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与危险的第六感共舞:焦虑型依恋风格

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巴鲁克·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说过:“一切的快乐与痛苦,都取决于我们所爱恋之物的性质。”因此,当你和某人产生联结时,一定要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这实在是一场高风险赌注:你的幸福就在此一举!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尤其真实地存在于那些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群当中。由于对依恋机制不甚了解,他们的亲密关系中会产生巨大的风险,阿米尔的同事艾米莉(Emily)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谈恋爱就遇到麻烦

当艾米莉还是个精神病学实习生时,她就立志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在精神分析学院的课程开始之前,她应要求需要接受为期至少一年的个人分析,每周要进行四次治疗,也就是躺在诊疗椅上,畅谈脑中所想。开始时,艾米莉表现得很不错。事实上,她的表现可以说非常完美,以至于她的分析师认为,顶多两年她就能完成分析——这可是前所未有的,通常来说精神分析至少需要做四到五年。

而后她与大卫(David)相遇了,并且迅速迷恋上了他。大卫是名颇有抱负的演员,事实证明这可不算件好事。他抛出了各种求爱暗示,也的确让艾米莉心潮激荡。我曾同艾米莉一起在中央公园绕着水库跑步,当时她的工作寻呼机和手机寸步不离身。(那个时代的手机可是很大很重的!)她会每隔几分钟,就轮流翻一遍寻呼机和手机,就怕错过打进来的电话。在工作中,她也要花上几个小时,使用在当时还很新颖的因特网,去追踪大卫的动向。比如,她会注册一个假网名,然后在聊天室与他频频聊天。简单来说,她就是变得有点不可自拔了。

她的分析师完全没法想象,这种可怕的转变会发生在他最有希望的案主身上。艾米莉渐渐从一个适应力极强、十分独立自主的人,开始变为一个带有“边缘性受虐狂人格特质”的人。这样看来,她的分析尚需再多做几年了。

过度敏感的依恋机制

然而,艾米莉并不是受虐狂或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她单纯只是个依恋机制被激活的个案。像艾米莉一样带有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拥有过度敏感的依恋机制。正如我们前文所提到的,依恋机制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其职责是追踪和监测我们依恋对象的安全性与存在感。若你是焦虑型依恋风格,那你就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感受力,能感受到亲密关系所受到的威胁。即使是一点细微的异样线索,也会激活你的依恋机制。而机制一旦激活,除非你伴侣给你一个确切的反馈,表明自己对你别无二心,以及你们的关系绝对可靠,否则你根本无法平静下来。然而,伴侣却往往根本无法像焦虑型依恋者们一样,如此明敏地感知到所有细节。

若要阐释那些带有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究竟有多敏感,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研究者克里斯·弗雷利的实验室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方法,用以测量焦虑型依恋风格对于社交线索的警觉性。他们采用了一种“形变电影”(morph movie)技术——这是一种经过电脑处理的影片,片中有一张脸,一开始呈现出带有特定情绪的表情,而后这个表情渐渐转变成中性。实验的被试接受的要求是这样的,在他们感觉画面中原始的情绪消失时,需要将画面暂停。实验发现,带有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倾向于比其他人更早地察觉到情绪的消解。同样地,若是任务颠倒过来——画面始于中性表情,而逐渐变为情绪鲜明的表情,相对更焦虑的个体也会更早地察觉到情绪的产生。这项发现表明,带有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确实是对于他人的情绪化表现更加警觉,并且对他人的线索有着更高水平的精准度与敏感性。然而,这项发现也同时昭示了一种警告。研究表明,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倾向于过早得出定论,而一旦如此,他们往往容易误解他人的情绪状态。只有当实验变换一种方式设置,即焦虑型依恋的被试必须在做出判断之前等待更长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时,他们相较于其他被试才有所优势。对于焦虑型依恋的人群,这里有一条重要忠告:在你产生反应或是过早下定论之前,但凡是多等一秒,你都会获得一种解密周遭世界的超能力,并且利用之汲取优势。但若是鲁莽行事,你便会处处做些错误判断,从而伤害到自己。

那些呈现出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们,会比其他人更迅速地进入一种敏锐的激活状态——他们对自己周遭的世界,有着事无巨细的洞察力,比如说他们很容易从伴侣的肢体语言中,察觉到消极与抗拒。一旦得以激活,他们常常沉醉于一种思考之中,其思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塑自己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思考也就是激活策略(activating strategies)。

激活策略涵盖了一切迫使你获取与伴侣间的亲密关系的想法或感受,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层面的。当你的伴侣做出某种回应,而这种回应一定程度上使你们重修旧好。这时候,你便会重拾那个冷静的常态自我。

激活策略

那些迫使你去追寻与伴侣的亲密关系的想法与感受:

  • 你的伴侣在脑子里挥之不去,以至于难以对别的事情集中注意。
  • 只记得他们的优点。
  • 极度崇拜他们,高估他们的才华与能力并且妄自菲薄。
  • 只有在与他们产生联系时,焦虑感才会暂且消失。
  • 坚信他们是你的唯一挚爱,比如说:

◎“我本来就没什么合得来的人——又怎么可能再找到一个跟他一样的人呢?”

