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英藏S.964V文书被《英藏敦煌文献》编者定名为“天宝九至十载张丰儿等春冬衣装簿”,残存39行,兹录几行如下

1.张丰儿

2. 天九春蜀衫壹 (赀印) 汗衫壹 (赀印) 裈壹 (印) 袴奴壹 (赀印) 半臂壹 (白 印) 襆头鞋靺各壹

3. 冬长袖壹 (印小袄子充) 绵袴壹( 印) 襆头鞋靺各壹

4. 天十春蜀衫壹 (皂无印) 汗衫壹 (纻印) 裈壹 (绢印) 袴奴壹 (纻印) 长袖壹 (白 印) 襆头鞋靺各壹

5. 冬袄子壹 (皂印) 绵袴壹( 故印) 襆头鞋靺各壹 被袋壹

(中 略)

31.陈元龙

32. 天九春皂蜀衫壹 (无印) 纻汗衫壹 (印) 裈壹 (印) 纻袴奴壹 (印) 半臂 (印) 襆头鞋靺各壹

33. 冬檀绫小袄子壹 (故印) 绵袴壹 (表里白布印) 襆头鞋靺各壹

34. 天十春赀蜀衫壹 (印) 纻汗衫壹 裈壹 (印) 赀袴奴壹 长?袖壹 (白布一端 二丈八尺充) 襆头鞋靺各壹

35. 冬黄 袄子壹 (印) 绵袴壹 (印) 襆头鞋靺各壹 被袋壹

(下 略)

文书由两张残纸构成,30行以上是一张,31行以下是一张。文书内容是八位兵士春冬衣的记录,形式是在每个人名下,按“天九”(天宝九载)春衣、冬衣,“天十”(天宝十载)春衣、冬衣的顺序,依次记载了春冬衣的种类,并在每件春冬衣下加有注。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将春冬衣的颜色、原料、印的有无等均放在注里,另一种是直接写出春冬衣的颜色和原料,注中只记印的有无等。从文书形式、用语、字体看,两张残纸属一件文书无疑。

关于此件文书的性质,笔者在《敦煌文书与唐代军队衣装》 中已有所涉及。简单说来,此件文书记载的是驻扎在边地的兵士所拥有的春冬衣的种类与数额,供核查用。也就是说,兵士在被袋上记有自己拥有的衣服数,然后由“营司钞取一本,立为文案”,以备经常核查。核查的目的,是“如其勘检衣资与簿不同、物有剩数,即是偷来,并仰当火队,见有他物,即须勘当,状送营司。其衣资不上文历,纵使遗失,官不为理” 。即每支火队及其上司,要经常不断地核查所部兵士的春冬衣,若发现有多于文历记载的,以盗窃物论,若有衣物本人不在文历上登录,那么即使遗失,衣物供给者(官家)也概不负责。从文书的这种性质出发,又鉴于上述引文中提到有“文案”、“文历”,因此这件文书似可定名为“……春冬衣历”。有学者称这件文书为“衣服支给簿” ,我以为是不确的。因为这将无法解释文书中所列春冬衣为何有颜色与材料的不同,以及为何有“故”、“小袄子充”、“白布一端 二丈八尺充”等字样。

我们先来看看唐代兵士春冬衣的发放制度。

由前引《通典》所列唐代衣物的核查制度,可见军队对兵士衣物管理的重视。这当然也是出于战争的需要,因为兵士如果衣物不足,是不能应付边防与战争的。尤其是常驻边地的镇兵更是如此。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刘仁轨在百济,巡查镇兵后上书说:“臣检校军士所留衣,今冬仅可充事,来秋以往,全无准拟。” 高宗时仍属府兵制时代,但镇戍百济的镇兵系召募而来,是兵募。他们渡海远来,随身带了衣物,即所谓“初发家日,惟令备一年资装” 是也。兵募们的衣物多由官家供给,且主要由“所在州县分而给之” 。当然也有“请自办衣粮,谓之‘义征’者” ,但“其义征者,别为行伍”,是“不入募人之营” 的。

