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脑其实很
“懒惰”

理由① “懒惰”是大脑的天性

说起大脑,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思维与理性的管理员?控制语言与身体行为的司令塔?抑或是重要事物的记录者?

可能许多人认为大脑天生勤奋、专一,且具有达成目标的高效执行力。

事实上,人们过度评价了大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脑 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禁不住诱惑。

这种消极的评价正符合大脑的天性。

例如, 缺乏干劲的人即使被托付重要工作,也不会深入思考相关内容,只会采用和以前一样的方式,尽可能轻松地完成工作。

你可能会感到惊讶,但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很遗憾,人类的大脑生来极其“懒惰”。

大脑偏爱固定的自动化处理模式,倾向于避开全新的挑战或不熟悉的事物。一有机会就钻空子偷懒。

无论是优秀的人还是勤奋的人,其大脑本质上都具有“惰性”。

大脑为什么喜欢固定的工作流程呢?

其原因之一在于大脑的“高能耗”。

成年人的大脑大约重1.4kg(相当于体重的2%)。

但从能耗方面,大脑竟消耗了一日所需能量的20%。

除了大脑以外,其他人体器官均无须消耗如此之高的能量。

正是大脑“高能耗”的特点才使其养成了“一切尽可能自动化处理”的习惯。

换言之,“大脑的惰性”合情合理。

理由② 大脑喜爱节约能量

在此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从生物学角度,“懒惰(不消耗能量的状态)”与“勤奋(消耗能量的状态)”究竟哪个才是大脑的本性呢?

答案就是“懒惰”。

因为对于生物而言,最希望避免“消耗能量的状态”。

越是接近野生形态的生物其倾向越明显。

例如狮子,虽然会迫于生存压力进行捕猎,但其他时刻似乎一直在睡觉。事实上这也有其正当理由,因为 “如果到处活动浪费能量,遭遇天敌袭击时便会落于下风”。

同理,人类的大脑也希望尽可能多地储存能量。

请想象一下熊的冬眠行为。为了顺利度过缺乏粮食的寒冬,熊停止活动以储存体力。大脑希望节约能量也与其类似。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大脑自动切换“希望保持静止”和“希望节约能量”的模式是一种优秀的自我保护手段。

当然,如果我们的大脑“天生勤奋”,那自然是好处多多。

只要经常外出就容易获得新收获、新发现,或是得到新启发。

然而大脑还是倾向于保持静止。这也是其“无论如何不愿吃亏”的天性所致。

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人类普遍具有一种倾向: 相比获取更希望不吃亏。

如果将“获得1万日元的喜悦”与“失去1万日元的打击”置于天平的两端,绝大多数人会将后者看作震撼心灵的“大事件”。

这种心理在经济学上被称为 “展望理论”(prospecttheory)。

人们在获得利益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如何“确保真正到手”,相反,在利益受损时则会优先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理由③ 周围人不行动,大脑也“不愿行动”

此外,“喜欢随大流”正是大脑最大的特征之一。

大脑像个年幼的孩子,最喜欢盲目“随大流”。大脑的这种习惯在经济学上被称为 “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

所谓“乐队花车效应”即从众效应,就是指:大脑一旦获得某种“流行”信息,即使从未关注,也会盲目支持。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提出,是指:个体受到他人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保持一致以寻求安心。

“因为他在做,所以我也要那么做。”

“因为大家都在做,所以我也要那么做。”

就是指这种“随大流”的心理。

“乐队花车效应”一词起源于游行队伍的领头“花车”。

看到洋溢着欢快喜庆气氛的游行队伍,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跟随,导致游行队伍越来越长。

换言之,当群体做出某种选择时,无论对错,许多人都会盲目跟从。

这种 “相比个人观点更愿意接受大众观点的心理倾向” 就是所谓的“乐队花车效应”。

但这其实也是大脑“喜欢随大流”的天性所致。

“即使清楚正确的做法,但是周围人不行动,自己也不愿行动”,这就是大脑的天性。

看到这,是不是对“大脑=优秀”的印象大打折扣了呢?

