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解密亲密关系行为

上述的这些问题都有着很强的杀伤力,可以直击人生的最深处,而且迄今也没有什么万全的解释和解决方法。这些案例看上去都是因人而异的,每个案例都溯源于无限种可能的缘由。想要解密它们,就需要对所有涉及其中的人进行深入的了解。不论人们的过去经历,早先关系还是性格类型,都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在的情感问题有所关联。这是我们作为心理健康领域的临床从业者所一贯深信的共识。至少在我们新发现一种对这三个问题中描述的症结,乃至更多的问题都能提供直截了当的解释之前,我们都得如此。而这种新发现的来历,以及其带来的结果,也正是这本书的所述。

爱,足够吗?

几年前,我们的密友塔玛拉(Tamara)开始了一段新的约会:

在朋友家里的一场鸡尾酒派对上,我头一次注意到了格雷格(Greg)。他真是太帅了,而我发现自己也吸引了他的眼球。几天以后,我们又和其他几个朋友一同外出就餐,我根本抗拒不了他看我的时候,眼中流露出的那种兴奋目光。而最吸引我的,莫过于他的言辞,以及他所传达出的那种想与我患难与共的暗示性许诺。那是一种关于告别孤单的许诺。他说的话诸如“塔玛拉,你不必独自在家里,你可以到我的住处来。”“只要你想,你随时随地都能打电话给我。”这些论调中,都带着一种安慰:这种安慰感,关乎你从此归属于某人,关乎你不必独自面对世界。但凡我再听得仔细一点,我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辨出一些跟这份许诺不相协调的信息,这种信息非常明确地显示出格雷格害怕过于亲密,也讨厌承诺。他多次提到,自己从不曾拥有稳定的恋情——他总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厌倦自己的女朋友,并且感觉想要逃离。

虽然我是有能力辨别出这些问题下的暗流涌动,但那个时候,我又的确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估量其中的暗示意味。唯一可以让我作为参照的,只有那种伴随我们大多数人成长起来的共识:爱可以战胜一切。于是,我就让爱征服了自己。对我来说,再没有什么事情比和他在一起更重要了。而与此同时,还有其他信息也同样预示着他在承诺方面的无能。我却对它们完全置之不理,不知哪来的自信,坚信事情到了我这里就会变得不一样。当然,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随着我们关系越亲密,他的信息变得愈加飘忽不定,一切都开始分崩离析;他开始跟我说,自己太忙了不能见我,当然或许每晚都不能。有时候他会声称自己整个工作周都忙疯了,向我征询是否可以只在周末见面。我虽然会默许,但内心总有一种异样的沮丧感,可是到底是哪里不对呢?

从那以后,我常常陷入焦虑。我总是对他的行踪全情投入,还变得极度神经过敏,特别是对那些可能预示着他想分手的事情。但是每当格雷格的行为,向我显示出充分的证据表达他的不满,他会带着恰到好处的柔情把我推开,接着又对我表示歉意,让我打消跟他分开的念头。

没过多久,我情绪的跌宕起伏就开始产生负效应,致使我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使自己有着不错的决断力,但还是避免跟朋友们约定计划,以免他突然约我。我已经全然对那些重要的事物丧失了兴趣。不久之后,我们的关系终于不堪重负,所有的一切都很快就戛然而止。

作为朋友,起先我们看到塔玛拉有了新的交往对象,而且那么热衷于此,我们都很为她高兴。但随着他们关系渐渐明朗,我们开始越来越为她对格雷格与日愈增的沉湎而担心。她的活力被焦虑与不安全感所取代。大多数时间里,她要么在痴痴等待格雷格找她,要么就对恋爱关系过于胆战心惊,以至于无法像过去一样,跟我们享受快乐时光。而她工作所受的影响也日益明晰,她曾表示过对可能失去工作的担忧。我们一直觉得塔玛拉是个多才多艺,而且十分抗压振奋的人,而后来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误判了她的能力。即使塔玛拉能够指明,格雷格有着令人难以忍受,甚至足以跟他分手的黑历史,而且并不太值得期待,她甚至知道自己离开他或许会更快乐一些,她却仍然没办法下定决心离开。