◎“遇到一个新的朋友得花上若干年,我会孤独终老的。”

  • 坚信即使你在这段关系里并不开心,也不应该放手,比如说:

◎“她离开我以后,一定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伴侣——不过那可就是别人的了。”

◎“他会有所改变的。”

◎“每对伴侣都是有点问题的——这样看来,我们也没什么特别的。”

在艾米莉这个案例中,她的依恋机制就非常典型了。在他们相爱期间,艾米莉发现在自己工作时,大卫看了好几小时色情片,还骗她说自己是去试镜了。她还发现他在网上,穿梭于不同聊天室,跟别的女孩调情(当然也包括艾米莉自己化名的那个)。然而她还是很难与他了断,她被各种激活策略轮番轰炸,这些策略与我们上面所提如出一辙:想着他会有所改观;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诸如此类。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鼓起勇气斩断这段关系。在这段时间以及分手以后的相当一阵子,她在分析中,访谈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关于他的。直到几年以后,她嫁给了一个很不错的人,这才重拾那个原来的自我,她带着疑惑回顾了那一整段经历。她也根本不敢相信自己花费了那么多时间来进行临床精神分析,而分析的对象,则是那段关系之中自己“狂热”行为的深层根源,也就是那个男人。若是她快些遇见一位好人——这个人不会持续地激起她的依恋机制——那么她早就可以从对自己“边缘性受虐狂人格特质”的无谓挣扎之中解脱出来了。

依恋机制的工作原理

对于那些迅速产生依恋,并具有极其敏感依恋机制的人来说,即使了解这种机制的运行原理也是于事无补的。诸多像艾米莉一样,呈现出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他们会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被一种长期处于激活状态的依恋机制所缠身。在下一页,我们将阐释这种依恋机制的工作原理。

依恋机制:寻找舒适地带

在艾米莉与大卫在一起时,就亲密关系来说,她将自己的生活置于一个“危险地带”。她感觉自己是个丧失防护网的走钢索者,焦虑地苦苦挣扎,试图在经历无限循环的激活状态时,能够保证情感上的平衡,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之间,仅仅残存着罕见而短暂的安全感,能够算是喘息之机。她的一切想法、感受与行为都被一件事所左右,那就是大卫没空陪她。她对于亲密关系,几乎从未间断地存有威胁感。她总是尽力去消除这种威胁感,通过努力地接近他,来将威胁感最小化——花费诸多宝贵的时间,在网上乔装成其他人,抑或是不断地在接受分析,或者与朋友交谈时提及他。这样一来,她便能无时无刻不将他印在脑海里。所有这些看似古怪的想法和行径——也就是激活策略——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建立与大卫的亲密关系。若是大卫时刻陪伴着艾米莉,那么这些激活策略便会被扼杀在摇篮里,而并非不断地膨胀直到失控,艾米莉也永远不会脱离亲密关系之中的“舒适地带”。如今艾米莉已经结婚,也不再感觉自己受困于危险地带。她的丈夫忠诚、悉心,最重要的是有空陪她。然而她依旧深谙一点,那就是激活状态下的依恋机制会迸发出强大的强迫性。若是她进入另一段对方并不时刻有空的亲密关系,那么自己多半又会被打回成那个“痴缠的”自己。这种对旧事可能卷土重来的预感,往往令她感到脊背发凉。

在舒适地带中共生

瑞恩(Ryan)与肖娜(Shauna)的恋情,产生于办公室之中。瑞恩在另一家知名公司找到高薪工作,跳槽之前,他们俩已经作为同事交往了好几个月。瑞恩刚调走后,这对恋人并不会在工作日腻在一起。而当瑞恩和新同事头一次去出差时,他实在是非常思念肖娜,准备打电话给她。而电话响了两声以后,就转入了语音信箱。他感觉有点不对,心里不太舒服,又拨了一个电话。而这一次,电话直接转入了语音信箱。他并没有给肖娜留言,对于她看到第一个来电以后按下“忽略”键,而第二个电话直接挂掉了,瑞恩感到非常受伤。他发现自己根本不能专心致志地开会,但是他已经告诫过自己,出差回去之前都不会再给她打电话了。不过所幸的是,一个小时以后肖娜就发来了道歉短信,解释说没能接电话是因为当时上司就站在自己旁边,实在不方便接听。他看到以后立马消了气,给她回了电话。