理由④ 大脑禁不住诱惑

此外,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禁不住诱惑。

视觉、嗅觉、听觉等五官感觉会唤起对过去的回忆,由此产生全新的需求。

如果将其类比为食欲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了吧。

例如,即使在吃饱的状态下,看到美味的食物,闻到诱人的香味,也会刺激大脑的感觉中枢,向胃传递“想吃”的信号。

科学研究证明,大脑拥有这种不可思议的机能。

概括而言, 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禁不住诱惑。

如果这是关于某个人的评价,应该许多人都会产生“不希望将重要工作托付给他”的想法吧。

然而很遗憾,这就是我们大脑的天性。

因此,我们才会产生“无法立刻行动”“无法积极行动”“无法快速行动”“无法持之以恒”“无法下决定”“无法做选择”“无法舍弃”“无法整理房间”“无法温柔待人”“无法挑战自我”“无法抑制情感冲动”等想法。

从大脑性质而言,我们面临的这些“做不到”理所应当,完全没必要因此责备自己。

“我天生没有这种才能。”

“我原本不擅长这些工作,没必要为此努力。”

“我意志力薄弱,做什么都不行。”

这种贬低自己的行为毫无意义。

从科学角度而言,将所有的“做不到”归咎于自身的“能力”“资质”或“才华”,其行为大错特错。

无论怎样贬低自己,也只会伤害自己,令自己陷入不幸而已。 “做不到”并非自身能力不足,而只是大脑“不想做”罢了。我们需要将“不愿行动的大脑”转变为“主动行动的大脑”。 “做不到”绝非心理问题。

结论 大脑的工作就是“拒绝工作”

在此让我们总结概括一下。

“立刻行动”“积极行动”“持之以恒”……

无论怎样强调事情的重要性,无论怎样推荐自我启发类书籍,大脑还是会产生 “抗拒感” 。为了生存下去,大脑必须寻找省力的诀窍,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因为这正是“大脑的重要工作”之一。

然而,有且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懒惰”“敷衍了事”的大脑高效率行动。

可以说,正是凭借这个独一无二的“方法”,才实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是否了解该“方法”将成为人生成败的分水岭。

能否顺利完成演出;

能否做出成绩;

能否成功;

能否受欢迎;

能否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

能否提高人生的满意度……

掌握促使大脑高效率行动的“方法”,就可以巧妙控制大脑。

如何转变为“主动行动的大脑”

控制大脑的方法主要分为3步。

并非依靠外界刺激,而是仅在大脑内实施,完美重启大脑的方法。 请注意“仅在大脑内实施”这一点。

为了寻找控制人类欲望与行为的方法,历史上许多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然而,绝大多数研究的目标都是利用外科手术(脑白质切除术)、用药、电击等“外界强制手段”,迫使人类“行动”。

就近年而言,2017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脉冲电网刺激老鼠的大脑,成功遏制了“引发厌食症的心理因素”。

当然这只是动物实验,但很明显该方法也可以活用于人类的厌食症治疗。

在疾病治疗中,迫不得已通过此类手段干预大脑行为。

然而,为了实现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我作为神经外科专家,期待大家学会运用简单安全的方法控制大脑,使其高效率行动,追求各自的人生价值。

接下来介绍的大脑控制法适合所有年龄层的读者。

随时随地可用,所有年龄段均可挑战。

挑战自我的过程将变为一种幸福。

且实用性极高,一旦学会就可以活用于人生的不同场合。

这也是将“不愿行动的大脑”转变为“主动行动的大脑”独一无二的方法。

请大家心怀期待继续读下去。 3GabcNAvG6R1KAY+4X0ccX+NCd2ksE8vsqatUDhV1IUmPUZj4uHu69RjOaihH+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