作为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专家,我们很难接受一位像塔玛拉一样精明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会如此偏离与往常的形象。为什么这样一位成功的女性,会落入如此无助的地步?为什么一个在我们看来,对于生活中的挑战有着很强适应能力的人,却在这件事情上变得如此羸弱?而与她对垒的男方,也同样令人费解。为什么格雷格会发出这样含混的信息呢?明明连我们都能够看清,他是爱着她的。这些问题中蕴含着很多可能的复杂心理学解答,不过直指这种现象本质的缘由,往往简单到令人意想不到。

从儿童治疗护理中心,到恋爱的实用科学

几乎在塔玛拉开始与格雷格约会的同时,阿米尔(Amir)正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儿童治疗护理中心(Therapeutic Nursery)进行兼职。在这里,他立足于儿童依恋理论,来帮助母亲与自己的孩子建立一种有着更强安全感的纽带。而儿童依恋理论在亲子关系中所产生的强大影响,激励了阿米尔在依恋理论领域的更深入研究。最终他被带进了引人入胜的阅读材料中:最早的研究发现来自于辛迪·哈赞(Cindy Hazan)与菲利普·谢弗(Phillip Shaver),他们的研究显示,成人会向他们的伴侣表现出一种依恋的范式,这与孩子向父母表现出来的依恋范式非常类似。随着他对成人依恋理论学习的深入,阿米尔渐渐发现,成人依恋行为无处不在。他开始意识到这种视角对日常生活有着非比寻常的指导意义,也能在许多人的恋爱关系中产生帮助。

当阿米尔认识到依恋理论对成年人的恋爱关系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以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他的老友蕾切尔(Rachel)。他向蕾切尔阐释了依恋理论是如何解释两性关系中的一系列行为的。同时也向她发出求助,让她帮自己一起将阅读过的学术研究和科研数据,转化成为实践性的指南和建议并为人们所用,最终改变他们的生活。这也就是这本书的由来。

安全、焦虑以及回避

成人依恋主要表现为三种“依恋风格”,或者说是人们在恋爱关系中感知与反馈的习惯,这三种风格与儿童依恋研究的结果是类似的:也就是安全型、焦虑型以及回避型。简单来说,安全型依恋的人群非常享受亲密行为,而且通常都温暖而有爱;焦虑型依恋的人群十分渴望亲密,常常对恋爱关系全情投入,但是又非常担心伴侣是不是同样地爱着他们;而回避型依恋的人则将亲密行为等同于独立性的丧失,他们总是尽可能地减少亲昵。另外,每种依恋风格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大不相同:

社会中的所有人,不论他是情窦初开,还是结婚四十年,都能归入这三种类型,当然还有稍微罕见一点的,表现为后两种类型(焦虑型与回避型)的混合。安全型依恋的人群约占50%以上,焦虑型依恋约占20%,回避型依恋约占25%,而剩下的3%~5%则被归为第四种比较少见的类型,也就是焦虑回避型。

成人依恋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成百上千的文献与专著,非常细致地刻画了成年人在亲密关系纽带中的行为方式。这些研究多次证明了一点,这几种成人依恋风格,是超越国界与文化环境,普世地存在着的。

对依恋风格的了解,是理解与预测人们在恋爱中所产生行为的一种简单而直观的方法。事实上,成人依恋风格理论的主旨之一就是,在恋爱关系中,我们所作所为早已由依恋风格决定了。

依恋风格从何而来?