瑞恩就属于典型的第六感灵敏的焦虑型依恋风格。他的情绪常常因为女朋友一点点细微的存在感变化而被牵动,比如说,他甚至会数着电话在接入语音信箱之前响了多少声。他还准确地得出了这样的判断:肖娜头一次按了“忽略”按钮,而第二次挂掉了电话,要是换作其他依恋风格的人,很可能注意不到这些细节。而他之所以会如此敏感,是因为从前他跟肖娜在工作日的距离,不过相隔着三间办公室,而这次是他在新公司的第一次外出公干,因此并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距离的分隔。不过肖娜属于安全型依恋风格,并且可以轻而易举地对瑞恩的举动做出有效回应,并且修复他们之间的嫌隙,让对方即将触发的依恋机制得以平息,这对瑞恩来说是件好事。与艾米莉不同,瑞恩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恋情进入了危险地带,因为他的焦虑得到了及时的安抚。

显然,如果在恋爱中的某一时刻,你感觉不安,其实只是需要伴侣的一个小小安抚,比如说和肖娜一样的短信,就能让你恢复平静。而相反,如果没有得到那份安抚,你对于恋情的不安全感就会成倍增长,这时候,仅仅是一条信息恐怕就很难平息你的依恋机制了。你和伴侣之间的交流默契越早达成,往后你们在处理问题时所花的精力就越少。

事实上,如果肖娜当时没有及时反馈瑞恩,他就会继续无心工作,也就是依恋机制的触发。当肖娜最后回电话过去时,他要么会直接冷漠不回应,要么就会在电话里发火,也就是采取一些防御策略。而不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会对恋情产生致命的伤害。

防御行为——会让你被依恋机制打败

太想与恋人取得联系:

  • 不断地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痴痴等着对方的电话;在你伴侣公司楼下闲逛,只为早点见到对方。

退缩:

  • 沉默不语,佯装专心地阅读文件,假装不理会你的伴侣;故意不说话;故意和别人讲电话,不理你的伴侣。

计分策略:

  • 记下对方时隔多久接起了你的电话,并在今后也隔那么久接他的电话;在产生矛盾以后,等着对方先开口“破冰”,否则就一直采取冷战。在瑞恩发现肖娜挂电话以后,决定再也不发信息给她了,这就是一种计分策略:她要是不接我电话,那我就不发信息给她。

表现出敌意:

  • 在对方说话的时候翻白眼、不看着他,或者直接起身出门,而表现敌意非常容易将内在的小分歧转化为严重的争吵。

以分手相要挟:

  • 提出一系列威胁,比如:“我觉得我们到头了,我一刻也无法忍受了。””我看出来了,我俩根本不适合!””没了你,我能过得更好!”,这一切只是希望对方挽留你。

玩些小把戏:

  • 假装很忙碌,无暇顾及对方的样子。比如不接电话,或者编造一些莫须有的事务安排。

让对方吃醋:

  • 准备约某位前任吃个午饭;跟朋友一起去单身酒吧玩;跟伴侣说,今天某个人跟你调情了。

防御行为就是那些试图建立与伴侣之间的关系,或是引起他们注意的行为。防御行为有很多表现形式,毕竟很多举动都可以促使他人注意到你,或是对你产生回应。

但是,防御行为和触发机制也很可能让你产生一些不利于恋情的行为。因此,及时地意识到它们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在第8章,我们会详细地介绍亲密关系的类目,它们可以帮助你辨别出防御行为的产生。同时也能在面对艰难处境时,帮助你采取更多建设性的有效行为。这些防御行为和策略,很可能在你与恋人分手以后,还长期存在着。因此,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会因为分手而心痛,虽然对方已然离去,但是我们的身心依然没有平静,依然正在渴望着对方能够归来。即使理智告诉你,别再想着那个人,但依恋机制很可能让你没法完全解脱。依恋机制有着其自己的运作轨迹和步调。这也就意味着,彻底忘记一个人,将其从脑海里面抹去,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群尤其敏感,更容易陷入长时间的依恋机制激活状态中。由欧姆瑞·吉拉斯(Omri Gillath)、西尔维亚·邦奇(Silvia Bunge)、卡特·温德肯(Carter Wendelken)以及两位依恋理论先驱菲利普·谢弗、马里奥·米库里茨(Mario Mikulincer)共同合作的一项研究中,就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证据,证实了这个结论。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对大脑进行扫描,他们让20位女性对于不同的恋爱进行想象,而后要求她们停止这些想象。令人惊讶的是,研究者发现,那些处于焦虑型依恋风格的女性在想到一些消极的场景,诸如冲突、分手或者丧偶时,她们大脑中的情感反射区域的活跃程度,要远比其他依恋风格的被试高。与此同时,焦虑型依恋风格的被试们调控情感的大脑区域,比如前额叶皮层,则远不及其他依恋风格的被试活跃。换句话说,焦虑型依恋风格人群的大脑对于消极情绪的反应会更加强烈,而担任情感控制和调节职能的脑区,其活跃度则比较低。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依恋机制一旦激活,而这个人又恰恰是焦虑型依恋风格,那这种依恋机制就很难平复下去了。