府兵制破坏后,驻扎边地的兵士称“兵防健儿”,其衣物均由官家支给。现在我们知道,供给他们的衣物分两次支给,名为“春冬衣”。这一制度始于何时呢?从史籍记载看,唐玄宗在位之前似尚无这一制度,到开元年间,对使者和奴婢已经是分两次给衣了。《唐六典》卷三“金部郎中职掌”条云:凡遣使,“春夏遣者给春衣,秋冬去者给冬衣”;卷六“都官郎中职掌”条云:给奴婢衣粮,“春衣每岁一给,冬衣二岁一给”。史籍中明确记载给兵士春冬衣的是在大历年间。据《唐会要》卷七八《诸使杂录》,大历十二年(777年)中书门下状奏曰:“兵士量险隘召募,谓之健儿,给春冬衣。”但是我们现在从S.964V文书可知,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最迟在天宝九载(750年),兵防健儿已经按春冬衣制度领有衣物了。又,与S.964V文书所记衣物相比照,日本京都藤井氏有邻馆藏33号文书可定名为西北某军兵士的《冬衣历》(录文详后)。据陈国灿《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一)》,此文书中的兵士“杨义本”又见于P.3877《唐开元十年敦煌县悬泉乡户籍帐》 。若二者果为一人,则知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军中已经实行给春冬衣的制度了。

发放春冬衣的具体制度如何呢?史无明载,不可详知,推测并不是由中央制成成衣后再运往各地,而是只发给布匹,由当地州县负责组织加工制作,也许还有兵士家属制作的可能性。

春冬衣的发放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中央从庸调布或上供布中支给,具体由度支完成。这种情况在唐后期只限于中央控制的藩镇和被中央征发的藩镇军队。《敬宗即位优赐诸军诏》说:“于内库更出绫绢共二百万匹,付度支充边军春衣。” 就是中央由内库经度支支出春衣的一个例子。有时内库也将布匹卖给度支。《旧唐书》卷一三五《皇甫镈传》说:“时内出积年库物付度支估价,例皆陈朽,镈尽以善价买之,以给边军。”直接由上供布支给的例子见《资治通鉴》卷二三一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五月条。当时德宗避难梁州,时至五月,“上以军士未有春服,亦自御夹衣”,直至“盐铁判官万年王绍以江淮缯帛来至,上命先给将士,然后御衫”。这运来的江淮缯帛,就是属于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有时,中央也将春冬衣料变成钱发给兵士。《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记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十月“泾州奏吐蕃进营距州三十里,告急求救……发八镇全军救之,赐将士装钱二万缗”。十月,是发冬衣的季节,这里的“装钱”实是冬衣钱,因此这里就是发钱给中央管辖的神策军,让将士们自己去买布制衣。

春冬衣布匹发放的第二种类型是各道或各州县自筹。在唐前期,有所谓“凡诸道回兵粮 之物、衣资之费,皆所在州县分而给之” 的制度。到唐后期,例如唐德宗兴元元年,李怀光屯兵泾阳,欲攻长安,到了三月,兵士尚未换冬服着春衣。而要想换春衣,必须“俱往河中”,待到“春装既办”再“还攻长安” 。这就是说,李怀光所属部队的春衣,例由本道支给制作,所以只有回到河中,才能得到春衣。同样,范阳节度使朱克融为试探中央对藩镇的态度,也曾“奏今岁三军春衣不足,拟于度支请给一季春衣,约三十万端匹”。唐敬宗听从裴度意见,下诏说:“所言三军春衣,自是本道常事。比来朝廷或有事赐与,皆缘征发,须是优恩,若寻常则无此例。” 换句话说,一般情况下,这些藩镇军队春冬衣的布帛,都要由本道自己筹备。

诸道州自备春冬衣衣料,似乎有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是摊派给百姓,作为他们差科的一部分。新疆库车曾出土有一件唐建中四年(783年)的孔目司帖 ,录文如下

1.孔目司 帖莲花渠匠白俱满尖鸡

2.  配织建中伍年春装布壹佰尺。行官段俊俊

3.  赵秦璧 薛崇俊 高崇辿等。

4.   右仰织前件布,准例放掏拓、助屯及

5.  小小差科。所由不须牵挽。七月十九日帖

6.      孔目官任 善(?)