关于依恋风格的最初猜想是:依恋风格是家庭教养的产物。因此,当时的研究假设,你现在的依恋风格,取决于幼时所受照顾的方式:若你的父母对你十分敏感,有空回应你,那你就该是安全型依恋风格;若他们的回应是断断续续的,那你就会发展成为焦虑型依恋风格;而若是他们对你疏离而冷漠,几乎不会回应你的要求,那你就会发展为回避型依恋风格。而如今,我们得知成人依恋风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照顾方式当然是其中之一,但其他因素也不容小觑,包括我们的各种人生阅历。相关的内容详见第7章。

全新视角的解读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密友塔玛拉的故事,并用一种全新的思路来审视它。依恋研究中,格雷格就是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典型,他的种种行为细节都精确印证了这一点。包括他的思维、行为以及与世界联结的方式。回避型依恋风格预示了他在恋爱关系中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疏离、对塔玛拉的吹毛求疵以及制造争端等行为,还包括他最大的难点:说一句“我爱你”。研究结果非常有意思,纵使他想要靠近她,也会感觉一种力量在将她推开,并不是因为他“不爱她”,也不是因为他认为“对方不够优秀(就像塔玛拉得出的结论一样)”。恰恰相反,他之所以将她推开,正是因为他感觉到了亲密与爱恋的与日俱增。

而这一切也表明,塔玛拉并不是个例。依恋理论将她的这种行为、思维以及反应,都归纳为典型的焦虑型依恋风格,她的表现同样也准确地印证了这种风格。这种依恋风格决定了在面对格雷格的疏离时,她会愈加紧逼;也预示了她难以集中精力工作,她日思夜想着恋爱关系,以及她对格雷格所做一切的过度敏感。同样地,这种依恋风格决定了即使它下定决心想要与对方分手,也完全无力鼓起勇气付诸行动。这也就可以解释,她为什么无视自己的判断和朋友的建议,倾尽所能只为贴近格雷格。这个理论所揭示的最重要一点,是为什么塔玛拉和格雷格明明还深爱着对方,却难以将恋爱维系下去。他们俩使用着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一步步激怒着对方的天性。她青睐于身心的亲密,而他却钟爱于保持独立,并羞于亲昵。他们简直将理论中描述的两个极端,演绎得惊人地准确。研究者想要了解到爱侣们最亲密的瞬间,以及最私密的想法,仿佛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心理学方法总归是有些模糊,解释的余地非常广阔。但是这套理论却致力于为那些看起来毫无章法可循训的亲密关系,提供一种精准而有理有据的洞悉方式。

虽然对人们来说,想要改变依恋风格是有可能的,大概平均每四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能够把依恋风格四年一换。然而这种改变总在人们的无意识中发生,因此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改变(更不用说改变的原因了)。于是我们想到,若是能够帮助人们找到一种方法来控制这种转变,岂不是件好事吗?若是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让自己的依恋风格向安全型转变,而非为生活事件所支配,事情是否会变得不同呢?

对我们来说,了解这三种依恋风格就是拓宽了视野。我们可以发现,成人依恋行为是无处不在的。于是我们在看待自己或是周围朋友的恋爱关系时,会产生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将各种依恋风格套用到我们的来访者、同事以及朋友身上,我们会对他们的亲密关系产生全新而且更为清晰的解读。他们的行为将不再那么难以捉摸,在一定情景之下或将可以预测。

进化的纽带:
基因决定依恋风格

依恋理论建立在这样的一种主张上:对于亲密关系的这种需要,是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的。正是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 的才华,让他认识到,进化使得我们会在我们的生命中选择出少数几个个体,视为珍爱。我们生而必须依赖一位重要的人。这种需要从生命伊始,一直延续到生命终止。鲍尔比认为,在整个进化史中,基因选择令人们变得更有依恋性,其实是因为如此一来更有生存优势。在史前时代,单单依靠个体自身的人,很难在猎食者面前保护自己周全。因此,这些依靠着亲密伴侣而活下来的人,往往会将自己对亲密关系的偏好传递给下一代。事实上,正因为对亲密角色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的大脑才进化出一种生物性机能,专门负责建构与规制我们与依恋对象(包括父母、子女以及爱侣)的联结。这种机能就是依恋体系(attachment system),这是一种确保我们必须通过接近所爱之人,才能保证安全的情感与行为的集合。这种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一旦离开母亲,就会陷入疯狂,不断地张望,或是止不住地哭喊,直到跟母亲重新接触上。这些反应就是防御行为(protest behavior),我们直到成年后还依然会显露出来。在史前时代,与同伴的亲密关系事关生死,因此我们的依恋体系将这种亲密关系视为不可或缺的。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若是你听到一条新闻,就在你伴侣从纽约飞往伦敦的那天晚上,大西洋上空有一架飞机坠毁了。那时候你所感到的惴惴不安和歇斯底里,其实就是你的依恋体系正在运作。而你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机场,则正是你的防御行为。