对于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来说,了解自己的依恋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他们获得完满的恋情非常有利。

通常对于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往往采取两条指引路径,第一条是针对那些暂时单身、无人可以依恋的人,第一时间找到一个安全型的恋人无疑是最佳选择。这的确可以将很多麻烦防患于未然,不过进入完全安全的状态,往往要比你想象的困难。这一章接下来的内容,正是针对焦虑型依恋风格的单身人士,教他们如何找到一位安全型的恋人并且在此过程中少走弯路。而第二条则是送给已经在恋爱中,但是尚在考察自己的伴侣是否值得托付的那些焦虑型依恋风格人群。其更注重你的依恋机制重塑,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恋爱中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重新审视,而这种依恋机制的转变,正是用更多安全型恋爱技巧来武装自己的一个过程。在第三和第四部分,我们会着重探讨着这一个群体。

致焦虑型人群:
建立良好关系的秘诀

我们在本章开头提到的艾米莉,对于科学的依恋理论显然不甚了解。她并不知道自己属于焦虑型依恋风格。同时她也不了解大卫,那个令她痴狂的男人,恰好属于回避型依恋风格。如果她早先有所了解,就可以解释自己的焦虑只是因为对亲密的渴望,对稳固长久恋情的向往,以及因为一系列不确定性和失落感所致使的过度投入和激活策略,总而言之,就是一连串的痛苦。而她也会明白,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就是很容易激发她的不安与失态,而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有利于她情绪的平复。艾米莉与很多焦虑型人群一样,即使成人依恋理论很清楚地表明,自己更加适合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却还是在面对与回避型恋人感情尽头之际,感到十分矛盾。究竟这是为什么呢?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顺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呢?

依恋风格的万有引力定律

许多科学研究都有着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双方的依恋风格,是否决定着彼此的互相吸引规律。两位成人依恋领域的研究者,来自马萨诸塞大学的宝拉·彼得罗莫纳科(Paula Pietromonaco)和来自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凯瑟琳·康纳利(Katherine Carnelley)在研究中发现,回避型依恋的人,会更倾向于被焦虑型依恋的人吸引。而明尼苏达大学的杰弗里·辛普森(Jeffrey Simpson)也发现,焦虑型的女性更倾向与回避型的男性交往。那是不是可以这么说,那些极力捍卫自己独立性的人,更容易找到一个想要冲破他们权威的恋人?或者说,一心寻求依恋的人,又更容易被与他们保持距离的人吸引?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原因又何在呢?

彼得罗莫纳科和康纳利认为,各个依恋风格之间,其实存在一种互补关系。每种依恋风格的人,其实都能够稳固对方对于自己以及恋情的认知。比如,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在自我认知中非常强烈而固执地寻求独立,而这种强烈的认知却会被那些需要依恋的人给破坏,令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感到浑身不自在。而与此相反,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其自我认知中对于亲密感的执念很深,这种对亲密的期待,往往会被他们的回避型伴侣打破。如此一来,某种程度上这两种风格的恋人会陷入一种循环往复、相爱相杀的状态,他们会感觉到,这似乎是爱情的魔咒。

过山车般的情绪起伏

不过,一个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爱上回避型,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艾米莉那个例子中,大卫通过各种微妙线索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与不在场感,让她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这是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在与回避型人群一开始交往就常常面临的问题。随着恋情的开始,若即若离的感觉也会应运而生。对方会打电话给你,但是时间却不一定;对方的确喜欢你,却让你感觉到他仍在游戏人生。而你,只能无尽地瞎猜下去。每当感觉到若即若离的不明确信号,焦虑型的人就会立马触发依恋机制,开始无限纠结于恋情。但这个时候,对方往往又会抛出一个浪漫的讯号,令人重新心潮澎湃,并且进行自我安慰,告诉自己对方是多在乎你,自己的心情也会恢复愉悦。然而,这种快乐往往非常短暂。很快,这种好消息又会变得模棱两可,令你难以捉摸,而你会再一次发现自己的心情堕入谷底,仿佛坐着过山车一样。而这时,你已经深陷在怀疑之中难以自持,眼巴巴期待着下一个小小的信号或手势到来,能够再一次将你安抚。一旦你陷入了这种情感,便会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了。你渐渐开始把焦虑、过激、心绪难平以及由此爆发的怒火,都等同于爱情的乐趣。而你的这一系列行为,本质上来说是将激活的依恋机制等同于恋爱中的激情。