7.配织建中伍年春装布,匠莲花渠白俱满地黎

8.壹佰尺了。行官段俊俊 薛崇俊 高崇辿 赵璧

9.等。七月廿日赵璧抄。

文书内容是建中四年七月十九日孔目官任善(?)帖行官,让行官通知织匠织建中五年的春装布,七月廿日行官“返抄”说已布置完毕。由此件文书可知各州县可能都有一些专门织布的工匠,各地军队的春冬衣布料或即由他们织成交纳。

另一种方法是购买,即地方州县出钱买布料。据大谷文书《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当时在市面上,各种赀布、纻布、 等都能买到,且种类繁多,价格各异。目前购买军队春冬衣布料的直接资料似尚没有,但间接材料还有一些。《流沙遗珍》收有一件《天宝六载给家人春衣历》。文书云

1.天宝六载四月十四日给家人春衣历

2.常住、大及、犬子、

3.祀奴、末如

4.可曾付緤一段充衫,胡尾子付緤一丈二尺充袴

5.右件緤玖段,每段用钱贰佰贰买到,用给上件

6.  人春衣,谨以为案,请僧连署:僧无生

7.僧   僧玄藏、僧法藏、僧澄练

这里记录的是给寺家人的春衣。这些春衣料是用钱买到后分配给寺家人的。前述大谷文书《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中就记有“绯高布衫段”、“帛高布衫段”之类商品,价格从1300文到850文不等,而寺家人用的緤衫段只需220文,恐怕是最便宜的了。《旧唐书》卷一四五《陆长源传》记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旧例,使长薨,放散布帛于三军制服……长源等议给其布直。(孟)叔度高其盐价而贱为布直,每人不过得盐三二斤”。这里虽然不是给春冬衣衣料,但给制服料则一。它不是买布帛,而是将布帛换算成钱(盐),然后发钱(盐)给兵士,让兵士自己买布做衣服。

不论上述哪种情况,一般而言,发给兵士的春冬衣恐怕多半是布帛而不是成衣。前述敬宗时充边军春衣的二百万匹绫绢、朱克融申请的一季春衣三十万端匹、建中四年配织的春装布一百尺等均属此例。上引《天宝六载给家人春衣历》也只是说给緤一段充衫或给八尺充裈之类,而不是直接给衫袴。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英藏S.5810文书《门僧法律智弁索春衣状》,录文如下:

1.门僧法律智弁

2. 伏以常年春衣布壹匹,今未蒙 支给。伏乞

3. 阿郎仁恩照察,特赐 支给。伏请  处分。

4.          二月 日

文书内容是智弁在二月仍未领到春衣布,因而向阿郎(施主?)乞求赐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也是以春衣“布”的形式支给的。除有关寺家人、僧人的资料外,与军人有关的间接资料也有若干。《唐会要》卷九一《内外官料钱》记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在十六卫大将军、将军等的俸料中加“六杂给”,其中就有春冬衣料。比如诸卫上将军,加“随身十五人……春衣布一十五端,绢三十匹,冬衣袍一十五匹,绢三十匹,绵三十屯”。这就是说,每位上将军配给随身十五人,每位随身给春衣布一端、绢二匹,冬衣绸一匹、绢二匹、绵二屯,合计八端匹屯。这里明确记录了给春冬衣布料而不是给成衣。不仅衣料如此,恐怕鞋料也是这样。《资治通鉴》卷二三六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二月条记淮西“吴少诚以牛皮鞋材遗(李)师古”,被宣武韩弘截留入库事,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唐代惯例,称成套的成衣为“一具”、“一副”或“一对”。《唐六典》卷三“金部郎中职掌”条云:“凡时服称一具者,全给之,一副者,减给之。”注云:“一具者,春秋给袍一、绢汗衫一、头巾一、白练袴一、绢裈一、靴一量并毡,夏则以衫代袍,以单袴代夹袴,余依春秋,冬则袍加绵一十两、袄子八两、袴六两。一副者,除袄子、汗衫、裈、头巾、靴,余同上。”我们在大量的存世《谢赐衣物表》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用法。查《文苑英华》卷五九三,吕颂《谢赐春衣及牙尺表》中说“赐臣手诏及春衣两副”,刘禹锡《为武中丞谢春衣表》也提到了“中使某奉宣圣旨,赐臣春衣一副”。这时的一副春衣云云指的都是成衣而不是衣料。就一般百姓而言,一套春冬衣没有那么复杂,例如丁奴的春衣不过只有头巾一、布衫袴各一、牛皮靴一量并毡 而已。这些春冬衣也要称“一副”或“一对”。英藏敦煌文书S.1897是《百姓张某雇工契》,其中提到主人要支付给雇工“春衣一对: 袖并裈、皮鞋一量”;S.5578《李员昌雇彭章三契》也说要付给雇工“春衣:汗衫一扎(领?)、 袖衣(一?)襕,皮鞋一量,共一对”。两件文书在提到春衣时都用了“一对”的量词,所支付的应该都是成衣。其中除“长袖”有些特殊外(详后),其他与《唐六典》所言给丁奴的春衣大致相当。总之在唐代,凡赐授或领取春冬衣时,一般似乎只是给布料,只有称一具、一副或一对等时,指的才是成衣。