进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多元化的发展。人类本来就是异质性很强的物种,无论外形、态度还是行为,都天差地别。这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存活在地球的几乎每一个角落。若是我们都如出一辙,那么单单是某一种自然灾害,就可能把人类从地球上灭绝。我们的多样性保证了人类的每一个分支,相对于其他物种来说,人类有着独一无二的存活能力。而依恋风格与人类的其他特征别无二致。虽然我们都有着基本的亲密需要,但是所用的方式千差万别。在非常危急的环境中,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在一个人身上,就对自己没什么好处,毕竟他或许并不能长久地伴你左右;或许这时候人们就会想办法不那么依恋他人,随时准备离开(这也就是后来的回避型依恋风格)。而在艰难条件下的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生存选择,就是在依恋对象面前,表现得过于警觉(因此,焦虑型依恋风格就应运而生)。而在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下,人们普遍愿意与他人结成亲密关系,这样对双方及他们的后代来说,都能谋得更多的裨益(自此,就产生了安全型依恋风格)。

诚然,在现代社会,我们无须像祖先那样,逃避捕食者们的追逐。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我们与老祖宗们几乎没什么差别。我们大脑的情绪系统,从远古的智人那里延续下来,我们的情感中,暗含着它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应对危险的方式。在现如今的亲密关系中,我们的感受与行为与远古的祖先,几乎别无二致。

数字时代的防御行为

在对日常生活中依恋风格的含义有了全新的理解之后,我们会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有着不一样的认知。我们曾经常常用行为来定义人们的人格特点。那些被标志成神经过敏的人,现在通过依恋理论来看,或许就会得到更加清晰准确的刻画。我们的研究,为塔玛拉在与那个令她痛苦的男友格雷格分手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难,赋予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或许这种艰难并不源于塔玛拉的懦弱,而是来自于一种天生的本能,这种本能令人倾其所有去维持与依恋对象的关系,而这种本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焦虑型依恋风格。

对塔玛拉来说,那种一心想与格雷格在一起的需要,来源于对危险的极度敏锐。这种危机感包括爱人的失控,爱人的不理会,或是别的什么麻烦。而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在这种情形下,与恋人决断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做法。而这时候用一些防御行为,则看上去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夺命连环电话,或者试着让对方吃醋云云。

依恋理论真正令我们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在整个人类群体中都是适用的,是以全人类作为对象而提炼出来。而不像很多其他的心理学范式,或许只是基于某些接受治疗的伴侣而提出。这种学说为所有的群体提供帮助,包括那些幸福融洽的伴侣,那些饱经不幸的恋人,那些从不接受治疗又或是积极配合治疗的伴侣们。这种理论让我们知道,在亲密关系中哪儿出了问题,同时也让我们发现值得肯定的地方,它同样让我们全面地了解了各个人群,并且从中挑选到最佳伴侣。而这一切在绝大多数有关亲密关系的读物中,是很少提及的。另外,这个理论也没有直接把行为定义成健康或不健康的。没有一种依恋风格本身就是“病理性的”。相反,那些在从前看来很奇怪,或者说很难理解的恋爱行为,现在却变得可以理解,可以预测,甚至理所当然了。你跟一个人交往,他却不能承诺自己爱你?可以理解。你说你想分手,然后几分钟后就变卦了,并且决定对现在的感情矢志不渝?也情有可原。

那这些行为到底有没有意义,或者说值不值得去做呢?这又得另说了。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即使不动用防御手段,依然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期望,以及如何有效地回应对方的诉求。而对于剩下的人群,就得从理解开始做起。