而这种情况往往会一发不可收拾,你会不自觉地爱上那些令你痛苦的人。而你的依恋机制越演越烈,就意味着你与心目中完美的爱情渐行渐远。正如我们之前所见,鲍尔比和安斯沃思最为重要的发现就是,一个人想要健康地发展和成长,就需要一个“安全基地”,来给予自己力量和抚慰。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拥有安全而稳定的依恋机制。

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不适合选择回避型作为伴侣,原因如下:

在恋爱中,为何总是会遇到回避型的人?

看看下面对三种依恋类型人群的客观描述,或许就可以帮助你解释,为什么自己遇到回避型依恋风格人群的概率如此之大。

结论:回避型人群很容易长期流于广大交友队伍中,寻觅新的伴侣,因此,遇到他们的可能性就更高。

结论: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结束恋情并且重回单身队伍的时间间隔总体来说比较长,因此不太容易遇到他们。

结论:回避型依恋人群很少爱上同类,比较倾向于和其他依恋风格的人交往。

因此现在我们就能对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进行条分缕析了。

你遇到一个新的潜在恋人时,他们属于回避型依恋风格的概率是很高的:大约25%,这个比率远远要高于这个依恋类型占总人口的比重。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他们重回单身的概率很高;二是由于他们与同类交往的概率很低;更重要的是,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单身率本就偏低。综合以上看来,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群遇上回避型人群的概率很高,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和安全型的人交往,又有什么不同呢?

接着我们就来说说,假使你成了上述大概率事件之外的一员,遇到了一个安全型伴侣,又会有什么不同呢?你是不是有种挖到金矿的感觉,又或者让幸福转瞬即逝了?

几年前,蕾切尔就准备把她的邻居蔻依(Chloe)和朋友特雷弗(Trevor)撮合到一起,特雷弗可是个典型的安全型伴侣。特雷弗在医学院念书时,刚从一段十多年的感情中结束,希望寻找一段新的恋情。他和前女友从18岁相恋到28岁分手,即使女友百般挑剔,他也未曾想过分手;但最终女友还是离他而去了。特雷弗为此难过了很久,但还是决定迎接新的生活。特雷弗是个长相帅气、幽默风趣的小伙子,同时也是个运动健将。不仅如此,他意志坚定,性格稳重,家境优渥,涵养良好,所有的这些特质,都描绘了一位完美伴侣,不是吗?

别想的那么简单。蔻依一见到特雷弗,很快就表示丧失了兴趣。她承认特雷弗长相帅气,甚至有点儿性感,但是却“并不来电”。这让蕾切尔非常疑惑,她实在想不通蔻依为什么没看上特雷弗。

再往深入地理解,我们就会明白:作为一个焦虑型的人,你在遇到安全型伴侣之后,产生的感受是与回避型截然相反的。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传达出来的信息都是很坦诚、直率并且始终如一的。安全型的人不排斥亲密,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他们并不需要时时旁敲侧击或不择手段。同时,他们的困惑也会明确表达,不需要通过发脾气和猜疑来表现。因此,就你自己来说,依恋机制会相对比较平和。可是,由于你已经习惯了在爱情中触发依恋机制,而安全型伴侣不会让你有拉响警报的机会,因此你便很难对他们心动。你已经将平静的依恋机制,等同于无趣和冷漠,而正是基于这个谬论,你往往会让完美的伴侣就此流走。

蔻依在面对特雷弗时产生如此不好的体验,正是由于她将依恋机制的触发,看作为爱情的必需品。最终与她成婚的托尼,一开始看起来非常自信而有魅力,却常常不失时机地令她心绪难平。

不过所幸,特雷弗和蔻依最后的归宿都还不赖。特雷弗也没有孑然一身太久,很快就找到了不错的伴侣,至今依然生活甜蜜。他们一起周游世界,婚姻美满并有了小孩。特雷弗的确是个很好的父亲和丈夫人选。相比之下,蔻依的经历要辗转一些。不过在与托尼痛苦地相爱相杀几年以后,她终于算是开窍了,认识到了与一位安全型伴侣,开始稳定的恋爱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她与托尼离婚以后遇到了布鲁斯,这个男人和特雷弗一样,对她关怀备至。

其实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美好结局,而且这样的幸福并非可遇不可求。诀窍在于,不要太过自负或是妄自菲薄,更不要陷入将恋爱的激情混淆于触发的依恋机制。总之,切忌让情感的无效性一直困扰着你。

