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年寒窗再会试,步步高升入翰林

李鸿章身材修长,五官俊美,一表人才,身上书卷气息浓厚,再加上学识、见识远超同龄人,所以曾国藩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距离下一次会试还有近三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李鸿章将在曾府度过。与曾国藩接触的时间越久,他就越钦佩这位长者的智慧和头脑,对过去、当前、未来的政治格局的认识也越发清晰,曾国藩的文章把大清朝的政治、经济、民生、文化几乎完美地融为一体。

正是因为这发自内心的钦佩,让李鸿章逐渐放下了之前的浮躁,慢慢平静下来,变得谦逊,开始向曾国藩请教安邦定国之道。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学习态度非常满意,只要是自己懂的,都会毫无保留地给他讲解,这让李鸿章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开始逐渐懂得如何运用前人的经验、方法解决眼前问题,进而发现新道路。

曾国藩非常看好李文安的这个儿子,不仅因为他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还因为他的尊师重道、对求学之路的坚定信念。

曾国藩本人的生活很有规律,他从年轻时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人称其之日课十三条:

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读史(《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以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在曾国藩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李鸿章逐渐接受了这十三条,他明白,只有有规律的生活才能培养强健的身体,精神饱满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一边养气强身,一边复习功课,李鸿章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充实和进步。虽然李鸿章尚未正式拜师,但曾国藩仍然尽力帮助他走得更远些。

在李鸿章看来,自己的父亲虽然和曾国藩同年考中进士,但是曾老的才华远在父亲之上,这不仅体现在八股文写作之中,更体现在曾国藩那番独到的经世见解上。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李鸿章很快发现了两人共同的抱负,曾国藩对经世之学的理解深深吸引了李鸿章,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乙丙之际”(1845—1846)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于曾国藩门下。

曾国藩早就盼着这一天了,他早有此意。正式拜师之后,曾国藩教得更加用心,李鸿章学得更加卖力,两人整天一起在书房探讨研究儒学义理机要。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李鸿章按照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

这部书将清代的经、史、子、集几方面的精华收录其中,是一部收集了大量名篇、系统性非常强的国学读本。从清末至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十分广泛,影响较大,至今仍然有很多文学家、史学家在研究。

这次的校编工作让本就喜欢文史的李鸿章对历史的兴趣更加浓厚,并且从其中领悟到了许多朝代更迭的原因、道理和古代贤人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让李鸿章的修养、文化再上一个阶梯。

李鸿章打心眼里敬佩、感激自己这位恩师,这一点从他写给母亲的信中就能看出来:“慕曾涤生夫子之名,请渠出任社长,社规每月应交文三篇、诗三首。初次会读,男以诗文受知于曾夫子,因师事之而朝夕过从,求义理经世之学。”从这封摘录下来的书信中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教育并不仅限于经世道理,还从基本的做文章上对他言传身教。

在曾府的近三个春秋,李鸿章日夜刻苦读书,温习功课,准备迎接新一轮的会试。

道光丁未年(1847)会试,李鸿章终于迎来了三年后再次会试,此次他以举人的身份和其他考生一同走进考场。三年的寒窗苦读,加上恩师曾国藩的教导,李鸿章早已不是那个刚进京时的青涩少年。三个春秋的韬光养晦,让李鸿章身上的书卷气息越发浓厚。

果不其然,李鸿章在应试考中了第二十五名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一职。三年后翰林院散馆,成为翰林院编修。1851年,李鸿章又担任武英殿纂修兼国史馆协修,从此平步青云,一发而不可收。

得知李鸿章金榜题名,李文安大喜,摆宴庆贺。李鸿章的五个兄弟也纷纷上门祝贺,李鸿章的大哥也拜在曾国藩门下,与李鸿章共同学习经世之学,以求学以致用,报效国家。 rfzqq+iSlVLR4lVarKU/PnwTVnt6kQIzMt/qvSTvc7Uu5bTNPHBSX1349mlLqOI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