由理论到实践:
基于依恋的特殊干预

在了解到人们的亲密需求有着极大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会导致冲突以后,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看待恋爱关系的全新视角。但是在这种理论将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变得容易之后,我们又如何区分这些关系呢?这个理论是为了促进人们的亲密关系而提出,但是还没有从实验室成果迁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应用中,也还没有成为具有切实指导作用的理论。但是我们坚信,这个理论是指导人们通向融洽关系的一把钥匙,我们开始竭尽所能地研究这三种依恋风格,以及探究它们与日常生活有着何种联系。

我们开始调查各行各业的人群,包括自己的同事和来访者,以及不同背景和年龄段的非专业人士。我们对他们所分享的情史与恋爱经历,都撰写了总结。我们还对伴侣们的行为进行了观察,通过对他们话语、态度和行为的分析,来评估他们的依恋风格,并且基于此,及时提供一些特别干预。我们还开发了一种技术,来帮助他们在相对更短的时间内,对他人的依恋风格类型做出判断,进而教人们如何去利用依恋的天性,而非一味地抗争。这一切不光为了规避亲密关系中的不愉快,更发掘出了其中令人意想不到的宝藏。

不同于其他的关系干预手段,我们所开发的这种干预方法,不论单身还是伴侣和夫妻,都能够适用。成人依恋在浪漫关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无论什么阶层的人,都能在自己的恋爱关系中找到用武之地。无论对于正在热恋的人,情窦初开的人,经历着七年之痒的人,深陷分手纠结的人,还是承受失恋之苦的人,都有着特别的实用性。总之共识在于,成人依恋理论在以上所有的情形中,都能够产生巨大的效用,并且对人们获取更加完美的亲密关系,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

将见解付诸实践

在依恋理论提出一段时间过后,与之相关的术语已经被周围朋友挂在口中了。无论在治疗研讨时,还是茶余饭后,他们都会谈及:“我跟他过不下去了,因为他显然是个回避型。”或者说:“你知道的,我是焦虑型依恋,最怕的就是恋情的转瞬即逝!”总之他们刚刚得知这三种依恋类型,就开始现学现卖了!

而塔玛拉当然也获悉,并且充分了解了依恋理论以及我们的最新研究进展,她同样也是一聊起天来就会提到这个话题。她最终鼓起勇气,与格雷格斩断了那苟延残喘的关系。而没过多久,她就迅速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刚刚掌握了新的依恋理论相关知识,塔玛拉学会了优雅地避开那些有可能是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对象,她现在知道筛选掉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人了。她开始毫不费劲地规避开那些从前令她无比痛苦、冥思苦想的人了,无论他们如何展开攻势,如何表达自己的诚意,塔玛拉都不为所动。而塔玛拉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她更在意这个人是否有能力与她保持亲近,又是否会依照她的喜好来爱她。

后来塔玛拉遇到了汤姆(Tom),这是个典型的安全型伴侣,因此他们的恋情进展非常顺利,塔玛拉不再为情所困。这并不代表她不再愿意与我们倾诉自己的亲密关系,而是因为她寻找到了安全的依靠,不再需要去抱怨什么心酸和疼痛。而我们现在的谈话,一般都跟他们快乐的时光有关,也会谈及他们对未来的规划,还有她那重新变得蒸蒸日上的事业。

一往无前

这本书正是我们将依恋的相关研究转化为实践的产物。我们衷心地希望,你和我们的那些友人、同事或者来访者一样,能很好地利用这个理论,来帮你对个人生活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做出决策。在后面的章节中,你会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三种依恋风格的知识,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你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与态度的。过去的滑铁卢,将会在最新的视角下被演绎出来,而你对于他人的动机,也将更加清晰。你将学到在一段快乐的亲密关系中,你真正的诉求是什么,谁又是你的最佳伴侣。若是你的现任伴侣,在依恋风格上恰好跟你冲突,你将对于双方的所思所为产生新的见地,也会学到一些提升自我满意度的策略。无论处于上面何种情况,总之你正在经历蜕变——变成更好的自己。 RWXTlsJOyoIvkWxKxQgGsrTi8XmWQYSGpq03PwciiR2KKZWfu0q0SURbScvkhQ8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