若你是焦虑型,与安全型恋人交往是最佳选择,原因如下:

在恋爱中随波逐流的后果

通常来说,人们很容易在恋爱中,参考一些亲密关系畅销书里的建议。他们会给你一些指南,教你如何“拴住”伴侣。比如说,别显得自己太殷勤,就算很闲也要告诉对方你很忙;千万别打电话给他,等着他打给你;别显得太在意对方;保持一点儿神秘感,诸如此类。似乎在他们看来,只要你照着做了,就能够保证自己的尊严和独立,同时获得对方的尊重。但是事实上,你做的这一切,都和你自己本能的感受和需求背道而驰了。你将自己的初心弃置一旁,因此让自己看起来坚强独立。诚然,这些书中给出的建议也有道理,这些行为的确让你显得更有吸引力。而有的东西,却因为这些作者缺乏依恋科学的相关知识而只字未提,那就是这些行为对你来说,只能吸引某一种特定类型的伴侣——没错,就是回避型!因为从本质上来讲,这些书中宣扬的就是在恋爱关系中,你得忽视自己的感受,让对方来支配双方的节奏和距离。而回避型的人恰好就是那种在感情中不愿付出,耽于享受的类型。这样一来,当你不再考虑自己的亲密与依恋需要,一味地谨小慎微地对待恋情,他们便理所当然地乐在其中了。而在恋情中丧失自我,你便是在放纵回避型的对方,他们会更加放肆地在关系之中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而另一个问题在于,即使你在恋爱中,仅仅将这些小把戏当作临时策略而非长久行为,也同样是不可取的。首先,你的回避型伴侣会很快地把你的把戏揭穿,在察觉那些有意图挑战他们权威的人方面,他们是非常在行的。其次,等你觉得是时候展现真实的自我时,其实已经为时已晚。那时候你已经深陷于感情不可自拔,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卸下伪装。而一旦你这样做,就会发现回避型恋人突然冷淡下来,开始离你而去。反正不管怎样,你最后都会一败涂地,毕竟你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

焦虑型依恋风格的恋爱实训

1.正视并接受你的真实恋爱需求。

我们显然不会要求你竭尽全力去满足恋人的一切需求,也不会让你刻意控制打电话过去的时间。本书会从一个截然不同的角度,为你提供建议。首先你得明白,你与生俱来的焦虑型依恋风格,在恋爱中有着明确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你是不会感到真正快乐的。为了找到这样一个满足你所有需求的伴侣,你的第一要务就是充分了解恋爱中的需求,包括亲密感、存在感以及安全感。与此同时,你也要相信这些需求都是非常合理的。它们并没有好坏之分,仅仅是你的需要而已。别让他人左右你的感情,误认为自己的渴望和依恋都是有罪的。在单身的时候,别为这种所谓的“不完整”而自卑,同样地,也不要因为对伴侣的依恋和渴望而羞愧。

在此之后,你就要学会充分利用对自己需求的了解。你可以对伴侣满足你需求的能力,进行一个评估。而不是像那些书中的建议一样,一味地改变自己,以求取悦对方。你要考虑的是:对方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让我感到幸福吗?

2.事先辨别出回避型的人,尽量规避与他们恋爱。

第二步,就是尽快辨别出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并且将他们排除在交往对象之外。在前文解读依恋风格的问卷中,可以找到辨别的方法。这里还有一种方法,帮助你辨别出对方的回避型依恋风格。在侦探小说《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的其中一部里,亚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提到了一种“冒烟的枪”。这个词在后来被用于表示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事件的不争证据。而我们接下来就看看,哪些典型的信号和信息,能够成为回避型人群们“冒烟的枪”:

这些证据表明:你遇到了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判断一个人依恋风格最直观证据的,并不光是一个特定的行为,而是整个人的情感立场。如果恋人整体的表现,都透露着对你需求的不重视,对这段关系的模棱两可,这才是恋情的真正威胁。对方很可能会嘴上说一套,行动却是另一副嘴脸。

而在下一个部分,就会看到,揭露这把“冒烟的枪”最有用的工具,正是有效的沟通。

3.约会新技能:做真实的自己,进行有效的沟通。

而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试着开始表达你的需求。很多焦虑型的人都容易陷入那些畅销书作者,或者说整个社会观念为他们挖下的陷阱。焦虑型的人会感觉自己的需求太过分,从而试着让自己接受伴侣对于保持距离、划清边界的要求,特别是当伴侣属于回避型人格的时候。或许在世俗眼光中,展现出酷酷的、独立的一面更加容易被接受。因此,他们往往会收起自己的诉求,隐藏自己的不满。但事实上,这样做会让焦虑型的人损失惨重,因为表现出自己的需要,是一件一石二鸟的事情。首先,表达需要正是在做真实的自己,而真实的自己才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感,一个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人,才能在伴侣面前展现出最大的魅力。第二点也同样重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即使发现对方并没有能力满足自己对恋爱关系的诉求,也可以尽早发现,做出决断。毕竟不是每一对伴侣都能够完全合拍,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不能合拍,那就放彼此一马,或许双方都能找到让自己从容应对的幸福伴侣。