春冬衣布料或在被征发的兵士出发前发到兵士手中,或在兵士驻扎地发放。在前一种情况下,兵士的春冬衣恐怕由其家属制作完成,后一种情况时则由当地工匠或随军家属制作。关于这一点,直接的证据目前尚不多。英藏敦煌文书S.1624《唐虢州闵乡县万回和尚传》记万回和尚俗姓张,父兄均在塞外从军。一日,和尚突然思念兄长,于是就去了一趟塞外,当日便回。“众人不信,乃将出兄回信、去时汗衫。母自认得缝缏,讶极异事。往来万里程途,故以万回为号” 。故事本身显为虚构,可置不论,但文中提到驻扎边地的兵士,其汗衫有的确是由母亲缝制的。又,《旧唐书》卷五二《肃宗张皇后传》说张皇后随肃宗在灵武“产子,三日起,缝战士衣”。这或许可说明各军驻地,都有一些随军家属在缝制衣服吧

兵士在拥有一季或若干季的春冬衣后,要不断地接受核查。法藏敦煌文书P.3274V《唐天宝年代豆卢军防人衣服点检历》 ,是一件长达241行的文书。文书上多处钤有“豆卢军之印”,当是军队衣物历的原件。此件《点检历》记录了每位兵士若干年所拥有的春冬衣种类和数量,每件衣物旁均有别笔点过,是明显的核查记录。例如有以下几行:

131.窦思奉 (团火人浩叔子纳)

132. 袄子贰 (一白绫一黄 )长袖贰 (一黄 一褐 故) 半臂贰 (一白 一褐 并故)

133. 复袴贰 (并练) 蜀衫叁 汗衫叁

134. 单袴叁 (一故) 袴奴叁 裈叁 (小)

135. 幞头柒 鞋柒 (幞头一当鞋一) 靺柒

136. 被袋壹

由此还可知,军队的春冬衣有些是团火中人充纳调剂的。当兵士有逃、死时,他们拥有的春冬衣恐怕是分给其他兵士,或者估价拍卖。大谷文书8067号也是一件与军队春冬衣有关的文书,残存5行,录文如下:

(前 欠)

1.  幞头肆 (次, 各估拾贰文) 鞋叁 (下, 各估壹拾文)

2.  靺肆 (下, 各估壹拾文) 被袋壹 (下,

3.阳曲县何舍仁 (天十四八月六日逃

4.  袄子叁    长袖

5.   袴奴肆

(后 欠)

此件文书所记衣物种类与排列顺序与P.3274V文书大致相同,因此知它也是兵士的春冬衣点检历。但与P.3274V文书又有二处不同。第一,这里写出了兵士的籍贯。查阳曲县属河东,因此这支军队当由自河东赴河西戍边的防人组成。从“袄子叁”看,他们在河西已经至少驻扎了三个冬季。第二,文书1、2行所记某人可能已经阵亡,所以将他所拥有的衣物拍卖。由于都是旧物,因此价格定得很低。由这件文书可知当时军队处理逃、死兵士春冬衣的一种方式。

唐代军队春冬衣的支出,是唐朝政府的沉重负担。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其二《请两税以布帛为额,不计钱数》中就提道:“经费之大,其流有三:军食一也,军衣二也,内外官月俸及诸色资课,三也。” 军衣的支出已占了唐代财政支出的第二位。据前引史料,唐宪宗时支神策八镇军一季冬衣,需钱二万缗;敬宗时幽州一镇一季春衣的消费是三十万端匹、供边军一季春衣需二百万匹绫绢。由此可知陆贽的话并非夸大之词。也因此唐文宗才会特意对柳公权说:“我有一喜事。边上衣赐,久不及时,今年二月给春衣讫。” 柳公权也应制上诗奉贺。按时给春衣就能使皇帝欣喜如此,春冬衣供应之难于此就可见一斑了。 3P2A7OFW6q916VmmbqhIlMcoTmxIkBhZLgZY+gxZ1VnzrZ7vwj7lodMSqTTIIb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