿意付费的好服务。
这个新兴的行业未来就这样了吗?并没有,我用理性思维逻辑在家庭空间管理行业里深耕了十年的时间,这十年仅仅是个开始,我们渐渐地变成整个社会分工链条当中既有下游又有上游的纵向独立链条,也是连接各个链条之间横向价值的其中一环。在我们服务的过程中,就如同在每个家庭中安置了洞察生活的传感器,在服务中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家里真实的使用场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衣柜格局最好用,什么样的橱柜使用最方便,不同类型的家庭都喜欢用什么样的电器、家具及生活用品。上游的家居厂商可以按照我们传感过来的数据做信息分析,从而设计出更好的家居产品。
从生活方式上,下游的用户在家里干净整洁以后,就会产生新的生活诉求,比如换个新沙发、墙上缺幅画、买个烤箱来烘焙等,我们刚好成了大家居市场与家庭需求之间的纽带,帮助市场准确地连接两者之间的供需关系。这才是空间管理这个行业的意义所在。
从0到1,从1到N,让大家从不了解、不认可到完全接受,这条路很长。2017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关于整理理念的书《留存道》,写的是通过个人的成长经历、从业经历衍生出“留存道”的理念和空间改造的想法,从而寻找自己富足且自在的生活;2020年初,我出版了第二本关于收纳整理技巧的书《收纳,给你变个大房子》,从家庭物品的使用角度来教授物品的收纳方法;如今,我又出版了这本以空间规划为出发点的家装类书《好好装修不将就》,至此,以整理三要素——人、物品、空间为基础的三剑合璧的三本书全部与大家见面了,相信会对你的生活有所帮助。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生命中失去的美好,所以我们更理解人们想把美好留下来的心愿,我当年职业选择的初心也是想帮助别人把美好留下来,留存生活中的美。十年前,我种下了收纳整理行业的第一棵树,未来的无数年,希望可以和你们一起收获一片森林。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来吧,加入整理,加入我们,跟我一起,跟“留存道”一起,通过整理活出美好的生活状态,去影响身边的人,用不将就的生活态度来改变一代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
卞栎淳
中国空间管理行业创始人
一线明星艺人指定衣橱管理师
留存道学院院长
微博知名家居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