那么“做自己”或者“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阿米尔的来访者珍妮特就能很好地对此做出诠释。

在28岁时,相处了一年多的恋人布莱恩(Blaine)向她提出分手。他实在没有准备好认真对待这段关系,并且需要一些独立的空间。她几乎被这件事情击垮,对布莱恩日思夜想了好几个月。因为心思被他占据,珍妮特很难腾出精力去开始新的恋情。六个月以后,好像为了给她的苦苦等待一个回应似的,布莱恩突然打电话给她,表示想要复合。珍妮特自然喜不自胜,在复合几周之后,阿米尔向珍妮特询问情况。

珍妮特表示,他们之间的进展微乎其微,仍然和过去一样由布莱恩掌握节奏。珍妮特知道他畏惧承诺,便不愿意提出此类要求,以免把他再次吓跑。阿米尔明确地告诉珍妮特,不要重蹈覆辙,她这次应该将自己的诉求明确告诉布莱恩。毕竟复合是他提出的,他就应该向珍妮特证明自己的改变,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阿米尔建议珍妮特把自己的想法直截了当说出来,比如:“我非常爱你,我希望你告诉我你会永远陪着我。我希望能够随时随地跟你说话,即使是在你不那么方便回应我的时候。我不想因为害怕失去你,就将自己的诉求完全埋没起来。”

但是珍妮特并没有这样做,她坚信自己只要足够隐忍,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布莱恩自然会懂得她的闪光之处。只要她假装有点冷酷而坚强,布莱恩就会更加着迷于她。而结果似乎显而易见,珍妮特与布莱恩的恋情,在缓慢地恶化中最后走向了灭亡。布莱恩的来电越来越少,在后来,他更是为所欲为,完全不考虑珍妮特的感受,最后连一个分手电话都没有,就此不告而别。若是珍妮特早先就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与布莱恩进行有效沟通,或许她起码能够看清自己早已尽力,而布莱恩没有能力满足她的所求,从而尽早脱离苦海。还有一种可能,布莱恩复合的时候就认真思考这段关系,珍惜复合的机会,好好呵护与满足珍妮特的诉求。他便会很清楚自己应该在恋情中做什么,而非再次毫无预兆地走掉。

在第11章,你会学到更多表达真实自我,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

4.让自己丰富起来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在待交往状态的数量很多,甚至与总量不成比例。在单身人士中准确挑选恋人,还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形成自己的“丰富哲学”。你要知道,世上有多少独特而优秀的人,都可能成为你的最佳伴侣。试着多接触一些人,而不是早早就吊死在一棵树上,一定要在诸多“冒着烟的枪”中,多多尝试,才能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合适对象。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你改变自己的焦虑型思维。焦虑型思维总是让你觉得合适的恋爱对象可遇而不可求,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能够让你幸福,同时又迷人而睿智的人很多,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人是不适合你的。而只有多接触一些人,你才能从中甄别谁是你真正的灵魂伴侣。用最通俗的概率法则来说,你遇到的人越多,你就更大概率能够找到跟你合拍的人。

但是事实又不光是概率论可以简单解释的。如果你属于焦虑型依恋,你会迅速对人产生依恋,甚至这种依恋很可能仅仅基于生理上的冲动。一个浪漫的夜晚,甚至说仅仅一个激吻,都能让对方在你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你应该很清楚,一旦自己的依恋机制被激活,你就会对来自他人的亲密感陷入疯狂的渴望。你会竭尽全力地获取这种亲密感,即使你根本不了解对方,也并不确定是否对其有好感。如果你的视野范围内只有这一个人,那从一开始,你就丧失了对合适恋爱对象的判断能力。

通过适当的放弃,你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潜在恋爱对象。实际上,这是一个给依恋机制脱敏的过程,减轻了机制激活所带给你的负担。由于你的依恋机制要忙于甄别不同的人,就不那么容易被某一个人给激活了,你也不会沉湎于某一个特定的对象了。当一个人让你感觉到缺乏安全感或者其他不适,你就可以迅速地规避与之交往,毕竟你没有将所有的希望都压在这个人身上。当你有好几个人排着队呵护时,就不会再对那些对你不太感兴趣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了。

在互联网和社交软件盛行的时代,多了解一些人,也可以让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也不用担心表达自己的诉求,会让珍视的机会溜走。你不需要再如履薄冰,不敢表露自己的所想。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在感情覆水难收之前,甄别出那个契合你需要的人。

31岁的妮基(Nicky),就是得益于这种方法的一个典型案例。妮基是个十分性感、善于交际而且非常聪颖女性,但是每段恋爱史都只有几天到几周而已。她是非常典型的焦虑型依恋风格,非常渴望亲密感,但是由于恋爱屡战屡败,她自己都感到一种注定孤独一生的自证预言。

在恋爱中,妮基表现得非常敏感,容易受伤,也很容易产生一些防御行为和策略,比如故意不回电话,或者持续保持沉默。而这一系列的防御行为,恰恰使她的恋情走向了穷途末路。而到了事后,她又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在脑海中回放,而感到备受折磨,也就是常常使用激活策略。对于她来说,放弃一段感情,走出一段恋爱的阴霾非常困难。通过不回电话、冷淡无言等策略,妮基的确吸引到了很多回避型男士,这种缺乏沟通的状态对他们非常受用。但是妮基本人却并不开心。

后来在我们的建议下,她动员身边的很多朋友帮忙物色伴侣,自己也注册了一些在线交友网站。她开始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这样一来,她遇到合适的安全型伴侣的概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忙于和不同人交际的妮基,也不再有精力针对某一个对象感到焦虑了,这种状态也改变了她对于恋情的态度。从前,她总是将心仪的对象或者恋人当作追求幸福的唯一机遇,而现在她会明白,机遇并不只有一个。而这并不代表她不会经历失望了,还是有一些人在第一次约会就因为种种原因,而以失败告终。但是,她从前那种焦虑型的思维模式倒是真的改变了,她在恋情中的行为方式,也有了切实的改观:

在她的约会实验开始一年后,妮基遇到了乔治(George)。他不仅充满着温暖和爱意,而且非常尊重妮基。在面对乔治时,妮基终于可以完全敞开心扉,在他面前呈现出小鸟依人的一面。这些天来,她总是戏称自己的命运发生了神奇的颠覆,不过她其实知道,是自己的积极行为,很大程度促使了美好宿命的发生。在她的朋友圈子中,她与乔治成了最幸福安稳的一对恋人,甚至比那些从学生时代开始爱情长跑的人们还要甜蜜。

5.给安全型恋人一个机会

但是,当你遇见合适的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个机遇的话,丰富哲学也将回天乏力。记住,当你遇见一个安全型的人,并且鉴别出了他的依恋风格,千万不要对于他是否跟你合拍妄下定论。时刻提醒自己,一开始你可能会感觉有些乏味,毕竟在依恋机制还未激活之前,恋情好像的确会少一些戏剧性。给彼此一些时间。如果你是焦虑型,你就很可能本能地将感情中的安稳当作是一种乏味。毕竟长年累月的习惯也不能说改就改。但是一旦坚持下去,或许你会尝到稳定的依恋机制带来的益处,同时也学会欣赏这种恋情中的安稳。

当心!你对依恋类型可能有些误解

如果在性别层面来看依恋风格,我们就很容易落入一种普遍的误区,比如说,将回避型依恋风格归入到男性气质中。然而研究结果却表明,许多男性都与回避型依恋类型大相径庭。反而,他们大多交流自如、非常有爱、情感丰富,也不会在冲突中一味逃避问题,不仅如此,还对恋人忠贞不渝,这分明是典型的安全型依恋风格。还有另一种误区,那就是我们常常将焦虑性依恋风格与女性联系起来,殊不知,大多数的女性都属于安全型依恋风格,反而焦虑性依恋风格大量地存在于男性群体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同时还有许多女性,是符合回避型依恋风格相关描述的。在探讨依恋风格的性别特征时,我们必须明确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无论何种性别,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数都是最多的。

讲在最后

在本节的最后,需要跟焦虑型依恋风格的读者再强调一点。对于焦虑性依恋风格的男女,任何一种依恋理论,都不能在纸上谈兵中产生效用。纵使你在不幸的恋情中,因为激活的依恋系统而深受其害,你也得坚持去理解依恋系统的运行机制,去探寻哪一种亲密关系能够为你带来幸福,去规避那些令你焦虑不安的情形,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从依恋理论中获益。我们见过那些渴望逃离孤独、长期渴望陪伴的人在运用本节提到的原则。同样也见过不少处于爱情长跑阶段,但是关系已经穷途末路的人,在充分理解和利用依恋理论的相关法则以后,他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崭新局面。 YWyA7TWXZI6Pw4L+hp90iKYFr0Fl1h5gy+NS7+z2ULV6kfgSnvjCvsDuDWxcZ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